张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9加几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9加几的方法。
2.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思维过程。
3.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学生感受和体验凑十法形成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内涵。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和体验凑十法形成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内涵。
教学用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酸奶卡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口算,为新知做准备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10加几的口算,老师这有一些题,你们一起说出得数吧!
10+3 10+5 10+7 10+6 10+8 10+9 10+1 10+2
追问: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啊?
预设:10加几就等于十几
小结: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不仅能让我们的计算又快又准确,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呢,你们想不想找到它?
二、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題图,用算式解决问题。
1、看!同学们,这学期你们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趣味运动会”,咱们之所以玩得如此尽兴,离不开家长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所以学校小干部在为家长志愿者准备酸奶呢。
师:快来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盒子里有9盒酸奶,外面还有4盒酸奶,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评价:你观察的真仔细,信息和问题说的很完整!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个算式吗?(9+4=13)
(二)探究新知,算法多样化。
师:你们都同意9+4=13吗?它们合起来怎么就得13了?
探究要求:现在请听清老师的要求,可以借助学具卡片先动手摆一摆,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或画在学习单上的方框中。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暴露学生资源。
3、展示学生的想法。
小组交流后谁愿意上来给大家说说9+4是怎么得到13的?
(展示数数法)
预设一:数一数
①、从左往右数(从头数)
师:那请你到前面边摆边数一下(生摆图)
小结: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数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今天的数学问题(板书:数一数)
师:那还有其他不同的数法吗?
②、从右往左数
小结:换个角度也可以数出来。
③、接着数。
小结:这也是一种数数的方法。
过渡:那别的小组呢?你们能用其他的方法说说9+4是怎么得到13的?
预设二:凑十法
师:请学生上前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凑十法)
追问:那为什么把4分成1和3呢?分成2和2可以吗?快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预设1:可以分成2和2
预设2:不可以,因为分成1和3,9+1等于10。
师小结:4可以1和3,也可以分成2和2。结合这道题,我们要把9凑成10,那把4分成1和3,9+1凑成10,是不是更好算?(板书:凑十法)
追问:谁能看着黑板再来说一说,9+4是怎么得到13的?(老师板书分支图)
预设: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3等于13。
评价:你说的思路真清晰。
师:快在你的小组里用凑十法说一说9+4怎么是得到13的?(小组说)
(学生汇报)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追问:谁能到前面来指一指1在哪呢?3在哪呢?10在哪里呢?(生指一指)
谁能把这个10圈出来呢?(生圈一圈)
过渡:同学们你们都看清楚他是怎么圈的吗?那现在请你们完成学习单中的第2道题。
请你拿出学习单,听清要求(请你在图中先圈出10,再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一)圈一圈、算一算
师:谁跟他的想法一样?
(二)活学活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四、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数学书“9加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啊?
预设1:我今天不仅得到了积分,还用学过的认识把积分的总数算出来了。
预设2:今天学到了用凑十法计算并解决了问题。
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后面计算8、7、6加几都会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计算,相信你们能把今天学到的“凑十法”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