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笛
(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伦敦)
近代有关食用菌的专门出版物中,有不少已经极为稀见,甚至下落不明。这就需要广大读者留心搜集并及时介绍,从而有助于保存相关文献,拓展对近代食用菌历史与文化面貌的了解。本文介绍笔者收藏的1929年印行的32开本《四季栽培西洋香蕈种植法讲义》(图1)一书,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图1 《四季栽培西洋香蕈种植法讲义》封面(A)和正文首页(B)
该书由书钉装订。虽非线装,但是除封面和封底外,依次,每两页的书口处实际上是自然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每两页实由一页对折而成两页,且书口处未裁开。
该书封面印有一幅展示一位西洋妇人采摘蘑菇的照片,照片下方有“洋蕈栽培之实况”和“(Schnegg原版)”“CULTIAVTED MUSHROOM”(其中的“CULTIAVTED”当拼作“CULTIVATED”)等说明。
封面背后印有一幅展示3朵伞菌的示意图,图的上方写着“西洋蘑菰之形”,下方写着“种蕈如种金”。
接下来的一页,印有一幅蘑菇照片,其左侧写着“欧洲新企业,开辟利源来”,右侧写着“累累筐中物,使君信手栽”;而照片内除了蘑菇,还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FRESH MUSHROOMS,GUARANTEED”。
再接下来的一页,印有一幅众多蘑菇在菌床上生长的照片,照片右侧写着“日本京都伏见森本洋蕈栽培园”,左侧写着“于大正十四年一月二十日下种,大正十四年四月十七日之现况”。其中,大正十四年,即1925年。
这些页之后,即该书的目录,如下:
绪言;
第一章、蕈之概况(第一节、种蕈之利益;第二节、蕈之形态;第三节、蕈之化学与滋养成分;第四节、蕈之历史;第五节、蕈之组织);
第二章、蕈之栽植(第一节、种蕈之土地;第二节、肥料之种别;第三节、厩肥之处置;第四节、蕈屋之布緻[置];第五节、蕈床之设备;第六节、播种与覆土;第七节、日光及温湿);
第三章、蕈之病虫(第一节、病虫之类别;第二节、预防之处置);
第四章、蕈之收获及管理上之注意(第一节、收获之始末;第二节、发生之管理;第三节、蕈种之鉴别;第四节、採取之手续;第五节、发售之方法)。
上述目录中,第四章的“四”原作“三”(正文中即作“四”)。目录之后,即两页说明。其中第一页里写着“诸君对于阅读讲义或种植时有不能明了之处,可请通函询问,但每次请附覆信邮票□□即行详答。”其中,紧接“邮票”二字的应即表示面值的两个字,但因遭人为挖除而不知具体数额。第二页即“纯良蕈种价目一览”,列有5种规格的菌种,即“二两装”“四两装”“八两装”“十二两装”和“十六两装”。每种规格后面都有关于播种规模、售价,以及邮寄挂号费的说明。该页末尾云:“凡大量需用,请半个月前通知,先付半价”。这两页说明之后,即该书正文。
该书正文共计30页,正文中含18幅插图。结合正文内容和插图,可知全书所说的“西洋香蕈”,实即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书中所述的是以马粪为肥料的栽培方法,结合了经验总结和有关真菌的近代科学理论。经笔者考察比对,发现该书实即译自日本的《洋蕈栽培》(1926)一书,原书共66页[1]。
据《四季栽培西洋香蕈种植法讲义》末尾的版权页所示,该书是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初版。“译述者”为“新森垦殖场园艺部”“发行者”为“新森垦植[殖]场发行部”“特约者”一栏字迹则在该书流传过程中被人为涂改,只能辨识是8个字,但具体字迹已难识读。此外,版权页也写明该书是“传授用,非卖品”,而且“不许翻印转载”。那么,“新森垦殖场”的地理位置何在?笔者收藏的这本书,最外面尚有一层封皮,是流通过程中读者附加的。正面封皮上有手写的书名,另有2处手写字句,其一为“绝版书籍,搜罗为难,概不出借”;其二为:“1935.4.10求授于浙江新森垦殖场园艺部”。其中透露了该场位于浙江。
另外,“新森垦殖场”立刻让笔者联想到之前介绍的《四季栽培人工香菰简易种植法》一书(1929年11月初版)[2-3]。该书版权页的版式与本文所介绍的这本书几乎一致,且版权页中所列“发明者”“特约者”和“发行者”依次即“新森垦殖场种菰部”“杭州湖墅工艺实验总社”和“杭州湖墅工艺实验社发行部”。从中可见“新森垦殖场”与“杭州湖墅工艺实验(总)社”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后者的创办者即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的余小铁[4-5]。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推测余小铁很可能也是“新森垦殖场”或“新森垦殖场种菰部”中的一员,而“新森垦殖场”很可能也位于杭州,甚至杭州湖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