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郭燕锦,刘秀娟,李 凌,占慧南,危紫燕
(1.南昌师范学院 化学系,江西 南昌 330032;2.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6)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要求各地大中小学校推迟春季开学时间[1],并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停课不停学”[2]。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片区统一安排网络课程,即可保障基本的学习内容。然而,高等院校存在门类广、专业众多的情况,尤其是各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点,为不同专业制订系列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要求教师开展个性化课程教学,故网络齐步走式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高校人才的培养需求。虽然直播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对授课老师和直播平台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学习效果也有待验证。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得到了重点推广,该方式提倡“线上”完成基础性、拓展性知识的学习,“线下”进行重难点讲解和讨论等交互活动[3]。对分课堂[4]作为一种本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并以讨论为核心,秉持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长短互补的原则,以讲授框架和重难点为开头,以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结尾,将内化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贯穿始终,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适用于目前疫情下师生相离的学习环境。混合式对分课堂在文、理、医科教学中都有报道[5],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对分课堂包括五个关键环节: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6]。其中,前三个环节不需交互,可以借鉴混合式教学经验,通过上传授课视频、学习资料、测试作业实现“线上”化;后两个环节需要生生、师生的交互,尚缺乏“线上”教学的实践案例。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调整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常用学习平台手段,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探究讨论环节,实现疫情防控环境下《分析化学》课程的完全线上化教学。
“学习通”平台是超星公司支持的一款受众面较广的“线上”学习平台,主要用于日常“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开展,其“线上”系列活动中设有讨论模块,可以用于“线上”讨论过程研究。
“线上”模式包括:小组内学生独立发帖和组员回复讨论。组织形式为:(1)教师在“学习通”平台构建课程目录,进入单一课程,预先建好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统一发布,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外的自由时间讨论。(2)学生根据自己学号,找到对应组号,进入讨论小组。(3)小组内每位组员将课后独立学习与独立做作业的情况记录下来,包括问题与心得两个方面,以贴主的身份在小组讨论下发布一个贴,其他组员分别在具体的帖子下面进行回复,开展讨论。(4)小组充分讨论后,由一位组员对组内讨论贴进行总结,形成小组讨论结果,并进入班级讨论活动参与全班讨论,讨论形式与小组讨论类似,帖主发布讨论内容,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两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和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全班同学的心得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班级学生整体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可知,该讨论形式确实能够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但是全班讨论中贴文仅为一些常见知识点的罗列,显得过于平实,没有展示出小组讨论后遗留的问题,说明小组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通过观察在“学习通”平台上开展的两次讨论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平台匹配性不佳,不适合全面“线上”的讨论教学模式;(2)学生学习体验较差,对该种讨论模式接收度不佳;(3)讨论开展的时间难以集中,影响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深度思考,没有充分发挥讨论环节的作用。
QQ平台是腾讯公司开发的大众广为使用的交互工具,绝大部分学生熟练使用,可望发展为有效的教学媒介。QQ平台讨论方式设计为“课堂QQ连线小组+全班”,包括:小组内学生自由讨论和组员代表发起全班讨论。组织形式为:(1)教师组建课程QQ班级群,在群中与全班同学语音连线,进行教师屏幕分享,教师通过语音直接开展教学活动;(2)教师组织学生建立小组QQ群,教师不进入该群;(3)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语音组织学生进入小组QQ群进行讨论;(4)小组充分讨论后,由一位组员对组内讨论进行总结,形成小组讨论结果,包括问题和心得两个方面;(5)教师小组学生回到班级QQ群,各小组代表分别通过语音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班上师生语音连线参与讨论。
通过观察全班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发现课堂QQ连线开展的讨论课堂活跃度高,较之在学习平台贴文的形式更加受学生喜爱。为探究“课堂QQ连线小组+全班”模式的讨论过程在疫情背景下的适用性,教师对两个平行班实施同一讨论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本讨论模式的效用。考虑到新的组织形式本身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教师提前对其中一个班级(二班)进行一次课堂QQ连线演练,以排除因为组织形式陌生而影响调查结果。
课堂讨论后,教师发布一次课后问卷调查,设计题目“分析化学课程开展的讨论形式(先QQ小组讨论,然后大班集体讨论汇报分享)你觉得好吗?简要评价一下,再说说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查看问卷报告,总结本班同学的学习感受,包括了点赞与建议两个方面。
结果显示,本次结合小组QQ群和班级课程群开展课堂讨论的形式较为理想,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度、知识深层次学习、个人表达能力、问题解决针对性、学习减负等方面。较之帖文讨论,改进后的讨论模式学生整体接受度提升。在本调查报告的引导下,学生还分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些还给出了有效建议。充分思考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结合他们提出的建议,教师做出了点对点对策,具体如下:
(1)模式很好,课堂效率有望提高,讨论时间过长,影响授课时间,可以课前统计需要解答的内容,老师上课统一解答,以节约时间。
对策:因为是初次开展本模式讨论教学,组织讨论过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熟悉新模式学生需要一个过程,相信后期会所有改善。在这个熟悉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课堂授课时间难免压缩,为保障教学质量不受影响,本课程需要额外提供一些教学时长,教师计划针对一些不需要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录制授课视频,放到课程教学平台,供同学独立学习。
(2)部分同学希望老师多详细讲解新内容和解题,比如:判断题可以仔细讲下错在哪里。
对策:答疑类讲解仍为较低层次的讨论内容,为提高讨论效率,课程拟定针对习题任务点制作解答视频,放到学习平台,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结题思路,但不作为必学内容,仅做辅助类教学材料,以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3)小组讨论没有标准,不知道是否被带歪,希望老师可以系统地将一些经典例题,以便理解知识点。
对策:与第2点类似,解决方案参照第2点。
(4)大组讨论很多在前面汇报的小组已经解决,后面的小组讨论机会少,希望小组汇报顺序不要固定。
对策:课程全班汇报安排确实是如此,只是目前还是初期,学生不清楚。
(5)自主讨论时间过短,不能充分讨论。
对策: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1)具体小组讨论的内容没有预先准备好,影响课堂小组讨论效率;(2)大组汇报时间较长,显得小组讨论时间短。具体对策可以从两方面下手:(1)要求课前将讨论内容提前写好,写在作业本上,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开语音,讨论更便捷;(2)大组汇报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答疑层面,拟采用对策同第2点。
(6)希望同学在讨论的时候参与度高一些。
对策:可能是小组讨论中部分同学参与度不够高。讨论素材是讨论活动开展的保障,本课程可以在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中进行改进,要求学生在课前将讨论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写到作业本上。
(7)大组汇报,对于问题解决方面,可以由其他同学解决,不一定要老师解决。
对策:这个建议很好,也是本课程开展讨论的初衷,后期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组讨论。
(8)建议先上课,第二节再讨论。
对策:学生提出本问题,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没有教材,不利于课后复习,导致对教师课堂讲解的依赖性较强,教师拟增加部分知识点详细讲解的授课录制,以供学生课后选择性学习。
(9)形式有点麻烦;
对策:待讨论模式熟悉后,该体会将有所缓解。
(10)建议小组讨论完后,老师可以再强调一下重点难点易错点;
对策:该学生提的意见非常好,大组讨论后的总结非常必要,只是目前老师疲于答疑和督促各过程的组织工作,反而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拟在下次讨论进行改进。
(11)辅助用的视频资料可以继续更新在学习平台上,以便有需求的同学学习。
对策:辅助资料包括本课程教师录制和网络资源分享两部分,根据情况与教学同步更新。
将讨论环节进行改革,由原来“学习通”平台帖文的形式换为课堂QQ连线讨论,包括小组QQ群独立讨论、总结和组员代表参与班级QQ群集体讨论。首次课堂实施后,实时发布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答卷内容整体肯定本次改革结果,认为学生在讨论参与度、知识深层次学习、个人表达能力、问题解决针对性、学习减负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针对课程开展中发现的问题,也提出一些建议。分析原因,本课程教师将争取各方面资源,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拟采取的措施包括:(1)课程建设方面:录制授课视频、录制习题解答视频、搜寻优质网络教学视频,添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性学习;(2)考核方面:将课堂讨论素材作为作业之一,加入课程过程性考核;(3)教师角色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主要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总结者。
虽为同一讨论内容,二班已经有了演练经验,不是首次开展课堂QQ连线讨论方式。通过对比两个平行班级的讨论情况,查看问卷报告,本班同学的体验同样包括点赞和建议两个方面。
与一班相比,二班给出了更多肯定的结果。首先,从数量上看,一班给出支持点和建议点均为11,再次使用改革模式讨论的班级支持点与建议点数分别为12和6,二者的比值(支持点数:建议点数)分别为为1∶1和2∶1,本改革讨论模式在第二次使用后比值(支持点数:建议点数)提高一倍,说明增加一次使用体验后学生对“课堂QQ连线小组+全班”的讨论模式接受度显著提升。然后,从具体内容上看,再次使用本讨论模式后,学生对本讨论模式逐渐熟悉,已能体会本讨论模式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除了可以提高学生讨论参与度、知识深层次学习、个人表达能力、问题解决针对性、学习减负等方面外,还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深层次学习、深印记学习、人际沟通能力、高效课堂教学、合作精神、共赢分享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说明本讨论模式在学生初步熟悉后即可展现出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的核心魅力。采用课堂QQ连线的讨论组装形式,在疫情下也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切实拓宽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对比两组问卷报告中的建议部分,仍可见到共同的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时间较短、班级讨论占时较长、课堂授课时间不足、期望在全班讨论时增加同学间的交互。结合对一班学生提出建议的点对点解决对策,教师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线上教学素材得以解决,本课程后期将基于疫情下完全“线上”教学模式,逐渐完善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另外,在熟悉本讨论模式后,学生还提出了新问题,包括:削弱小组讨论中的教师监督、代表小组参与班级讨论时总结小组讨论内容有困难。分析原因,前者主要是足够的自由度利于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取消“小组内讨论全程记录”。但为了避免小组内讨论过于随意,教师需要增加小组内组员自评和互评环节,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后者则是由于学生以前总结信息方面的训练太少,随着课程教学开展的深入,学生总结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讨论环节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分别探究了学习通平台帖文和课堂QQ连线两种交互方式。通过教师观察教学过程,研究平台运行状况、学生参与积极性、讨论在深度与光度的效果,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平台帖文方式给出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模式的讨论效果远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比两次统计情况,结果显示在排除操作熟悉与否的因素外,课堂QQ连线方式组织的讨论过程具有类似能达到传统课堂讨论类似的效果,是疫情当下将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线上“化的有效手段。针对调查报告中学生提出的建议,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了对策分析,结合两次调查的拟定对策,本探究工作建议:将课堂QQ连线讨论方式进行全面“线上”推广时,还需关注(1)适当增加线上教学素材;(2)增加小组内部自评和互评的考核环节;(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4)教师主要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总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