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含 马华安 马 俊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陈国丰
喉源性咳嗽是指以阵发性咳嗽、咽痒即咳、咳时不爽、连续不息,甚呈痉挛性,咳痰少而黏或无痰干咳为临床特点的疾病。因狂咳刺激,咽部检查可见咽峡或声带轻度充血,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病程常迁延,有几月到几年不等[1]。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喉源性咳嗽病名,本病属中医学“慢喉痹”“咳嗽”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咳嗽高敏综合征,病程持续8周以上的慢性咳嗽,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可引发如咽喉痛、胸痛、尿失禁等并发症,还可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焦虑或抑郁[2]。西医使用镇咳药、抗生素、抗过敏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欠佳。
陈国丰教授是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对喉源性咳嗽的治疗有其独到的见解,自拟“加味三拗方”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方剂组成:生麻黄3 g,炙麻黄3 g,防风10 g,荆芥炭10 g,辛夷6 g,白芷6 g,苦杏仁10 g,桔梗6 g,紫苏子10 g,厚朴花6 g,牛蒡子10 g,酒地龙10 g,蝉蜕6 g,桑白皮10 g,浙贝母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
功能:宣肺散邪,祛风止咳。
主治:喉源性咳嗽。常有外感病史,症见咽痒不适伴刺激性咳嗽、咳时不爽、连续不息,不咯痰或偶有少量白黏痰,咽部检查可见咽黏膜稍充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临证加减: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纳谷不馨,大便偏溏为脾虚,加炒白术15 g、砂仁5 g;咽后壁黏膜慢性充血,咽侧索肥厚,咽部有灼热感乃肾阴不足,加知母10 g、黄柏6 g、熟地黄10 g;若咽黏膜干燥,血管纹明显,口渴喜饮为阴液不足,加沙参10 g、玉竹10 g、天花粉10 g;动辄汗出,易感风寒为卫表不固,加黄芪15 g,同时减少生麻黄用量。
疗程:2周为1个疗程,连续口服2~3个疗程。
李某,女,47岁。2019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咽痒不适伴刺激性咳嗽2月余。患者2月前有外感病史,先后自行服用川贝枇杷膏、蒲地蓝口服液。症状消失后出现阵发性咽痒致咳嗽频作,自服用甘草含片、强力枇杷露等止咳药后未见明显好转,遂至陈师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刻下:咽痒间作,频繁清嗓,偶咯白痰,平素汗多,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体示:咽黏膜轻度充血,咽侧索稍肿胀,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未见鼻涕倒流。辅检:血常规及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咳嗽;中医诊断:喉源性咳嗽(风邪犯肺证)。治以宣肺散邪,祛风止咳。方用加味三拗方加味。处方:
生麻黄3 g,炙麻黄3 g,防风10 g,荆芥炭10 g,辛夷6 g,白芷6 g,苦杏仁10 g,桔梗6 g,紫苏子10 g,厚朴花6 g,牛蒡子10 g,酒地龙10 g,蝉蜕6 g,桑白皮10 g,浙贝母10 g,黄芪15 g,炒白术15 g,瘪桃干10 g,煅牡蛎30 g(先煎),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嘱患者勿食辛辣,避免油烟气味刺激,避开宠物花草等过敏源刺激。
2020年1月3日复诊:7剂药后,阵发性咳嗽即明显减轻,但仍感轻度咽痒,继服余下的7剂后,咽痒不适基本消失。近日便溏,去炙麻黄,加茯苓15 g、陈皮6 g,继服14剂巩固之。
按:患者以咽痒不适伴刺激性咳嗽为主,外感风寒引起,平素汗多,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辨证为邪困肺经,卫表不固。首应宣肺祛风,亦不可发汗太过,方中生、炙麻黄各取3 g,并用瘪桃干及煅牡蛎收敛卫表,合用玉屏风散,祛风解表同时固护卫表,防止因复感风邪再发,疗效显著。
陈师将本病的病因归为“邪困肺经”,以咽部奇痒作咳为特点,《外科正宗》云:“无风不作痒”,故该邪主要为风邪。《医旨绪余》云:“喉主出纳……喉咙通于肺……”,病位虽不适在喉,实在肺。
失治为疾病的反复发作埋下夙根,《证治汇补·咳嗽门》云:“外感风寒,概应温散,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喉咳患者在疾病发病前常有外感病史,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外感疾病发生初期,未予重视拖延诊治,或因期自愈未予治疗,后唯留咳嗽时作时休,此乃失治。部分患者选择重糖止咳剂以期速效,《经方实验录》云:“甘腻之物,甘增中满,腻能恋邪”,自服该类药后,咳嗽或得短暂缓解,但重糖甘腻之味却使风邪留恋难除,另有部分则因外感风寒,却错服辛凉之品,使得风寒之邪由表进一步入里,此乃误治。
陈师“加味三拗方”以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基础加味而成,其中麻黄为君,味苦性温,入肺经,发汗解表、宣肺止咳。《本草通玄》中载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轻重,人之虚实,不得多服”,陈师在该方中将生、炙麻黄等比配伍,生炙麻黄均有发汗作用,生麻黄重于宣肺发汗,炙麻黄重于止咳平喘而发汗之力减缓。若患者素体虚仍重用麻黄,汗出太过,腠理大开,易招致虚邪贼风,疾病反复,因此虚体之人,减生麻黄量至3~5 g,稍加炙麻黄;外感风邪多在卫表,清·张秉成《本草便读》谓荆芥“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风”,荆芥炭宣血中之风,以祛藏于深处的伏邪;防风祛风解表;白芷、辛夷发散风寒;浙贝母、桑白皮祛痰止咳;蝉蜕、牛蒡子疏风利咽;地龙解痉止咳;苦杏仁、紫苏子与厚朴花降气止咳,与麻黄、桔梗宣肺之品共用,使肺气升降得利;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升降气机,具宣肺祛风、化痰止咳之功,故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