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艳 许 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清宫代茶饮精华》集清代宫廷代茶饮方于一书,属《清宫医案集成》的一部分,全书共五章,详细阐述了代茶饮发展史、特点、应用范围、常用方剂和药物,重点介绍了清宫代茶饮常用药茶方的药物组成、主治、治法等[1],揭示了清代宫闱医药之秘,对后世学习及应用代茶饮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该书作者陈可冀深谙清代宫廷医药之道,于每一代茶饮后附按语[2]。笔者从方剂学的视角进行分析,现对《清宫代茶饮精华》中药茶方的特色探析如下。
《清宫代茶饮精华》一书,所载方多以功效和主治命名,如清解调肝代茶饮,方用薄荷、荆芥、防风、白芷疏风解表,散寒止痛;赤芍、川芎、香附、橘红疏肝理气,调和血脉;天花粉、元参清热养阴止渴;三仙消导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热、疏风解表之效。又如清热代茶饮(十),桑叶一钱五分、灯心一子、竹茹三分、生薏米二钱、鲜青果三个,方中生薏米、灯心、青果清热化湿,竹茹清热和胃,桑叶疏肝理脾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理脾化湿之效。另外,除湿代茶饮、清金代茶饮、安神代茶饮、健脾消食代茶饮、益气养阴代茶饮等均是以其功效命名。少数以组成命名,如麦橘代茶饮、秋梨柿饼代茶饮、竹茹枳实代茶饮等。此类方名均简练明晰,可见方名而知其用,读者查阅,亦一目了然。
在《清宫代茶饮精华》中记载了大量的药茶方,共计247首。足见当时代茶饮的发展盛况空前,在清朝宫廷中备受推崇,是其他涉及药茶方的古代文献无法比拟的。所涉代茶饮的适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养生保健等诸多方面,与通常认为药茶方多适用于慢性病的调养相比,更能体现代茶饮应用范围的深度。《清宫代茶饮精华》记载的代茶饮品类众多,按照功用进行归类,解表代茶饮疏风解表、清热解表、宣肺解表,清热代茶饮养阴清热、利湿清热、和中清热,除湿代茶饮化浊除湿、理脾除湿、利水除湿、祛风除湿,祛暑代茶饮清气祛暑、利湿祛暑、清暑益气,补益代茶饮(62首),约占全书药茶方的25%,可以起到补气、补血、补阴的效果。内廷御医颇乐于将代茶饮用于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品类之多,应用范围广泛,可谓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对药茶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茶本身。《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记载不含茶叶的药茶方,如“竹茹芦根茶”。从药物性质而言,《清宫代茶饮精华》所载代药茶方,均不含茶叶,全部由中药或食品组成。涉用之药,药性平和,多具有解表、清热、止嗽、除湿、和胃、消导、通便、祛暑、安神、补益等作用。传统中药若使用催吐、峻下之品,因其性猛力宏,施用不当则损伤正气,招致不虞,清宫代茶饮避用此类,且均未涉剧毒祛邪药物,其饮服方式类似于日常饮茶,可每日频服,不拘时数。煎煮方式通常将材料捣碎研末,然后用沸水冲泡或煎煮[3],煎煮时间也相对较短,保证原有平和的药性,注重对脾胃的顾护,无伤胃之虞。这一特色非常适用于儿童,能够解决儿童拒药的问题。
《调疾饮食辩》中记录了忍冬花叶汁、枸杞苗叶汁、侧柏叶汁、松叶汁、五加根叶汁等单味代茶诸品[4]。《清宫代茶饮精华》全书未涉单味代茶饮,经统计全书中有2~6味药组成之药茶方有99首,占全书药茶方的40%。其突出特点为,选药精当,用药味少,常仅数味。药物用药量轻,大抵以二三钱者居多。如和解清热代茶饮(一):菊花一钱、桑叶一钱、麦冬一钱、竹茹二钱。方中菊花、桑叶辛凉解表,麦冬养阴清热,竹茹清热和胃。治当先以解表,本方水煎代茶,取其轻清解表,兼清里热。少有汇集数十味之杂方,其用药配伍,调节有度,次序井然,顺应疾病治疗规律。如清热泻湿代茶饮:薄荷一钱五分、生地四钱、元参三钱、赤芍三钱、羚羊二钱、酒芩三钱、苦梗三钱、酒连一钱五分、青皮二钱、酒军一钱、连翘三钱、银花三钱。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光绪帝用此方,初七日调治后,肺胃热盛湿郁稍挫,惟热毒仍在,御医改此药茶方去荆芥、防风,加玄参以养阴清热,散结解毒;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芍凉血和营解毒。初九日,方又去酒军,加醋柴代茶为饮,以增强疏散热毒之力;同时结合漱药调理。纵观此三日医案,先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化湿,表去则力专清解湿热邪毒,恐邪热伤阴,加元参以养阴清热,热势挫,恐热毒结滞难解,加醋柴以疏解邪热。根据新出现的病症,又加以调整给予治疗。其理论独特,方法精巧,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方剂加减运用灵活。针对同一病症在不同阶段的康复情况,数次采用同一代茶饮,但药物成分,前后方之间都发生了增减的变化。方小而精,药中肯綮,大方随症加减,注重辨证,配伍有度。
明清朝时期,出现大量规范化的医案,理法方药并举,值得后世医家借鉴[5]。清宫御医们学术严谨,注重师从古方,巧遵古法,却另有创新,独具一格,依病情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治疗。博采众长是清朝御医的一大特点,并很好地体现在对经方的运用上。在清光绪皇帝医案,御医庄守和施清胃化湿代茶饮,用于调理光绪皇帝脾胃湿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时或懊侬。此方乃以平胃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取平胃散理气和胃,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方中半夏、天麻二味善于祛痰息风,历代医家治眩晕头痛多善用之。程钟龄谓有湿痰壅遏者,非天麻半夏不能除也。御医乃品学兼粹、名动九重之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6]。对药茶方的运用,表现了精深见解和娴熟功底。运用古方时,非一成不变,不拘于原方用药用量,遣药酌量,均精心化裁,组合成方。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药食相合的养生理念。《清宫代茶饮精华》所载药茶方共含有55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据使用频次依次为:陈皮(88)、甘草(71)、茯苓(68)、菊花(49)、山楂(47)、麦芽(44)、桑叶(36)、桔梗(30)、薄荷(23)、橘红(21)、青果(21)、砂仁(16)、薏苡仁(15)、藿香(14)、当归(14)、栀子(12)、酸枣仁(11)、金银花(9)、生姜(9)、芦根(8)、白芷(7)、炙甘草(7)、葛根(5)、粉葛(5)、白扁豆(5)、莲子(5)、紫苏叶(5)、丁香(4)、人参(4)、苦杏仁(4)、杏仁(4)、大枣(4)、淡竹叶(3)、紫苏子(3)、焦栀子(2)、山药(2)、木瓜(2)、甜桔梗(1)、白茅根(1)、青草果(1)、炮姜(1)、淡豆豉(1)、鸡内金(1)、决明子(1)、肉桂(1)、荷叶(1)、白果(1)、炒麦芽(1)、乌梅(1)、莱菔子(1)、桃仁(1)、益智仁(1)、芡实(1)、香薷(1)、玉竹(1)。其中陈皮最为常用,甘草次之。陈皮是最典型的和药,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的独特药理作用。甘草药食同源,能调和众药,可与许多药物进行配伍。可见《清宫代茶饮精华》所记载药茶方,精致发挥了药食同源的效果,这些药食同源的药物平时可以长期使用,且治疗保健作用广泛,安全与有效并见。
《清宫代茶饮精华》就常见每一病症的证治方予以详细阐释,每一病症均先叙其医案,举出主证,后附以主治药茶方和加减用法,全书选方实用,总以切合临床实用为最终目的。如在论述代茶饮治疗䐜胀辨证论治时,辨证分型为脾虚湿阻、里滞不清。见于道光朝孝慎成皇后脉案中,腹中作胀属脾虚湿阻,施以和中代茶饮,广皮八分、炒谷芽三钱、焦薏米四钱、广砂四分,水煎代茶。若肝旺者,本方加炒杭芍一钱五分、木瓜一钱五分;另光绪朝总管太监李莲英脉案,胁腹胀满属里滞不清,予以和胃代茶饮,神曲三钱炒、山楂三钱、麦冬三钱去心、麦芽三钱炒、竹茹三钱、灯心一钱,水煎代茶。又如对头晕的证治,属内热外感者,施以清化代茶饮,属湿热熏蒸者,施以平胃化湿代茶饮,属于肝阳上亢,施以清肝调胃代茶饮。可见御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以法统方,方证对应,恒中有变,临证治疗,效如桴鼓。
中药代茶饮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中药代茶饮已经成为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制剂。《清宫代茶饮精华》一书体现了清代御医们运用药茶方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该书是发掘药茶方精华的重要文献,为开发新的药茶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