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札记二则:“瓜”“乚”

2020-02-14 04:03:42赵逸之
大学书法 2020年1期
关键词:卜辞肩胛骨甲骨文

⊙ 赵逸之

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的《新甲骨文编》附录0290条收录了《甲骨文合集》189反、6354正、6355、6356等四版卜骨上的四个甲骨文,如图1,均为构形不明、难以隶定的字,依形而断,皆从爪从〇,无疑是同一个字。[1]189反、6355、6356这三版卜辞残缺严重,内容不甚完整。据现存文字推断,后两条卜辞内容似与6354正相类。

而图1诸字在卜辞中,却不和“田”字相连为词语。《甲骨文合集》189反版卜辞云:“七才(在)~(图1a)”~位于“在”字后,按照甲骨卜辞一般的语法惯例推测,当为地名。而在6354正、6355、6356这三条中,图1诸字都在“吉祥”一词后面,单独使用。谛审其形,诸字皆从爪从〇,不从土,与“瓜”字甚类。

图1:《新甲骨文编》附录 0290 条字形

图2:“瓜”的文字形态

然而,“瓜”字素来被文字学家认为是独体象形字,而不是合体会意字。上述图1中诸字皆从爪从〇,显为合体会意字,它们是“瓜”字吗?“瓜”在金文中仅见于战国早期的《令狐君嗣子壶》(如图2:a),其铭文曰:“隹十年四月吉日。命(令)瓜(狐)君嗣子。乍(作)铸尊壶。……”乃知此处之“瓜”假借为“狐”,“命瓜”即“令狐”。这个字形中的〇上饰有两道斜线,当为瓜皮之花纹。杨树达先生据“瓜”之《说文》小篆字形(如图2:b),引徐锴曰:“象瓜实,为本形。象瓜蔓,示瓜之所在之他形。”[2]显然,杨先生将“瓜”字认定为独体象形字。

图3:《甲骨合集》 6354(正)版

然而,“瓜”在《睡虎地秦简文字编》(五十二病方320)(如图2:c)、一号墓竹简(156)(如图2:d)、魏上尊号奏(如图2:e),皆以“爪”形为瓜,而没有象征瓜实部分的圆环。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瓜”字实本从爪,而非杨树达先生所说的瓜实之外为瓜蔓。正因如此,所以才会有简帛文字以“爪”为“瓜”的用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图1中四个从爪从〇的甲骨文字形,确为“瓜”字无疑。爪为采摘之手形,〇为瓜之象形,二形会意伸手摘瓜。其后爪形逐渐讹变而与瓜实之〇相连属而致使人们误以为瓜蔓,作为瓜实的〇形在金文中也增两斜线以像瓜皮上之花纹。这些都是文字繁化的自然现象。小篆则在金文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整饬,爪形向下拉长,瓜实上的饰笔也去掉了。

如上所说,“瓜”在殷墟卜辞(《甲骨文合集》189反)中即有作为地名的用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三·沙州卫》中记载:“沙州卫,在肃州卫西八百有六里,至布政司三千七百五十里,古三危地,舜流共工于此,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春秋时,谓之瓜州。”《左传·襄十四年》中曰:“晋范宣子数戎子驹支曰: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又《昭九年》中曰:“周詹桓伯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江永《地理考实》中曰:“瓜州,今按:陕西肃州之西五百里,有瓜州城,汉敦煌君之地也。”[3]以上文献中所记载的“瓜州”极有可能与卜辞中的“瓜”地有很大联系,或许其所指为同一地方,也未可知。

在其他几条与“瓜”相关的卜辞中,我们推测极有可能是一种叫作“瓜”的祭祀活动,即“瓜祭”。甲骨文“瓜”,从爪从〇,可理解为以手摘瓜,而后进行祭祀活动。关于瓜祭,《礼记·玉藻》有如下记载:“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4]这段话大意是说,吃枣子、桃子、李子,不要把核随地乱扔;吃瓜的时候要先祭,祭时要用连着瓜蒂的那半个,然后吃瓜瓤,至于手拿着的部分就抛掉了;凡吃果实,要让君子先吃,用不着自己先尝;凡吃熟食,要先为君子尝食,因为熟食是人所加工,味道如何,必尝而后知。孔颖达疏:“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谓食瓜荐新,必先祭祖,示不忘本。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这种瓜祭的仪式极为庄重。《礼记·曲礼》中曰:“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5]真的是十分讲究,“巾以絺”“巾以绤”,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供祭用的八尊、六彝是神圣的,须以巾覆之。瓜祭时削瓜,十分认真考究,削完后,还要“巾以絺”“巾以绤”,这说明瓜祭之瓜也和祭祀用的八尊、六彝一样神圣。

《论语·乡党》中也有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6]大意是说,即使是粗茶淡饭,饭前也要祭一祭,像斋戒一样严肃。《论语注疏》曰:“案《玉藻》云:‘唯水浆不祭。’又云:‘瓜祭上环。’知此三者虽薄,亦祭先也。若祭之,亦必斋敬也。”[7]瓜祭在《诗经》中也有记载,《小雅·信南山》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8]《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9]用瓜来供奉给祖先,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郭沫若认为先民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乃是一种生殖力崇拜,特别是对植物的崇拜往往乃是源于对植物强大生殖能力的崇拜。[10]因为瓜的生命力、繁殖力很强大,所以也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

《甲骨文合集》6354(正)、6355、6356三版卜辞内容颇为相类。6355的内容为两条,如下:

6355.1:…受㞢(有)又(佑)…月…

6355.2:…曰:“工〔方〕凡皇(彷徨)…其吉羊(祥),瓜…

6356的内容为一条,如下:

鼎(贞):曰:“工方…瓜,允其…

以上两版内容颇为断烂。而6354(正)版则较为完整(如图3),先看看这块卜骨上的内容:

6354(正).1:壬辰卜,㱿鼎(贞):今春王徝(德)土方,受㞢〔又(佑)〕。

6354(正).2:癸子(巳)卜,㱿鼎(贞):今春王徝(德)土方,受㞢(有)〔又(佑)〕。

6354(正).3:辛丑卜,争鼎(贞):曰:“工方凡皇(彷徨)于土…其吉羊(祥),瓜,允其吉羊(祥)。四月。

前两条,“王德土方”意思是王怀柔土方,也就是大王使用非武力手段感化土方。“受㞢〔又(佑)〕”即接受了土方给予大王的“佑”(即祝福、保佑的仪式),也就是怀柔成功。

第三条则说,因为前两条的原因,工方就不敢贸然侵犯土方了,只好在那里彷徨不前。这是吉瑞的兆头,于是举行瓜祭。“瓜,允其吉祥。”意思是,举行瓜祭以呼应这个吉祥的兆头。

[壬]辰帚妸示屯一乚。(合09669臼)

己□□□示五屯㞢一乚。亘。(合17663臼)

古示十屯㞢(又)一乚。㱿。(合17579臼)

古示十屯㞢(又)一乚。古。(合17580臼)

利示三屯㞢[一]乚。㱿。(合17610臼)

[帚]利示一乚。㱿。(合17613臼)

图4:“乚”的文字形态

我们发现,甲骨文“乚”应当属于骨臼刻辞专字,因为起码在《甲骨文合集》中“乚”只出现在骨臼刻辞。在《怀特氏等收藏甲骨集》中有一条也有“乚”字“…河奭以丙衣乚[衣]”(怀01636),前辈学者也有对甲骨文“乚”的少量说解,其中尤以白玉峥先生的说法颇为可靠。《甲骨文合集》中有两条内容、句式与上引含“乚”者极为相似的,如下:

图5:从“乚”诸字的文字形态

妾示四屯㞢一肩。㱿。(合17628臼)

妾示四屯㞢一肩。亘。(合15734臼)

白玉峥先生将这些卜辞进行比对,发现前后两者“无论辞例、辞义或句型等,尽皆相同,无稍差异。因知“乚”与“肩”为一义。二者仅止字之构形稍有差异而已。”肩之甲骨文作或,过去释为骨,今则释为肩。白先生亦以骨字用之,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结论。最后,他认为甲骨文乚“表示为一枚肩胛骨”。而上述卜辞中的“屯”(甲骨文作)则是左右两枚肩胛骨相合而后以“一”表示稛扎之义,应当释为“稛”。应该说,白玉峥先生的这个结论是非常有道理的。[12]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合集》6156的骨臼刻辞中还保留了屯、乚的合文,作,其辞曰:“戊寅帚□示二[屯乚]。扫。”在前面我们所引的含“乚”的卜辞中,“乚”前面无一例外都是一个“一”字,可以说“乚”即是名词表示肩胛骨,同时又作为量词而存在。而在这一条卜辞中,“乚”当是只作为名词存在,“二[屯乚]”即是说两稛肩胛骨。

如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肩字在甲骨文中有繁简两个字形。而作为肩之简形的“乚”,完全可以说是骨臼刻辞之专用字。按照白玉峥先生的意见:“骨臼刻辞之旨趣,仅在记述王朝卜用肩胛骨之来源、数量、与签收史官之署名。其间或有记述签收之日辰,或自某地(或人)转徙而致者。”[13]然而,甲骨文“乚”何以由肩胛骨侧视之形而引申出隐匿的含义呢?这确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只能做一点推测,可能是因为关于卜用肩胛骨来源等问题属于机密,故将其记述在骨臼上,或以骨之臼形善为隐匿耶?甲骨文“乚”既作为骨臼刻辞之专用字,同时亦必作为卜用肩胛骨之专用字而与肩字相别。因此,作为卜用肩胛骨之甲骨文“乚”当是被视为蕴含天机的神圣之物,由此尤其在精神层面同时也在形质层面上,甲骨文“乚”就有了“藏”“匿”的含义。

从“乚”之字如直(金文如图5:a)、亡(甲骨文如图5:b)、匸(汉简如图5:c)、皮(甲骨文如图5:d),直以“乚”之曲与目光之直,会正见之义。亡以“乚”之遮蔽与入,会物隐匿于曲隐之处而暂不得见也。匸以一之横向覆盖与“乚”,会掩藏之义。皮字左侧正是从介于肩之繁简字形之间取象,同时以其上之半圆形表示尚未被剥下的隆起之皮,再加一又表示以手剥皮之义。

大约两汉以来,经传皆以“隐”为“乚”“乚”遂渐废。“隐”之古文尚有“”字,西周晚期《散氏盘》铭文作,乃上下两手持工,工为曲尺。故“”之本义乃是以两手持曲尺以衡度,是有所依据也。又或曲尺在两手之间,为所遮蔽之义乃由生。因“”与 部“隐”音同义近,故此,“隐”行而“”废。隐,因而有依凭义;因 而有遮蔽义;有遮蔽有依凭,故能心有所安,乃可绝迹人间,幽居沦逸。心动微处,因有遮蔽不为察知,故有忧痛哀恻之义。

《论语》中“隐”字凡九见,其用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用为隐瞒、隐讳之义。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4]是说孔夫子对于弟子们是坦诚相见、毫无隐瞒和保留的。本章孔子同时使用了我、吾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正是表明作为世人可见的言行肉身之我与作为世人不可见的道性内在之吾是一致的、统一的。我对吾没有遮蔽、没有隐匿,因此我对弟子们也没有遮蔽、没有隐匿。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5]本章中隐与证对待。一般认为,证则明则直,隐则暗则曲。然而,孔夫子却认为,在本章所涉及的这种情景中,夫子相隐为直,夫子相证却为昏暗。

用以指不恰当的言谈方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

用以指贤达之士出于守道、待机目的的遁世、避世的生活方式。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7]《周易·坤·文言》:“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18]孔颖达正义曰:“‘天地变化’,谓二气交通,生养万物,故草木蕃滋。‘天地闭,贤人隐’者,谓二气不相交通,天地否闭,贤人潜隐。天地通则草木蕃,明天地闭草木不蕃;‘天地闭,贤人隐’,明天地通则贤人出,互而相通,此乃‘括囊无咎’,故贤人隐属天地闭也。”[19]由此可知,孔子所言正与易经之旨相合。“隐”本作“乚”,乃卜用之肩胛骨,是天机藏匿之物,贤达之士如之。天下有道者,君子道长,故入世而行道。天下无道者,小人道长,故出世而守道。

非常有意思的是,先民在造字的时候已然为我们文明中的贤达隐逸之士选择了一个绝妙的象征物—乚,即肩胛骨。概括来讲,肩胛骨从两个方面担荷了这种象征:一是对于生命、社会责任的承担;二是对文化核心、生死关键的护持。丁骕在解读甲骨文时说,此字“当是骨之名称。字前贤释䝭。……如字从贝从包,则其音当读为‘宝’。此字或如前贤所言有珍贵之义,但如称肩胛骨为‘宝骨’当是古之膊或髆字,皆肩胛骨也。”[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髆”下云:“肩甲也。单呼曰肩,累呼曰肩甲。甲之言盖也,肩盖乎众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释名》作肩甲。《灵枢经》作肩胛。”[21]也就是说,从一般的生理学意义上讲,肩胛从生命体的背部对心肺等器官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和保护。而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尤其是对于关键要害穴位—膏肓穴—起到一个绝佳的遮蔽。膏肓穴被历代中医大家视为百病无所不疗的一个穴位,一个人一旦病入膏肓也就几乎无药可治了。而膏肓穴恰恰位于背部两片肩胛骨内侧骨缝处,一向被认为隐蔽难寻。不但人如此,很多动物都靠肩胛来保护自己生命的这个关键部位,同时又用肩胛来担荷、劳作。肩胛或如林泉高士,或如深山隐者,它一方面怀藏天机,一方面又担荷道义。作为肩胛骨的“乚”,自从被人们发现有这种护持、蕴含天机生意转而担荷劳作的功能之后,逐渐地又升华成为一种形而上的人物、事物的性质象征和文化品格,即隐逸。

强大隐逸文化的存在,一直是保持华夏文明温厚绵长甚至发出耀眼夺目光芒的根本原因。隐逸与入世一阴一阳、一静一动、一信一缩,互相转化,互相促动,轮转而不息。隐逸为入世提供智慧动力与回旋余地,是亦成为中国文艺的巅峰题材。隐逸成就了中国人物的巅峰品格,荒寒、孤标、冷寂、无闷亦成为中国文艺的巅峰境界。

注释:

[1]刘钊,洪飏,张新俊.新甲骨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890.

[2]李圃.古文字诂林(第6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35.

[3]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等,2006:2840.

[4][5]邓启桐,王川,刘波.礼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365,21.

[6][7][14][15][16][17]刘宝楠.论语正义[G]//诸子集成(1),北京:中华书局,1954:224,224,147,291,359,163.

[8][9]朱熹.诗经集传[G]//四书五经(中册).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8:105,122.

[10]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37-50.

[1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3.

[12][13]李圃.古文字诂林(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67,367.

[18][19]李学勤.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30.

[20]李圃.古文字诂林(4)[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07.

[2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656.

猜你喜欢
卜辞肩胛骨甲骨文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殷墟卜辞所见宗法释例
东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三峡论坛(2020年2期)2020-10-20 05:04:56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都学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最“萌”甲骨文——心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