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3.6%,临床上采用Garden分型对骨折错位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Ⅲ型或Ⅳ型即为移位股骨颈骨折。关于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多枚空心钉内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且有较强的抗弯力和抗剪力,不会影响股骨头颈血运[1,2]。但不同复位方式的选择对手术操作、手术效果以及术后骨折部位的康复均会产生一定影响。鉴于此,本次研究选择了70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切开与闭合复位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型或Ⅳ型;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手术且自愿参与研究,术前签署手术同意书;④本研究采用的分组方法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排除标准[4]:①合并智力或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病史;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③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糖尿病;⑤术后随访丢失,无法统计完整的统计结果。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8.52±9.16)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20例,高空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8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8.56±9.48)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19例,高空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取平卧位,将患肢稍向外展,在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复位满意后,在透视下于股骨大粗隆下方沿股骨距置入第1枚克氏钉,从股骨大粗隆下方置入第2枚针,并沿股骨颈上方置入第3枚,用空心钻钻孔后沿克氏针放置3枚空心钉固定骨折端。确定螺钉长度,完成复位内固定手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取平卧位,以Watson-Jones为入路,于髂骨上棘后端3 cm在股骨大粗隆前端做弧形切口,进入点选择在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的间隙,向前牵引阔筋膜张肌,向后方牵引臀中肌,行远端分离、牵开,切开髋关节前方关节囊,清除干净关节囊内的瘀血、碎骨和血块,行复位操作。克氏钉及空心钉的置入方法同闭合复位组。内置乳胶引流条,对关节囊不进行缝合,手术后24 h将引流条拔出。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②对两组患者术后骨不愈合、髋内翻、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用以评估两种不同复位方式的安全性。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5]: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分为100分,以Harris评分>90分表示治疗效果为优;Harris评分为70~90分表示治疗效果为良;Harris评分<70分表示治疗效果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缺损程度。采用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量表于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缺损程度,量表总分为45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越轻[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移位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折类型,在治疗时很难通过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将其变为稳定性骨折,骨折后会破坏血流,增加了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内固定是较为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无严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建议选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7]。
本次研究比较了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研究发现,闭合复位所用的手术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这主要是因为闭合复位相比于切开复位操作更为简单,术中对骨折部位和周围组织造成的创伤性更小,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采用切开复位进行治疗的患者优良率更高,可达到94.29%,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仅为2.86%,并且骨折愈合时间更短,肢体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更好,说明切开复位的总体治疗优势更为突出,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解剖复位效果,减少股骨头负重区移位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改善股骨头灌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
综上所述,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不一,虽然切开复位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治疗优良率更高、并发症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总体优势更为突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