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导入
刘勰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概述文章主要内容,提炼文章重要信息,是对中学生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缩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遵从原文,其次要做好删减,保留文章中最基本的情节内容,并且要突出重点情节。
请欣赏杨朱宇同学对《故乡》的缩写:
严寒的冬天,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第二日清晨我到了家门口,母亲很高兴,和我坐着谈家事,也说到了闰土。我的脑海里突然就闪出一幅月下刺猹的图画来。那时他告诉我很多有趣的新鲜事,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突然豆腐西施杨二嫂来了,她愤愤地指责了我一通,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走了。
一个天气很冷的午后,闰土来看我。他的外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是我记忆中活泼的闰土了。我很兴奋,叫他“闰土哥”,可是闰土却恭敬地叫我“老爷”,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叫儿子水生给我磕头。我问他的近况,他只是摇着头说非常难,默默地吸烟。他拣好了几件东西,第二天就领了水生回家去了。
我要回去了。闰土来送我,但我一直很忙,终于没有谈天的功夫。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希望我们的后辈不要像我们这样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终于上船离开了故乡,上了路,寻找新生活的希望。
师生讨论
师:同学们,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细致、具体,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比如要想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简单地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方法。
生:是的,有时我们遇到紧急情况向老师或学校汇报时,也必须长话短说。那到底什么是缩写呢?
师:缩写就是“把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吕叔湘语),即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同学们经常看到的文章提要、电影简介、小说梗概等都属于缩写。
学会缩写可以提高我们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譬如黄庭坚曾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缩写成《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原文近500字,缩写后变成100多字。这里换了一种新的形式,原文的风貌没有变,核心思想没有变,主旨更鲜明突出,文字更精练,读来也更有情趣。
生:老师,我觉得缩写不但是一项写作能力,而且也是一项阅读能力。
师:说得好。同学们不久就要参加中考了,其实,中考甚至高考都在考查大家的这种能力。比如“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或《皇帝的新装》”,“阅读《山里有座榨油坊》后,请你缩写这篇文章”等,都是中考原题。
生:小学里虽然也学写过缩写,但至今仍不太明白缩写的基本要求,请老师讲讲吧!
师:缩写有多种形式,如梗概、摘要、提要等。不管什么形式的缩写,都要达到三个要求:一要按原文顺序缩写,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体裁,不可偏离题旨。二要有详有略,去粗取精,重点的部分要详写,次要的部分要略写。三要保持文章的完整性,首尾连贯,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语言精练。缩写不同于写读后感,不能随意添加自己的看法、感想和体会。缩写不同于修改文章,也不同于摘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缩写成所需要的文章。
生:哇,老师,缩写的好处与要求我也知道,但老师布置我们缩写文章时,我还是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您说该怎么办?
师:那你可能没有掌握缩写的基本步骤。一般来说,练习缩写可分“四步曲”:
第一步——认真阅读,深入理解。缩写前仔细阅读原文,理清文章结构,抓住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对原文描述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了如指掌;对人物的性格、言行,在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心中有数;对原文的详略安排、段落层次顺序都要弄清楚。
第二步——分清主次,去粗存精。根据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确定哪些内容保留,哪些内容合并或删减。缩写重于记叙和概括,要把具体描写的内容,如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尽量概括成叙述性的几句话,要保留原文的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对次要内容或删减,或作概括性的叙述。例如,修饰、限制性的语句,过渡性的语句,可以紧缩或删去;非重点部分的描写,非主要人物的对话,可以删改或只作简略叙述;略写部分在不影响故事发展、情节交代的情况下,可合并或删除。
第三步——连缀成文,文脉畅通。缩写时尽可能引用原文的语句,尤其是原文中关键的词句和准确、生动的词句尽量保留。如果删减之后有些地方直接连不起来了,这就需要重新考虑前后句段的衔接问题,就要根据语气是否贯通、句间逻辑关系是否紧密等对其中一些句子进行改写,可以把直接叙述改为转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比如例文中“第二日清晨”“一个天气很冷的午后”“终于”等语句,就起到情节连贯、文意衔接的作用。
第四步——比对原文,修改润色。缩写以后和原文对照一下,看看主要内容是否保留下来,意思是否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语气和语义是否贯通,是否超过了要求的字数等。
生:练习缩写时都是凭感觉,但总写不好。请问老师,是不是还有什么“绝招”?
师:哦,“绝招”倒是没有,但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摘录原句法。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比如例文就是这样摘录了《故乡》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安排,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读后仍旧可以看出闰土、杨二嫂鲜明的性格特征。缩写议论文可摘录原文的中心论点,保留分论点和主要论据。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或略去,或摘录,体现原文的论证层次。比如缩写《敬业与乐业》时应该摘录“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生的不二法门”这一关键句,应该保留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些关键性论据。缩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的本质,把最能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较多地摘录下来,而文中的枝节问题、与事物本质特征关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录或不录。
二是归纳总结法。采用概括的方法把原文中有关说明性、交代性的相关段落连缀成简明扼要的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或将记叙文中的具体描写改为概括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压缩为概括叙述;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等。比如缩写《故乡》时小作者只用“一幅月下刺猹的图画”加以概括,真可谓言简意赅。或将议论文中的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由具体叙述改成概述等。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述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时用了五个段落,约400多字,缩写时可概括为“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三是修枝剪叶法。我们常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大树,大树有干、枝、叶。缩写就如同替树木修枝剪叶一样,保留主干,去其枝叶。缩写前吃透原文,我們就可将文章的主干和粗枝留下,把其他部分去掉。就句子而言,单句删除附加成分,复句保留强调的分句。就段落而言,保留中心句和关键句。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次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等。比如例文删去了《故乡》中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闰土和杨二嫂性格的句子。议论文可删除重复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论证的部分。比如缩写《敬业与乐业》可以删去原文引用的古代著作、外国著作中的事例和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缩写说明文可删除那些重复的例子、描写和议论性的文字,删除那些不直接影响说明对象的修饰性语言、叙述和次要细节,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质的部分。
【冯汝汉、汤存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