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疫情与舆情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情绪起伏动荡的两大诱因。战胜疫情要靠科学防治,引导舆情要靠正向舆论。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进程中,面对病毒肆虐、极度危险的工作条件与舆情起伏、极度复杂的舆论环境,极其勇敢,极其尽责,不仅是记者更是战士,形成了舆论场中的强大正向引导力,为此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回顾这一特殊时期的新闻实践,其中的规律性值得梳理,更重要的是,这一新闻实践对于当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抗疫新闻 理论启示 传播
在重大疫情暴发期间,疫情、舆情与心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社会情绪的最大问题是负面情绪累积引发的不稳定。这种情绪会给抗疫带来阻碍,也会导致社会运行的不稳定。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情绪,形成社会合力。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理性与情绪、事实与判断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抗击疫情的信心与共识。
一、加强政治传播,凸显政府的抗疫决心与整体部署,向全社会传递信心
在此次抗疫期间,新闻媒体对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全国迅速形成的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这种坚强态势对于遏制疫情困难局面尤其是刚刚暴发阶段的全社会恐慌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极大平息了社会不稳定情绪。
在抗疫期间,新闻媒体密集报道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抗疫的部署和判断,不但有具体新闻事实,而且有系列新闻评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主要媒体密集推出评论言论和解读文章,系列重头评论把握要义,进行深入阐释,微评网评、金句海报言简意赅,进行超级传播。人民日报每天1篇评论员文章,新华社播发60多篇评论员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播发120多篇“央视快评”。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环境中,政府的力量是最关键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关键性在于其对危机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这种关键性力量要通过新闻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传递开来,形成全社会应对危机的力量。
二、加强事实传播,持续更新疫情最新进展,向全社会传递真相
在疫情期间,全社会的流动性被压缩到最低状态,人们对信息的“饥渴”与人们行为空间的“有限”叠加在一起,造成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谣言满天飞”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新闻媒体与各级政府部门紧密配合,持续通过大密度、高频次的新闻发布渠道更新疫情最新进展,澄清各种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对于保持社会情绪的稳定度发挥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出现各种混乱情况是正常的,但可怕的是基于谣言形成的对各种疫情状况的认识扭曲和负面情绪放大。新闻力量的重要体现就在于粉碎谣言,在人們的头脑中建构起客观景象。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抗疫期间的新闻发布工作非常及时。截至4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各省(区、市)共举办发布会1181场。其中,国务院新闻办举办发布会44场,特别是2月15日将“国字号”发布会开到“听得见炮声”的战疫前线,在武汉举办10场发布活动。中央电视台直播国新办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100多场,新闻频道收视率创2003年开播以来最高纪录,央视新闻客户端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达18亿次。
与此同时,根据各级政府的新闻发布、疫情形势发展和防控任务变化,新闻媒体有针对性设置议题,就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防疫科普、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复工复产、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学校复课、中考高考、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抗疫国际合作、防控救治经验、海外留学人员安全等发布大量权威信息,牢牢把握有关政策举措的发布权、定义权和解释权,及时传递客观真实的疫情进展情况。上海用中、英、法、日、韩5种语言每天发布疫情防控内容,开通外籍人士24小时咨询电话。针对舆论中关注的武汉“封城”“解封”、应收尽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气溶胶传播等热点问题,新闻媒体都及时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疫情期间,新闻的力量通过传递危机情况下公众禁足中的事实和真相,在稳定社会情绪、增强社会信心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新闻媒体在疫情报道中既不夸大,也不掩盖,既找问题更找答案,形成积极面对疫情的正向力量。
三、加强科学传播,报道抗疫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向全社会传递理性
如何预防疫情保证自己不得病,在疫情期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如此,各种“土方子”有效的信息层出不穷,一些食物、药品一旦被认为有预防新冠肺炎的效果,迅速就被抢空。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医疗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的采访,通过专家的介绍,说明什么样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有效,有效降低了社会的不理性情绪和行为。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讲到的“消毒水不是花露水、过度消毒也是毒”等生动表达广为流传,天津市疾控中心负责人“福尔摩斯式”解读疫情传播路径,生动而形象,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推出“科学理性看疫情”等特色栏目;健康时报推出直播节目《人民名医》,邀请院士等重量级嘉宾分析疫情态势,总观看量超1.5亿次。
疫情期间公众对医学知识、健康知识、环境知识等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为科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让在非疫情的日常状态下不被太多关注的科学家、专家等在此期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情况下,挖掘科学类信源,传递科学性信息,既可以发挥新闻舆论对疫情防治工作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
四、加强情感传播,展现抗疫期间的一线故事,向全社会传递温度
在抗疫期间,全国医疗人员和各类社会服务人员特别是许许多多普通人、年轻人,投身到治疗病患、维持社会运行的艰苦工作中,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团结抗疫的伟大乐曲。新闻媒体到一线挖掘这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通过一张张满是勒痕的面孔,一个个疲惫过后的笑容,一句句朴实而感动的话语,向社会展示了在困难中不懈奋斗的一个个伟大中国人,这些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和鲜活故事是疫情期间最好的“治愈剂”,让全社会更加坚强与团结,更加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抗疫合力。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总编室李舸按照中央指导组宣传组要求,组建了一支以抗疫一线摄影记者为主的工作团队,用40多天时间为4.2万余名全国各地和军队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任务。《我们出院了》《防护,一丝不苟》等20余个摄影报道专题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30多组图文、视频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发布。这些来自一线的图片极其生动、真实而感人,一图胜千言,一图催人泪,极其正向地传递了温暖而坚定的抗疫力量。湖北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纪录片《见证》,全景式记录了4.2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肖像照片的拍摄过程。该片在腾讯视频上线23小时播放量达到 6.6亿次,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5个语种频道播出,并被翻译成13种语言向全世界传播。
新华社围绕疫情进展、舆情热点加强新媒体创意策划,首部武汉战疫全景纪录片《英雄之城》全网浏览量超20亿次,真实记录了武汉战疫的重要历史时刻以及众多凡人英雄的感人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接连推出爆款纪录片,2月推出动画微纪录片《战武汉》、独家中英双语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3月推出时政微纪录片《武汉保卫战》、动画微纪录片《守护生命》,短短5天时间触达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亿人,刷新总台视频产品的海外传播新纪录。
武汉疫情结束后,笔者与从武汉一线回来的新闻记者交流,并邀请多位记者到大学课堂上讲述自己的亲身采访经历,一个共同而突出的特点是,这些深入抗疫一线的记者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在进行报道,这种情感既是对个体病患的同情,也是对社会危难的共情,这些记者报道了许多抗疫期间的感人故事,而其背后的采访故事同样感人甚至更加令人钦佩。
五、抗疫新闻实践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启示
此次抗疫期间的新闻实践充分说明,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最大程度地发挥新闻舆论的正向引导力与社会凝聚力,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危机事件管理中的战略能力,也成为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内容。
1.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主体性视角。中国的新闻理论总体上要基于中国的新闻实践而不是外国的新闻实践来建构。在此次全球抗疫期间,中国的新闻舆论与国际的特别是西方的新闻舆论有很大差异,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中国的新闻舆论成为抗疫力量中的有机组成,而不是作为冲突性事件的旁观者,更不是政府的对抗者。因此,深入挖掘包括此次抗疫期间新闻报道在内的中国新闻实践的规律,就能避免“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研究范式,将中国作为视角和方法,逐渐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
2.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人民性视角。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种“人民”的概念是总体性的概念,而不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组合。在此次抗疫期间,新闻媒体不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在选择不同的报道对象与角度,而是为了整体人民利益在奋战。不论是挖掘一个个普通人的抗疫感人故事,还是全景式地展示援助武汉医疗队的四万名医疗人员,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抗疫一条心”的新闻舆论取向。这种取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体现,也是作为人民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体现,如同穆青常说的“勿忘人民”。
3.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实践性视角。新闻记者要写出好的报道,一定要深入一线采访,获得一手资料;同样,新闻学研究要发现好的理论,提出有原创力和解释力的理论,一定要紧密结合新闻实践,获得一手资料。范敬宜常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对于新闻报道和新闻研究同样适用。新闻学界与新闻业界的距离过大是制约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重要障碍,如何推进双方更加有机地融合、紧密地互动,对于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与新闻人才培养都是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
4.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历史性视角。在面对中国的突发自然灾害与公共危机时,从水灾到地震再到疫情,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以成为对抗危机的积极力量出现,这是中国新闻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随着媒介手段、舆论生态的变化,新闻媒体的报道策略与方式会发生改变,但一些基本的新闻观念是非常稳定的。这些新闻观念深植于历史中,可以回溯到延安时期,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历史地看待当代中国的新闻实践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变化,可以在变化中发现不变,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以不变引领更自主、更积极的变化。
5.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批判性视角。在此次抗疫期间,中国面临的新闻舆论压力前所未有的严峻,既有国内疫情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的质疑乃至恶意攻击。对于这些现象,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批判,批判全球新闻传播秩序的不平衡,批判資本对媒体平台与信息传播的控制,批判媒介中心主义与新闻客观主义,批判信息过载中的事实与真相缺位。对中国特色新闻学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价值是新闻的灵魂,真实与价值的统一,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正义的新闻。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特别是在抗疫一线采访报道的记者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克服了大量困难,成为当之无愧的抗疫战士,可以说,新闻舆论工作发挥的力量如何肯定都不为过。认真分析抗疫新闻力量中蕴含的实践规律与理论基因,对于中国的新闻业界与学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会长
参考文献
[1]史靖洪,唐陟.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抗疫报道纵览[J].新闻战线,2020(09).
[2]赵曌.要素聚合 关系重构 赋能下沉 探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指向[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