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兰芳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无边界学习,就是利用所有学习平台,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身边任何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来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如何模糊边界、柔化边界,为幼儿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呢?一切要从读懂幼儿开始。
儿童,是本真的。儿童身上与生俱来的“真”,曾经为许多诗人、哲学家所迷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来上学的儿童都是美丽的玫瑰,教师什么也不用干,就等着欣赏罢了——如果把事情设想成这样,那是很天真的。玫瑰是有的,可也有莠草。儿童随身带来多少毛病,就有多少棵这样的莠草——这是长在孩子心灵里的脓疮和溃疡,其病源可追溯到通往世界的窗口刚刚向儿童打开的遥远时日。”儿童是“顺性而动”的,率性、自然、天真,他们不理会成人道德观念中的善与恶,儿童行为本身对善与恶也未加选择或不具备选择的意愿和能力。向世界袒露真实的内心,这就是儿童的一种本真。
儿童,是自由的。最初,在西文中,“儿童”一词意指“自由”。那么,在此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以儿童为中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以儿童的自由发展为中心。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有一首描述儿童的诗《其实有一百》,诗中阐述了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思想、情感和行为。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儿童不能仅被看成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心理和人格,需要得到爱护和尊重。
儿童,是发展的。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首先,儿童是有发展需要的。“本真”和“自由”的背后,藏着的可能是“蒙昧”和“无知”。童年意味着稚嫩,未成熟。其次,儿童的发展不纯粹是一个外力推动的过程,主体发动才决定着本身的发展。儿童发展的结构、过程和功能都源于内在的自我。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不了解儿童内部的“精神胚胎”与“创造能力”。再次,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发展都是特殊的,有差异的。当代心理学的一种动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拥有的遗传基因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发展编织了一个无限宽广的网状框架,每一根网络连线都是儿童的一个潜在的发展空间。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特定条件,儿童在这个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欣赏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保护儿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型去“塑造”你心目中的儿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我们应学会用多元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
儿童是独立的人,就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1989年12 月,第44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儿童有权受到保护,以免受到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影响。”而儿童身体的柔弱、想法的稚嫩、性格的单纯、对成人的依赖等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往往弱化了其独立人的身份。
平等和尊重,取决于成人正确的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孝”,对尊长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绝对服从,否则就被视为忤逆,是不孝之举。这不仅影响着家长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不断弱化他们对平等、尊重的心理需求,并一代一代地沿袭着这样的观念。而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构建的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孩子能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这有利于儿童形成独立、自主、自信、开朗的性格。蹲下身来,设身处地,才能给儿童以平等和尊重。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成人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儿童。平等和尊重,对儿童当下的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儿童是独特的人,每个儿童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质。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与儿童的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世界,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之交流、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儿童需要发现,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也还不具备完整地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由于年龄小,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行事,处理事情时经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求助随时都会发生。对儿童来说,宽容,是最好的理解;帮助,是最好的关爱。发现儿童,是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个体来看,去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心、儿童的眼睛、儿童的耳朵,去想,去看,去听,我们才会发现真正的儿童,理解真正的儿童生活。
儿童需要发展,也需要自由。儿童,作为此两者的结合体,决定了他们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尊重自由个性的成长。儿童的发展,是儿童自我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需要。
儿童需要自由,他们处于一种毫不修饰的自然样态。这种原生态的自然,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应该走向自然。当下的儿童家教,普遍存在着过早、过偏、过多的现象。家长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无视儿童是一个有独特生命需要和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往往会凌驾于儿童之上,一厢情愿地用自己的目标去塑造儿童。就这样,儿童的个性、灵性与独立性被消磨殆尽,儿童成为成人手里的“木偶”。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游戏源于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和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儿童游戏性的动机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它驱动着单一动作重复的游戏和运动性游戏,使儿童在身体运动中获得生理的满足和情绪的体验。(2)探究性动机:源于自身理解和环境影响的需要。(3)成就性动机:源于环境影响的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4)亲和性动机:主要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以社会性交往需要为基础,是集体性或合作性的游戏发展的动力支持。各种源于生活需要的游戏动机交互作用,动态地激起或引发着儿童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精神潜能的自我释放。儿童的精神成长离不开游戏。儿童内心的本能、冲动、需求、灵感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的精神特点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表露无遗,儿童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儿童的发展始终与游戏形影不离,游戏已不只是一种活动,而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游戏中的儿童最生动、最美丽。他们是率性的、纯真的、专注的、自由的、享受的。在游戏的世界里,他们是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他们心无旁骛,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激情。他们在游戏中拥有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想象、自由的行为,并享受这样的过程。
无边界学习不是没有边界,而是在“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实质上就是今天的无边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着良好的时代适应性,基于幼儿的天性,着眼幼儿的成长,放眼幼儿的未来,是打造幼儿教育新常态的必由之路。作为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无边界学习也主张:学习是无边界的,教育也是无边界的。只有真正读懂儿童,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把握儿童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遵循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和可迁移性的教育。“思无边、学无界、行无界”。我们相信,“无边界学习”正在为儿童敞开一扇大门,让他们走向无限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