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撰稿人 王 滨
这里是太行山南端,北纬36°~37°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谷子生长最肥沃的土地。这里就是山西省长治市!到了秋天,金黄饱满的谷穗在这块土地上尽情地摇曳,生产出金灿灿的小米养育着这方热土上的儿女。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留下“上党从来天下脊”的美丽诗篇。“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
长治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治与北京、西安、承德、太原4个城市的气温、降水、湿度、风、日照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对比,降水量要多于4个城市的平均值,是华北地区的富水区,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空气湿润,夏季气温比4城市低,而冬季气温比太原、承德要高,表明长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季风沙天气也很少。因此,这里被誉为“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和“夏季的无扇之城”,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黄金人居带”。市区东有50 平方千米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有27 平方千米的漳泽湖和32 平方千米的长治湿地,内有20 千米长的环城水系,非常适宜人居人游。在太行山腹地这片近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优越,是八百里太行自然风景最美的一段。
长治人离不开小米,就像山西人离不开醋。正是因为这样一份情缘,近年来,长治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条件,精心打造“长治小米”优质特色品牌,致力于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全力推动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小杂粮王国”中的领航者。2018年11月2日,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正式认定长治市为“山西省优质小米强市”;同年12月10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冠名长治市为“中国小米之都”。
中国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在长治。“小米还是长治的好。”这是品尝过各种小米的人,对长治小米的赞誉。长治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东西长150 千米,南北宽140 千米,总面积为13955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北纬35°50′~37°08′,东经112°01′~113° 40′,这是长治市的地理坐标。在山西这个“小杂粮王国”中,“中国小米之都”于公元2018年从这里横空出世。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本地气候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适中,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作用相对较弱。全市年平均气温9.7摄氏度,地面年平均温度在11.2~12.8℃,其中,沁源县最低,黎城县最高,其余各县(市)界于两者之间。地面平均温度月变化为,一月份最低,在-6.7~4.5℃,七月份最高27.1℃~25.9℃。全市低于摄氏零度是冬季三个月,即12月、1月、2月。年平均降水量549.2毫米,其中,春季(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3.8%,夏季(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2.7%,秋季(9~11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0.8%,冬季(12~2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7%。年平均湿度61%,年日照时2311.5~2664.5小时,日照百分率在53~60%之间,系全国日照比较充足的地区。≥10℃积温平均值3278.4℃,最高达3764.3℃。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分别是浊漳河和沁河。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境内主流长190 千米,流经长治市10个县(市、区),流域面积12275 平方千米。沁河属黄河流域,发源于太岳山,境内干流长98.5 千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为19.86亿立方米,地下水量为10.83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7.73亿立方米。全市漳泽、后湾、关河3座蓄水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和105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10亿立方米。全市达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88.2%。这些都为杂粮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小米的“黄金产区”。“黄金产区”造就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长治“黄金小米”。它契合了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营养性、安全性、功能性、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由此,长治市赢得“中国小米之都”的金字招牌也就顺理成章。
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话: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长治小米的核心产区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它是谷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种,用真正的金珠子都不肯换,可见其珍贵了。
长治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谷子在长治市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素有“杂粮粟谷甲天下”之美誉。尤其是沁县次村一带所产名米“沁州黄”,作为皇家贡品位列全国“四大名米”之首,享誉海内外。
相传300 年前,在沁州檀山上的古庙里(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次村乡檀山村),住有一个和尚和他的几个徒弟,为了产粮度日,就把附近贫瘠的山坡地开垦出来,种上“糙谷”。不料,经过几年驯化,所种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得米色蜡黄,颗粒圆润,晶莹明亮,吃来软绵喷香。不同寻常的是,用这种米熬稀粥,锅边不挂米粒,闷饭、蒸饭不就菜也越嚼越香,遂取名“爬山糙”。《沁县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 大学士吴琠在朝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时,听说家乡出了“爬山糙”,就想亲口品尝,证实一下。他到檀山庙里品尝之后,果然名不虚传,就把“爬山糙”带回皇宫献给康熙帝品尝,帝悦,问: “此米产自何地?”吴答: “沁州。”皇帝便赐封“爬山糙”为“沁州黄”,并封为贡米。此后康熙帝钦定檀山凤凰台下“九亩三分”地种檀山沁州黄以供皇宫食用。从此“沁州黄贡米”沿袭各代,名扬天下。1914年,“沁州黄”获得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名米。
沁州黄不仅形体金黄 ,味道香美,而且营养丰富,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它所含的脂肪量、蛋白质、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都高于普通小米。它与山东金乡县的马坡金谷小米、章丘县的龙山小米,河北蔚县的桃花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米”。因而常常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也曾在广州交易会和印度国际博览会上赢得好评。
当地人夸起自己的土特产,就会念出这样的口头禅: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其中第一宝鸡蛋,虽各地都有,可是沁州鸡蛋非同一般,其特点是皮红,个大,蛋清多,蛋黄小,蛋黄小如红枣。第二宝南瓜子,个大,仁肥,含油量高,当地常把它作为出门的干粮。而第三宝吴阁老(即大学士吴琠),因他第一个发现“沁州黄” ,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他的名字成了“沁州黄”的代名词。
20世纪60年代初期,壶关县谷子生产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晋庄经验”。进入21世纪,随着谷子渗水地膜机械穴播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普及,谷子种植效益显著提升。长治市谷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亿斤以上。
产品卖得好,自身品质优良是关键。面对消费者日益旺盛的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长治市及时调整思路,将小米产业发展方向从“拼面积、比产量”向“拼绿色、比质量”转变。长治市高标准建设沁县、武乡2个绿色有机谷子封闭示范区,还布局建设沁县、武乡、襄垣、屯留、潞城等县区2万亩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和18万亩辐射区,广泛应用晋谷21号、长农40号、沁黄2号等优良品种和有机肥施用、机械精播、化控间苗、渗水地膜覆盖等谷子集成生产技术,做到有效防控农业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真正让谷子种植绿起来、小米产品优起来、特色产业强起来。
“强大的科技支撑、科学的种植标准和管理技术、严谨的基地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等等,成就了今天的沁州黄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基地建设上探索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标准化+品牌”的经营模式,同时不仅强化对基地农民的服务,还与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山西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聘请了国家、省级专家持续不断科研攻关,全力推动“沁州”牌沁州黄小米这个国家认证的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永不退色。
“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长治小米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武乡“晋皇养肥小米”声名鹊起。来到位于武乡的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高大上”的小米刷新了人们对于小米的认知。两次荣获“中国小米之冠”的谷种,在黄土高原稀缺弱碱性铁红土壤中,汲取天然有机发酵羊粪肥......这就是传说中“宇航员吃的小米”?不,这些远远不够。据介绍,晋皇羊肥小米在生产上建立了四大追溯系统:土壤环境追溯体系,运用无人机定点巡航飞控技术,强化田间管理;有机肥料追溯体系,采用NFC接触式,无线扫描识别技术,使有机羊肥来源更清晰,品质有保障,投放精准化;航天育种追溯体系,以航天科技和物联网科技为支撑,对种子进行数据优选把控;“一物一码”防伪标签追溯体系,为产品赋予“身份证”的智能追溯码。
在2019年5月9日长治成功冠名“中国小米之都”新闻发布会上,长治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长治市还将积极整合小米加工企业和小米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到2020年,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的企业达到20个。同时加快建成20万亩绿色有机优质谷子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打造8个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系列产品,提高长治小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让好米变名米,名米卖好价。
让“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引以为豪的,不仅是其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其在小米加工水平和商品小米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如今,长治市拥有沁县沁州黄小米,武乡晋皇羊肥小米、老家小米,潞城姜黄小米,屯留珍珠黄小米,长子贡皇小米,黎城三皇小米等20多个地方优质品牌产品,50多家谷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品种选育、基地种植、产品研发,到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富硒小米、小米醋、小米米粉、小米休闲食品等小米深加工产品已经占有一定市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由此,山西展开“山西小米”品牌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小米还是山西的好”这句广告语逐渐深入人心,山西小米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
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为引领,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带动下,长治市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自己的小米区域公共品牌——“长治小米”,从而为“山西小米”品牌再添砝码。
以集小米加工、销售、品牌策划为主体的长治小米产业区域联盟,吸收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屯留县珍珠黄御膳贡米有限公司等11个企业为成员单位,实施“产业联盟+”战略,推进长治小米品牌整合。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的带动下,以区域品牌聚合企业品牌,组建区域联盟,构建品牌旗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长治市已经形成的20多个地方优质品牌产品中,沁县沁州黄小米、武乡小米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有26个产品获得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随着山西小米知名度的提高,长治市小米每年仅电商平台销售,就可占到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达到3000多吨。
2018年11月5日,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命名长治市为“山西优质小米强市”;12月13日,中国粮食产业协会授予长治市“中国小米之都”。2019年5月,长治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长治小米”证明商标。从“山西优质小米强市”到“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小米强大的地方品牌阵容,已经成为“山西小米”品牌的旗舰。
“‘中国小米之都’是长治市和‘长治小米’的‘黄金名片’。”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说,“它作为区域公共品牌,需要很好地维护。”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效益好、价格好。”这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对粮食品牌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吉林省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粮食资源,打造“吉林大米”品牌,短短几年时间,“吉林大米”就成为了吉林农业第一品牌,成为吉林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白金名片”。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指示,给山西小杂粮产业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山西省粮食局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前往吉林学习,并注册“山西小米”品牌。不久,在2018年全国第一届粮交会上,吉晋两省共同打出“吉晋产好米,大小两相宜”的广告。到2019年全国第二届粮交会时,已经有四省联合,共同推出“两米两油”——吉林大米、山西小米;齐鲁粮油、川府菜油。谈到第二届粮交会时的盛况,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和她的同事们至今激动不已:“会场所有大立柱上,都让‘吉林大米’‘山西小米’的宣传广告占尽,真是亮煞了人们的眼睛!一大一小,一白一黄,一北一南,对比强烈,非常震撼。”
业内人士说,拥有了“中国小米之都”的称号,站在“山西小米”这一品牌的平台之上,在“山西小米”产业大联盟的带动下,长治小米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如何使“中国小米之都”的“黄金名片”更亮,是需要考量的问题所在。长治市粮食产业协会负责人说:“‘中国小米之都’的路究竟能走多远,政府层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把这一‘黄金名片’擦得更亮,需要政府持续发力,需要农户、企业和营销商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追溯体系,整合企业,避免有品牌无货源,打造全产业链等等。”
确保长治小米高质量、高营养,实现“主食产业化”,实施“中国好粮油”工程,打造舌尖上的安全,是“中国小米之都”长治市发展小米产业的终极目标。“山西小米”的旗舰已经扬帆启航,业已“炼”成的“中国小米之都”长治,会为“山西小米”品牌再增添怎样的光彩?我们拭目以待!
品牌之路已开启,笔者深信甘甜醇厚的“长治小米”之香会向着更远地方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