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前任务导学单”设计与运用

2020-01-16 07:40:43宋晓春
黑河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导学单小学数学

宋晓春

[摘 要]“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提到的六大素养之一,而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自主学习。“课前任务导学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它是由教师设计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课本、观看微课等手段自主预习后完成的一份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灵活设计和运用多样的导学单,在课前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中深化推进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任务;导学单

“课前任务导学单”是由教师设计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课本、观看微课等手段自主预习后完成的一份作业。它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生本课堂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课前任务导学单的形式多样,结合教学实际,如何设计与运用“课前任务导学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策略。

一、诊断式导学单,暴露思维“盲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诊断式导学单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的“盲点”和“误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依据,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二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对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因此,教师设计诊断式导学单如下:

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导学单的情况展开教学。通过诊断式导学单,教师可以明确掌握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疑难和困惑之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①号图是轴对称图形,教师顺势引出:“你是如何证明的?”引出对折验证“两边完全重合”的方法。③号图形和⑤号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只不过一个对称轴是横着的,而另一个对称轴是斜着的,部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不到位,会导致判断出错。特别是④号图形,学生以为“图形的两边一样”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就是学生思维的“盲点”和先前经验的不足。于是教师追问,引发学生辩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应该如何验证?”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学生自己操作后发现③号图可以横着折,⑤号图可以斜着折,而④号图形对折后并不能完全重合。由此,学生深刻领悟到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而不能简单地只看“两边一样”。

二、操作式导学单,积累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都在指尖上,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操作匆忙,体验不深。如果设置操作式导学单,学生在课前按照导学单内容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获得最直接的学习体验,积累实践活动经验,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例2的内容设置成操作式导学单。设计如下:

如何搭出长方体框架?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木条?”学生在家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操作”“调整”。完成制作后,他们对于长方体棱的特征有了清楚的认知。在研究长方体棱、面、顶点的特征时,学生在做框架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设置操作式导学单,较好地沟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课前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

三、支架式导学单,建构知识结构

支架式导学单立足于教学重难点,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搭建知识整体框架,引领学生学习。它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地布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的“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整理,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课时的知识点多,适合运用支架式导学单。特别是复习课教学中,设置支架式导学单,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连,使课堂中有了结构化的知识联系。这样,学生就能以“点”带“面”,以“少”触“多”,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系统化。如《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线段、射线、直线的端点个数、延伸情况、能否测量、画法、命名等,知识点较多且零碎,可以通过支架式导学单,串起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前在导学单的引领下,带着学习任务观看微课,自学课本,初步获得一些基本概念。设计如下:

这份导学单用表格的形式,把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串联,就像一个支架,引领学生初步感知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建构。

四、问题式导学单,引领思考深入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有价值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设置问题式导学单,课前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教师收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核心问题,课堂上引领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问题来自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不管是意义上还是读写的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一定存在很多問题。不妨设置问题式课前任务导学单,设计如下:

课前学生针对“分数二分之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有了初步的思考后走进课堂。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和交流时间,学生提出了“怎么读?”“怎么写?”“表示什么?”“为什么会有分数?”“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分数表示什么?”从核心问题出发,教师结合导学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组间辨析,对分数几分之一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问题式任务导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与同学进行对话,与教师进行对话,其目的就是让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引领”或“问题驱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真正提升思维能力。

五、开放式导学单,凸显思维层次

学生的思维层次是不同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也是不同的。设置开放式导学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课堂上将不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倍的认识》一课,设计开放式导学单如下: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倍有一定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画法。教师事先收集,课堂上有层次地展示学生的典型作品,并引发学生讨论和深层次思考。一是展示正例:分别请学生上台说说是怎么画的,每份是几?2倍是几个几?怎样画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来是2倍?二是展示错例,引导辨析;三是呈现多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第二行画的个数都不同,为什么第二行个数都是第一行的2倍? 从而领悟“倍”概念的本质;四是灵活运用学生作品进行巩固练习,可以遮住第二行问:猜一猜三角形画了几个?也可以遮住第一行问:猜一猜画了几个圆?开放式导学单的设置,将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给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已学过的课堂中就不学,学生浅学的课堂中就深学。如此,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给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总之,课前任务导学单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加强实践探索,合理设计与运用,让课前任务导学单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推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季讯群.利用多维诊断促学生有效反思——以数学概念课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设计,2019,(09).

[3]陈枫.探究·实践·思维——积累三项数学活动经验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

[4]徐军.“一课一题”: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一种样式[J].教育科学论坛,2019,(07).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导学单小学数学
导学单:新课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求知导刊(2024年14期)2024-12-31 00:00:00
梳理纠错提升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学单”的运用方法
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 18:20:49
例谈导学单对思维的引导作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