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梦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纪实摄影是重要的摄影类型,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但艺术价值深厚,更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如谢海龙在1991年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我要上学》,直接引发了全社会对希望工程的关注,推动了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被推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令人记忆深刻的10幅照片之一。在当前社会,新媒体已经引领大众进入“读图时代”,纪实摄影面临着调整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环境。如何提高专业能力,推出更高质量的纪实摄影作品,以为大众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摄影界必须研究的新课题和肩负的新任务。
关于纪实摄影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共识。一般而言,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呈现形式,纪实摄影是通过视觉表达,侧重于真实记录和真实情感的摄影类型,可以说,纪实摄影就是社会发展重要的见证和记录载体,也是对时代发展的评价和观点。纪实摄影拍摄的主要题材有三种,一是社会发展的中的重大事件,如重要政治活动、重大社会成就、战争等;二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有代表性的生活和民俗习惯、生活环境条件等,以小见大,以个体情感状态反映社会大势特征;三是社会风情,如建筑、社会活动、社会文化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载体,对历史发展做出记录留存。无论何种题材的纪实摄影,都以真实性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真实性表现在拍摄环境的真实、拍摄对象的真实、拍摄手法的真实等,只有真实记录的纪实摄影作品,才能表现出真相,才能引发人们对于真相的思考。
在进行纪实摄影创作之前,摄影者要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主题,为整个拍摄过程提供主线和框架。明确而具体的主题,可以是某一事件,也可以说某一人物,但其表达的内容要高度集中,让观众能够及时准确的理解把握摄影者的拍摄意图和表达情感。如被誉为“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的徐永辉,完成了《一户农家十年间》 《传家宝》 《一户农家四十年》等优秀报道,其中摄影作品成为纪实摄影的典范制作。这些作品在虽然拍摄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但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镜头永远对准一户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并通过这户人家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
大部分纪实摄影作品,都是由多张照片组成,这些照片表现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亮点,但彼此之间一定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环环相扣,完成故事的闭环,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共同烘托出作品的主题,这就是纪实摄影情节连贯的要求。如摄影家陈正军常年深入湘西创作,湘西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他拍摄和表达的重点,一系列纪实摄影作品中,有少数民族人民风貌、有当地传统习俗、有百姓日常生活,分类明确,但彼此之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湘西风情,通过内在的逻辑性,以一个个瞬间,一个个故事定格了摄影者对湘西浓厚的情怀。
对于单幅纪实摄影作品,变化是指摄影者对光线运用,以及对镜头内素材的安排布置。纪实摄影对真实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平淡记录,摄影本身也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摄影者在不破坏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摄影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画幅中,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纪实摄影是摄影这种“光影艺术”的一个类型,纪实摄影作品同样讲究光影的艺术运用。在纪实摄影中,画面层次、主体位置、光线角度、虚实明暗、视角安排等,都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美感效果,富有美感的作品才能给观众带来冲击力,才能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摄影是瞬间艺术,纪实摄影的主题需要通过精彩的瞬间定格来呈现。正如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所说,优秀的作品需要抓住“决定性瞬间”。摄影者要善于捕捉到这一时刻,将主题表达与作品构图、光线运用、人物情绪、事件特征等元素高度整合在瞬间画面之中,这就是纪实摄影的难度所在,同时也是魅力所在。
纪实摄影无论反映社会的阳光面还是阴暗面,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都需要摄影者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发展是纪实摄影永恒的人文主题,没有人文底蕴的纪实摄影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切不可为了博取眼球,盲目追求猎奇、怪异角度,这种纪实摄影作品毫无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纪实摄影随着社会发展,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一方面,摄影者要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的新成果,丰富拍摄形式,如无人机拍摄、手机拍摄等,以便抓取更多更好的“决定性瞬间”;另一方面,摄影者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题材创新,以更新的理念,从更新的角度去诠释表达,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纪实摄影不但艺术价值深厚,更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思想内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摄影者紧跟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社会、为历史留下更有价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