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教育”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实施策略

2020-01-13 05:13:05田素萍
下一代 2020年7期

田素萍

摘 要:“养活教育”主要是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跟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养活教育”不仅仅提升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同时提升幼儿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勇气及能力。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承担,有初步的责任心。“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养活教育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提升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能力.

关键词:养活教育;劳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养活教育”要从学前教育抓起,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懂得养活自己。但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总是依靠父母,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缺点。因此我们必须尽早对幼儿进行“养活教育”,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家务劳动意识。

一、让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的好处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让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有哪些好处:

(一)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的双手都在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从而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劳动中孩子要进行安排和计划,可以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孩子搞小创造和小发明。

(三)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进取精神,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劳动可以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尊敬他人的劳动,尊敬劳动人民。

(五)劳动能培养孩子关心家长,关爱他人,不是只会享受别人的服务,也能主动为他人服务,成为家长的小帮手,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六)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培养任务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日后做个好学生,也有利于日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

(七)劳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创设良好的环境,享受自己劳动的结果,从而深切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八)孩子参加集体劳动,和家人一起劳动,和同伴一起分享,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增进亲情或友情,形成和睦、团结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一)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

1.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在教室里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看见一把小椅子被一位幼儿碰倒了,他没有把小椅子扶起来,其他幼儿看见后,有个别幼兒用脚踢,还有些幼儿从一旁绕过去;幼儿把碎纸片扔在干净的地板上,没人捡;午睡时,有个别幼儿的衣服放在凳子上,不小心被小朋友碰到地上,也没有人捡起来;吃饭时,有些幼儿把不喜欢吃的饭菜丢在桌子上,等着阿姨来擦。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语言教学中,利用看图讲述,让幼儿了解我们吃的粮食、蔬菜都是农民伯伯用勤劳的双手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

2.在区域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教师在班中开设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爱劳动的兴趣。如:“娃娃家”给幼儿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厨房用具、娃娃、衣服、裤子等,让幼儿扮演家中的成员,学做妈妈和爸爸在家中做饭、给娃娃穿衣服等,从而使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劳动。再如,在生活区中,加入擦桌子、叠衣服、系鞋带等活动,这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劳动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3.利用午餐、午睡和起床的时间,提高幼儿的劳动兴趣

根据幼儿的特点,在午餐时,我让幼儿做一些饭前擦桌子,再分碗、分筷子的事情。饭后,擦桌子,收板凳,洗筷子等。起床后,让幼儿自己叠被子,互相帮助叠被子,系鞋带、拉衣服拉链等。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任务内容的难度,从而树立了幼儿的责任心,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劳动兴趣。

4.采用游戏或比赛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和兴趣。

由于幼儿生性好强,也好动,更喜欢游戏活动。他们乐于自己动手做些事情。如:在户外游戏中,有各种各样的器材材料:平衡木,大小不一的轮胎,钻山洞等器材。对幼儿来说,这些轻微的劳动就犹如一场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交往,无拘无束,可以自由活动,没有压抑,这样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最后让幼儿把这些材料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不仅使幼儿对游戏热爱,还养成了遵守规则,爱劳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幼儿的劳动能力。

(二)让幼儿在家中得到劳动锻炼

1.言传身教。幼儿在一生教育之中,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家中的家务,让幼儿懂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

2.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要教给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叠被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

3.放手让幼儿参加劳动。据调查表明,幼儿不能参加劳动并非全是他们的意愿,而是有些父母不愿孩子参加劳动,连擦个桌子也认为擦不干净,或担心磕着碰着孩子而不让幼儿干。稍重点的活就更别提了。家长说:“孩子还小,能干什么呢?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幼儿从小做家务比不做家务的幼儿要充实,幸福。而教育的秘诀在于使孩子的身心得到锻炼,思想和能力能力都得到锻炼,只有让幼儿参加各种劳动,他们才会在健康中成长。

总之,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与家长的责任同样重大。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应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系统的劳动,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2]连玥,马玉俊.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