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 金良红
目前,临床针对肝癌仍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部分肝癌患者因受多种因素(如肿瘤部位、年龄、合并症等)影响,不宜采用手术治疗[1]。无法手术的患者必须接受其他治疗方式,常用方法为放射介入治疗。在干预一段时间后,临床医师需评估患者治疗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临床用于评估介入治疗疗效的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超声造影等[2]。其中DSA具有准确率高、灵敏度好等特点,但它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检查费用高,且存在有创性[3]。与DSA相比,超声造影、CT则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无创等特点[4]。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声造影与CT定量检测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便于寻求最佳检查方式,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肝癌患者90例,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34~78岁,平均(54.62±12.16)岁;临床分期:Ⅱa期31例、Ⅱb期49例、Ⅲa期10例;肿瘤直径2~8 cm,平均(4.76±1.63)cm。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提示肿瘤处血供丰富,病灶呈结节型、巨块型。患者因肿瘤位置、年龄、肝功能等因素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①诊断明确,经病理穿刺证实;②有根治性手术禁忌,接受介入治疗;③治疗12个月后行超声造影、CT、DSA检查;④影像资料完整;⑤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手术治疗史;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有造影禁忌;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心脑血管病史;⑥肝、肾等脏器损害。
三、方法
(1)超声造影 在介入治疗12个月后行各项检查。造影剂为六氟化硫微泡,取25 mg六氟化硫微泡冻干粉经生理盐水(5 mL)稀释,混匀,彻底分散冻干粉,制备成悬液。经注射器抽吸2.4 mL悬液,于受检者肘前浅静脉注入,并经生理盐水(5 mL)冲注。在造影前,常规扫描肝脏,观察肿瘤大小、数量、形态、位置、血流情况,初步评价病情。检查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GE彩超Voluson E8)与纯谐波造影成像,频率设置成2.0~5.0 MHz,机械指数<0.09。选取观察目标,使其位处显示屏中央,将谐波造影监控开启,屏幕左、右侧分别为基波、谐波图像,在机械指数<0.09的情况下,探头仅可对二次谐波信号进行接收,显示屏仅能显示大血管结构,勉强可观察到部分解剖结构。选择单一聚焦模式,与此同时对聚焦点进行调整,使其处于病灶深部以下,减轻微气泡受损程度。在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将计时装置开启,分析病灶回声强度、灌注情况。操作者行扇形扫描,分析邻近组织有无病变,同时记录肿瘤各时相。
(2)CT检查 仪器为256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 Revolution),层厚2 mm。首先进行CT平扫,待扫描结束,取90 mL造影剂(碘海醇)注射于肘静脉,速率3.0 mL/s,于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分别予以扫描。
(3)DSA(飞利浦UNIQ FD20 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检查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按照靶血管情况选择造影剂(碘海醇)注射剂量、注射速度,待造影剂注射完毕后给予动脉造影,对图像进行采集。首先对原供血动脉进行造影,然后行其他血管(如膈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造影。
四、评价标准[5]
(1)残存病灶血供评价 ①丰富:CT提示病灶碘油为偏心性或疏散性沉积,动脉期填充迅速,且显著强化,门脉期为“快进快出”。超声造影可见动脉相病灶迅速强化,供血动脉呈现为树枝状。DSA可见病灶染色区非常浓密,且存在未闭塞供血动脉。②少量:CT可见大部分病灶碘油沉积,边缘有缺损区,且欠清晰。超声造影可见动脉相无明显强化,门脉相造影剂退出时间延迟。DSA可见静脉期有染色,动脉期无明显染色。③无供血:CT可见病灶有清晰边界,碘油填充完全,无强化。超声造影可见三期显像病灶无血流信号。DSA可见局部供血动脉均处于闭塞状态。
(2)癌细胞灭活评价 ①超声造影:以动脉相为显示血流信号最适合的时机,根据其表现分成如下类型:Ⅰ型:病灶区域为高强化;Ⅱ型:病灶区域为等强化;Ⅲ型:病灶区域为等强化或高强化,部分未见强化;Ⅳ型:病灶区域未见强化。前三种称作造影增强,提示病灶未完全灭活,最后一种为负性增强,提示病灶彻底灭活。②CT:治疗彻底:碘油完全沉积,病灶彻底灭活;治疗不彻底:碘油未完全沉积。
五、统计学方法
经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检验分析各检查方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超声造影、CT对残存病灶血供的检测效果
以DSA金标准提示在90例(90个病灶)患者中,丰富血供45例、少血供27例、无血供18例。在45例丰富血供者中,经超声造影、CT均检出43例,其余2例为少血供。在27例少血供者中,经超声造影均提示为少量血供,而CT仅提示22例为少量血供。以DSA为金标准,提示超声造影评估残存病灶血供的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88.89%,准确率为95.56%,与DSA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61。CT评估的灵敏度为90.28%,特异度为88.89%,准确率为90.00%,与DSA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17。
二、CT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分析
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提示CT评价残存癌细胞的灵敏度为89.83%,特异度为77.42%,准确率为85.56%,阳性预测值为88.33%,阴性预测值为80.00%,与病理活检一致性Kappa值为0.678,见表1。
三、超声造影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分析
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提示超声造影评价残存癌细胞的灵敏度为96.61%,特异度为87.10%,准确率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3.44%,阴性预测值为93.10%,与病理活检一致性Kappa值为0.850,见表2。
表1 CT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分析
表2 超声造影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超声造影、CT对肝癌介入治疗后残存病灶血供的检测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超声造影对少量血供的检测优于CT,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超声造影主要通过谐波成像,谐波信号频率、强度与气压、气泡的相互作用相关,信号最强的为二次谐波,三次后呈递减趋势。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若癌细胞完全清除,则三期均呈低回声,且无强化,如果癌细胞未能彻底清除,则表明仍存在门静脉供血[6]。这提示超声造影可通过该特性评价介入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另有研究发现超声造影具有无辐射、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便于随访期间反复检查,动态监测患者病情[7]。此外,它还能辅助肝癌的介入治疗,对存活病灶区域进行精准定位,确保将其彻底灭活,即便病灶较小,也能实现对其的定位,提高治疗精准度[8]。虽然CT在评估残存病灶血供中也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它对少血供的检测效果欠佳。因此,超声造影对残存病灶血供的检测效果优于CT。
通过观察超声造影、CT对癌细胞灭活情况的评估价值,发现超声造影评价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且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更高。研究表明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通常需加碘油提升疗效,然而,因受碘油浓聚影响,导致经CT检查时存活、坏死区域均呈高密度,无法发现残存肿瘤[9]。而超声造影能弥补这一缺陷,经超声检查可见碘油沉积区呈低回声,一旦存在残留病灶,则能及时通过造影显现,明确强化区域。因此,与CT相比,超声造影对癌细胞灭活的检测效果更好。有学者发现超声造影检查效果甚至优于DSA,虽然DSA能明确病灶、肝组织中碘油分布情况,但难以显示病灶区域中有无微小供血动脉,而超声造影对微小肿瘤血管显示良好,检查结果受混杂因素的影响较小,检出率更高[10]。这进一步表明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评估价值较高。
笔者通过实践对超声造影优势做出如下总结:(1)它可利用断面成像对不同时相的血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介入治疗后有无残留病灶;(2)操作过程比较简单,重复性良好,安全性高;(3)它对血流的检测能提供更多信息,血流信号信噪比高,无溢出伪像;(4)碘油沉积对其检测结果无影响,能显示微小血管。
综上,与CT相比,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中的应用效果更好,能及时明确残存病灶血供与癌灶灭活情况,客观评价治疗效果。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仅选取90例样本,病例数少,未来将扩大病例数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