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类证治裁》治疗咳嗽的经验探析

2020-01-11 03:19:27谢江虎贾新华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枳壳

谢江虎 贾新华

林珮琴(1772~1839),字云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参阅前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撰成《类证治裁》一书,该书理论联系实际,辨证精详,突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该书载相关肺系病共6篇,林佩琴对肺系病证分型颇为细密,诸如肺经风热、肺经火毒、湿热伤肺、燥邪犯肺、风邪伤肺、寒邪伤肺、火邪伤肺、暑邪伤肺、风寒伤肺、湿邪犯肺、温邪犯肺、虫啮肺、肺火盛、肺气虚、肺阴虚、肺气不降、败血冲肺、痰火伤肺、血热郁肺等证型[1]。笔者仅就《类证治裁》对咳嗽的治疗经验略作如下探讨。

1 外因咳嗽须辨风寒暑湿燥火

林佩琴在论治咳嗽的开篇首先讨论了外感六淫所导致的咳嗽,盖肺系系统居人体之表,为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林佩琴认为,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内连脏腑,不耐寒热,六淫犯人,多肇始于肺系系统。又肺为气之主,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故外邪犯肺多可引起咳嗽,亦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林佩琴对外感咳嗽分六因论治,有风、寒、暑、湿、燥、火的不同,新病咳嗽多为外感引起,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林佩琴根据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指出了各自的特点与论治,如感风者当辛平解之,使用桂枝、防风等药物,若感风暴嗽、鼻流清涕则以桂枝汤加葱豉加减;感寒者当辛温散之,使用紫苏、姜、杏等药物,并对感受寒邪所导致的咳嗽类型做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可使用华盖散,感寒暴嗽兼有鼻塞声重可使用芎苏饮;若感寒咳逆倚息不得卧则使用小青龙汤;感暑者以辛凉除之,使用香薷、薄荷、竹叶等药物;感湿者苦降淡渗之,可用厚朴、通草、薏仁等类药物;若感湿咳嗽兼有面目浮肿,则可使用豆豉、杏仁、通草、滑石、半夏、茯苓、浙贝母等药物;若感湿一咳痰即出为脾湿,可用二陈汤加术、薏、防己;感燥者甘凉清润之,使用玉竹、花粉、百合等药;若因风温化燥而导致呛咳,则用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玉竹、沙参、杏仁、贝母治之;若咳痰不出,为肺燥之甚,可使用桔梗汤去桑白皮、防己,加玉竹治疗;感火者甘寒苦辛以涤之,可使用麦冬、石膏、桔梗、山栀、象贝等药物;若火热致喉哑痰稠,则以加减凉膈散化裁。

通过首先论述外感六淫的辨证,根据风、寒、暑、湿、燥、火的不同,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截断疾病的进展,防止其入里传变,变生他证。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历代医家对咳嗽均有论述,如张景岳认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2],指出了咳嗽当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论治;林佩琴在论治时亦提出咳嗽当辨外感内伤,但其对内伤咳嗽从五脏论治有着更为精细的认识与论治。

《素问·咳论篇》记载:“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抛开了咳嗽单独治肺的狭隘观点,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咳嗽虽主在肺,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林佩琴继承了《内经》的学术观点,亦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对各个脏腑所导致的咳嗽皆给出了具体的方剂,如肺咳用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用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用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用都气丸加参、麦;胃咳用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用小柴胡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七气汤加黄连、枳实[3]。

林佩琴也指出咳嗽终不离肺脾肾,在治疗咳嗽上善于通过调治肺脾肾达到治愈咳嗽的目的,如在论述肺脾肾导致咳嗽时指出:“肾与肺实母子之脏,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3]王书臣教授亦指出,肺脾肾失治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机,当上中下同治,宣肺、理脾、补肾并用,通过调治脾肺肾治疗咳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林佩琴虽沿用《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观点,但其治咳嗽强调肺脾肾说明其治疗偏重于对于五脏的调治,而临床最多见的主要是五脏导致的咳嗽。人体为一个有机的复杂整体,咳不离肺,但咳不止在肺,心、脾、肝、肾与肺脏息息相关,其发生病理改变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

2.1 心咳

《灵枢·经脉篇》载:“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赵献可《医贯》谓“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系于肺”,明确指出了心与肺在经脉上的相互联系,且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在生理上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李宗林等[5]直接指出了心与肺的关系即气与血的关系。《内经》记载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张志聪谓此为“心火刑金”,曹鸿云[6]亦认为这是由于心肺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心火上炎所导致。林佩琴治疗心咳则使用心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在治疗上减去清泻胃火的大黄、芒硝,加黄连、竹叶,使药效更加专于入心经,“火不刑金”则肺脏自安,咳嗽自愈。

2.2 肝咳

《素问·咳论篇》记载肝咳之状云:“肝经咳嗽之症……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指出了肝咳的表现,邵长荣等[7]在治疗咳嗽时认为肝与肺在气机的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提出“止咳不独治肺,重在治肝”的论点,《柳选四家医案》云“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气可也”,皆从肝脏气机的调节来治疗咳嗽。田梅等[8]和景传庆等[8]根据肺亦为生血之脏,提出血液循环的肝肺循环轴的观点,丰富了肝肺在血液方面的生理联系,亦为肺病从肝脏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林佩琴在治疗肝咳使用枳壳煮散加减,枳壳煮散由枳壳、细辛、桔梗、防风、川芎、葛根、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出自《普济本事方》,原方主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致两胁骨疼痛等症状,从方组成来看,主要是着重调节肺与肝的气机,使气机条畅而治愈咳嗽,且经林氏的加减,使该方更加贴合由肝导致咳嗽的病机。王行宽教授也提出治疗肝咳也应注意首先疏肝解郁,从气机上着手,尚提出养肝阴、实脾土、清肝泻肝等方法[10]。因此,对于由肝导致的咳嗽,其本在肝,其标在肺,应注意标本兼治[11]。

2.3 脾咳

《素问·咳论篇》记载:“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医醇賸义》曰:“脾经之咳,胸满痰稠,食少体倦。”《柳选四家医案》论述治疗脾咳时云:“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林佩琴对于脾咳采用健脾同时疏理肺脏气机的方法,使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使脾健气行,脾咳自愈。林佩琴选用六君子汤加入行气之剂,深刻地把握了脾脏的生理特点与治脾的要点,盖由脾及肺者不外两端,一者脾虚不运,水谷不生,肺不得滋养;二者脾为湿困,痰浊内生,痰浊干肺。但在临床上疾病的表现往往复杂,多见脾虚与痰浊并存的复杂局面,林佩琴选用六君子汤加入枳壳、桔梗,实则为四君子汤、二陈汤,加入升降气机之品,体现了健脾、运脾、行气的结合,切中了肺从脾治的复杂病机。现代研究表明,脾虚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异常,通过健脾可使肺气充足,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反复发作[12]。

2.4 肾咳

《素问·咳论篇》记载:“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林佩琴治疗肾咳以都气丸加参、麦,以补肾滋阴而治疗咳嗽。《医医偶录》中云“肺气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则长保清宁之体”,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咳嗽》中亦记载:“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是咳虽在肺,而实在肾。”因此通过滋肾的方法可以促进肺脏疾病的康复。《儒门事亲》亦记载:“盖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 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 嗽可渐愈,宜一阴煎、左归饮、琼玉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择而用之。”林佩琴论治肾咳的临床症状以及个人经验,认为肾咳主要是由于肾阴的不足所导致,在治疗上着重滋补肾阴,观林佩琴治疗咳嗽14案,从肾论治者达5篇之多,而其治疗则皆以补阴为主,以六味地黄或其他补阴之剂加减。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补肾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减轻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和高反应性[13]。

3 咳嗽的时间节律性

3.1 天人一体的时间观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医学全部理论的思想核心[14]。中医时间医学在《内经》已早有论述,如记载疾病的发展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并解释为“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内经》亦载有十二经的流注、人体气血盛衰与时间的关系,形成了完备的天人相应的时间观。时间医学论述疾病及治疗是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根据中医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理论,创造性的采用与人体生命活动周期相对应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并寻找出在特定时间条件下对人体治疗的最佳对应点,以获得特定时间条件下的最佳疗效[15]。

3.2 咳嗽四季论治

时间医学首次应用于咳嗽见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16],其在咳嗽篇中记载“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乃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精辟总结了内伤咳嗽发作或加剧与时间的关系。林佩琴继承了《内经》时间医学的规律,对咳嗽做了详尽的论述,林佩琴论述了咳嗽的年节律变化,对于咳嗽年规律,主要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以六气的变化对应不同的季节,认为春节阳气生发多风,夏季多火,秋季多燥、冬季多寒,根据主要季节的气候特点,在使用辨证方剂的时候加入特点的药物,如《类证治裁》记载:“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皆于方剂中加入对应时令季节的药物,制约其亢盛之气,达到治愈咳嗽的目的。

3.3 咳嗽的日节律辨证

《内经》言:“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在一日中亦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因此,林佩琴不仅论述了咳嗽的年节律变化,亦对一日中不同时刻的咳嗽及其治疗做了详细记载。其主要的理论基础为一日之中人体内阳气的变化,《中藏经》记载了昼夜的阴阳运转的变化规律:“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有其中, 更始更末,无有休止。”林佩琴将这种阴阳的变化应用于治疗咳嗽的药物选择,以不同时刻阳气的升降沉浮加入相应的药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如《类证治裁》记载:“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上午嗽属胃火,石膏、川斛之属。午后嗽属阴虚,四物、六味等汤。黄昏嗽属火浮于肺,当敛而降之,五味子、五倍子之属。夜半嗽为阳火升动,宜滋阴潜阳。六味丸加牡蛎、淡菜之属。”如《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咳嗽门》亦记载曰:“午后嗽多者,属阴虚。”《血证论·咳血》记载黄昏咳嗽曰:“黄昏咳嗽,为阳将入阴,浮火不能内敛,入肺而咳。”皆与林佩琴之论不谋而合。

4 验案举隅

例一:患者,女,47岁,2019年3月初就诊,自述咳嗽1月余,起初为受凉风后感冒、咳嗽、鼻塞流涕,使用感冒药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但遗留咳嗽不愈,曾使用复方甘草合剂、川贝枇杷膏及清热化痰类中药等治疗,略有好转,但仍咳嗽。刻诊见:咳嗽,咳痰、痰略黄、较难咳出,常在夜间1~2时咳甚,咳甚时难以自制,舌质淡红,苔略黄,脉滑。辨证:邪在少阳,痰火壅盛;处方: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柴胡15 g、黄芩12 g、清半夏9 g、黄连6 g、瓜蒌12 g、白芍15 g、天竺黄12 g、龙骨15 g、牡蛎15 g、甘草6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述使用上方后夜间咳嗽大减,服用至第四剂时夜间已不再咳嗽,白日仍有轻微咳嗽,上方去龙骨、牡蛎,加入苏子、麦冬,再予5剂。继服5剂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随诊已无明显不适。

按 患者初期感冒,为寒邪犯肺,经治疗后邪退不尽,夜间1~2时咳嗽为甚,夜间1~2时为肝胆经主时,且患者先因感受风寒,故辨证为邪退不尽而传入少阳,脉滑、痰黄为有痰热之像,故治疗上使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一者疏解少阳之邪气,一者清其胸中之痰热,林佩琴曰“夜半嗽为阳火升动,宜滋阴潜阳”,故此方又加入龙骨、牡蛎以潜其浮阳,且张锡纯谓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生龙骨、生牡蛎虽具有敛精敛肺、摄血固脱等功效,但最大特色却在于其能收敛正气,又不敛邪气[17],故全方使用,可疏少阳、清痰火、敛浮阳,调节人体气机阴阳的平衡,达到治愈咳嗽的目的。

例二:患者,女,54岁,2018冬季感寒咳嗽、咳痰,使用头孢、左克等抗生素及使用川贝枇杷露、橘红止咳等中成药,效果一般,仍咳嗽、咳痰较多。电话问诊述:咳嗽,咳大量白痰,质稀,较易咳出,余无明显不适。嘱发舌质舌苔图片见:舌质淡,苔白水滑。辨证为虚寒证;因不愿喝中药治疗,嘱购金贵肾气丸2盒,每次1丸,每天3次,后电话告知,服用1盒后痰量即大减,嘱继续服用,痰量减少,咳嗽亦逐渐痊愈,嘱继服2盒,以培补肾元,防其再犯。

按 此例为阳气亏损、虚寒痰饮案,问诊之初,通过其症状的描述,判断为虚寒痰饮,当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入健脾补气之类药物,但苓桂术甘汤并无成药,《金匮要略》记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三焦与肾为水液蒸化的不同脏腑,三焦的气化功能源动力是肾之元阳,脾胃为中轴,将肾的元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全身[18],故水饮与痰虽然有异,但其基本病机却相同,为虚寒所导致,故本案中使用肾气丸温肾而化痰饮,此亦为林佩琴咳嗽从治肾论治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皆为上病下治,从肾论治肺病;另一方面六味地黄汤与金匮肾气丸药味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温阳的肉桂、附子,是基于林佩琴补阴理论新的发展,根据具体的辨证适当的加减,活用前人之法。

5 结语

林佩琴博采众长,将前人及经典的经验相融合,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咳嗽做了精辟独到的论述,即便是今日,其经验仍有较高的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医学者当不断挖掘先人治疗疾病的经验,不断学习并丰富林佩琴止咳的经验,必将对提高咳嗽的诊疗水平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枳壳
千亩枳壳带来5000万元产值
江津枳壳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探讨
南方农业(2022年17期)2022-10-21 03:07:48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Cang Fu Dao Tan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道地药材江枳壳的研究近况*
光明中医(2020年9期)2020-03-04 08:30:49
枳壳炮制工艺及作用机理研究
系统医学(2018年11期)2018-02-12 10:39:27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49:59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41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商洲枳壳
农村百事通(2017年4期)2017-03-11 15: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