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手术是妇科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之一,对清除病人病灶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开腹手术治疗过程中,受术前及术后禁食、病人自身精神压力、手术麻醉、手术操作期间肠道牵拉和暴露、术后使用镇痛泵、活动受限等因素影响,病人开腹手术术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减弱,具体表现为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延长,从而易引发病人腹胀,若腹胀严重不仅会加重病人机体不适感,还会影响其心肺功能,不利于病人整体恢复[2]。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术后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3-5]。我院采用足底按摩联合药熨对病人进行干预,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妇科2016年8月1日—2018年11月1日收治的120例开腹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妇科开腹手术适应证;②意识清楚,能正常沟通;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术前存在习惯性便秘;②对小茴香、艾叶、姜黄过敏;③合并严重的心、脑、神经系统疾病。该项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遵医嘱为病人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给予病人营养支持、补液、抗感染等护理,嘱病人术后6 h禁食,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床上锻炼及下床活动。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采用足底反射区按摩联合足底药熨对病人进行干预。足底反射区按摩方法:病人取平卧位,足部放松,用毛巾清洁局部;按摩者食指弯曲,以其第二关节的顶点部在选取的反射区施压并顺时针方向滑动,按摩顺序依次为肺、胃、小肠、大肠、肛门反射区,按摩手法力求平稳、柔和,忌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每个反射区按摩3~5 min;反射区按摩完毕,按摩者握拳,用小指侧叩打足部2~3 min以缓解病人按摩后的疼痛不适感;反射区每日按摩1次。完成按摩后,再对病人行足底药熨,具体方法:取姜黄20 g、艾叶30 g、小茴香250 g,用10 cm×15 cm棉布装袋施少量水,以不浸湿布袋为宜,微波炉加热,温度以使病人局部皮肤无灼烫感为宜;足底药熨每次10~15 min,每日1次,至肛门排便止。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48 h腹胀发生率、腹胀程度。按4级标准评价病人术后腹胀程度,其中重度腹胀计3分,表现为病人腹部膨隆、烦躁不安、切口胀痛、呻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中度腹胀计2分,表现为病人腹部膨隆,主诉切口胀痛但能忍受;轻度腹胀计1分,表现为术后肛门排气前病人主诉有轻微腹胀;无腹胀计0分,表现为肛门排气前病人无腹胀感。
组别例数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对照组6037.9±13.540.6±14.776.3±15.4研究组6018.4±10.021.5±10.252.1±12.8t值8.6277.1538.146P<0.05<0.05<0.05
表3 两组病人腹胀发生率比较 例(%)
注:两组比较,χ2=20.839,P<0.05
表4 两组病人腹胀程度比较 例(%)
注:两组比较,Z=2.911,P<0.05
开腹手术是妇科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等疾病最常用的方案之一,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病灶清除彻底等优势,从而能有效提高病人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6-8]。但妇科开腹手术创口较大、对病人机体侵袭性较强,加之手术治疗期间受病人自身对手术治疗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因素,术前及术后禁食、麻醉抑制、手术操作对腹腔脏器刺激或干扰,术中操作对胃肠道牵拉和暴露、病人机体活动受限,术后机体水电解质失衡和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病人术后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进而导致其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延长[9]。临床数据证实: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术后胃肠蠕动减弱病人进行干预,会使其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延长为47~72 h[10]。此外,肠腑之气和大便不得排,又会引发病人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进而使病人出现腹部膨隆、烦躁不安、切口胀痛等表现和症状,若其程度严重还会诱发病人发生心肺功能障碍,从而对病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11-13]。因此,护理人员在妇科开腹手术后早期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对病人进行干预,以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并预防和降低其术后腹胀发生及腹胀程度[14]。
以往,临床多通过为病人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给予病人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护理以及引导病人术后6 h禁食,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床上锻炼及下床活动等常规措施进行干预,其方法虽能缩短部分病人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3,15],但总体来看,病人术后腹胀发生率仍较高,其整体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16]。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干预在促进妇科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和防治术后腹胀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其具体内容即在上述常规西医干预的基础上,对病人增加相应的中医按摩手法、针灸、药熨等措施[17-18]。在中医理论中,导致妇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为术中金刃伤及脉络,损伤病人元气,从而导致其气机不利、气血双亏、气血留滞、脾失健运、胃气不降,进而易引发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按中医“正虚邪实”之证的观点,引发病人疾病的主要机制为气血瘀滞肠腑,导致腑气不通,因此,防治该疾病的关键在于行气活血、理气和胃[19-20]。
根据上述致病机制,可对妇科开腹手术病人采用中医足底反射区按摩联合足底药熨方式进行辅助干预,原因:生物全息学说中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足部是这个有机整体的完整缩影;反射学说也指出,足底相应的反射区对应人体各组织器官,通过对足底反射区进行按摩,不仅能有效调整相关脏腑功能,还能对神经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其传入中枢,对相应器官原有的生理冲动进行阻断和取代,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21-23]。另外,《素问·厥论》指出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也是足三阳经的终点,人体主体共包含十二经脉,其中核心经脉为五脏六腑,相应的脏腑与十二经均存在一定的络属关系,刺激足底便是将经络通道打开,因此,其能达到调节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和促进气血通畅等功效[24]。具体来说,通过对按摩足底的肛门、大肠、小肠、脾、胃等反射区,可促进各反射区对应的神经细胞传入中枢,对相应器官原有的生理冲动进行阻断和取代,这样便能有效调整相关脏腑功能,达到健脾行气、消食导滞、理气和胃的作用,进而有效预防妇科开腹手术病人术后便秘和腹胀发生。足底药熨是一种将加热的中药装入布袋,在病人足底和相关穴位来回移动滚熨的干预方法。药熨中药包主要由姜黄、艾叶、小茴香等中药制成,姜黄性温、味辛苦,能通络止痛、破血行气;艾叶性温、味辛苦,可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小茴香性温,味辛,可理气和胃、祛寒止痛,主要配伍能有效实现行气活血、理气和胃的目标。并且借助温热之气和移动滚熨,可使足底相应穴位受到药力直接刺激,使药效由表及里,因此,其能提升病人干预效果,缩短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或消除病人术后腹胀发生率[25]。
本研究中,对两组妇科开腹手术病人分别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及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足底按摩联合药熨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8.4±10.0)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1.5±10.2)h、首次排便时间(52.1±12.8)h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为(37.9±13.5)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0.6±14.7)h,首次排便时间为(76.3±15.4)h],研究组病人腹胀发生率(30.0%)、中度腹胀发生率(8.3%)、重度腹胀发生率(3.3%)均低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为71.7%,中度腹胀发生率为30.0%,重度腹胀发生率为38.3%],说明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足底按摩联合药熨干预,能有效增强病人整体预后效果。
总之,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基础上对妇科开腹手术病人采用足底按摩联合药熨干预,不仅能有效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还能降低其腹胀发生率,减轻病人腹胀程度,提升病人术后机体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