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俊芳
摘要:当代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更多的文创产品流入市场,同时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愈加严重。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倾向于个性化的文创产品,对于创意的要求也更加严苛。本文从逆向思维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进行探究,进而提出了一些关于逆向思维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設计;逆向思维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欧美兴起新博物馆学运动,该运动倡导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性,并积极开展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工作,自此以后,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国内对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至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设计仍然停留在复制阶段,缺乏个性化的设计思路,在一些衍生产品的类别上提升不够,形式也较为单一。文创产品的设计要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在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短期的效益,更要减少同质化问题,将文化价值展现出来,提供新的设计视角。
● 逆向思维概述
(一)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的概念与正向思维相对,是指处于习惯性相反方向的思考方法,但往往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寻求解决方案。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通常习惯性地以正向思维解决问题,将显示需求当作目标导向,将常规的方式作为习惯的构想方案,然而事物本身就是相对矛盾和独立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将矛盾的对立面展现出来,摆脱了常理的框架,却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维的方法在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中,可为设计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增加了无限的可能。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其一,明显的普遍性。逆向思维适用于普遍对立的规律,在不同领域与事物的应用中,逆向思维都能表现出极佳的适用性,这是人们容易忽略之处。其二,明显的批判性,相比之下,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更加善于质疑和挑战,是打破常规的行为,善于突破新的方法及模式;其三,明显的新颖性,虽然人类的思考方式多数是正向思维的,正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但逆向思维弥补了正向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逆向思维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逆向思维的意义
(一)转变固有模式,突破思维局限
当代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重复化,其中缺乏新鲜产品的趣味性,导致参观者对文创产品的兴致不高。博物馆的大部分品类都不是一致的种类,但设计的模式往往是相同的,大众化的文物衍生品较为简单化与重复化,大众对文物衍生品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感。若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设计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不断地复制原有设计,那么设计方式将会更加局限,使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兴趣度越来越低。逆向思维的设计方式可改变传统设计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不仅能够为博物馆带来社会效益,更能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二)摆脱惯性思维,助推文化传播
文创类产品需要巧妙的创意来彰显其价值,才能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兴趣,而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思维方式,可帮助设计师摆脱惯性思维的局限性,找到新的创新立足点。大众在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创产品作用下,可摆脱视觉中的疲劳感,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享受。博物馆通过文创类产品的设计也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使更多的社会参观者获得更加耳目一新的观感,由此达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为自身带来更高的价值。
●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逆向思维的应用
(一)思维反转,出人意表
反转型逆向思维是指在已知事物的对立面通过反向思考的形式构建出更具新意的构想,其本质是超出常规的思维现象,能够将人的传统思维予以打破,与人固有的认知思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获取更加意外的设计效果。在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中,采用等比例复制的设计模式并不少见,其目的是为了完整地保存文物形象,将文物的特征还原出来,更加真实地展现在观赏者面前。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索阶段以后,博物馆将文物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主要注重其功能性与实用性,但在文创产品的造型中,仍然缺乏创意方面的灵感。选择以产品的真实面貌来还原产品的本身。这种呈现方法并无错误,但不作创新的展示会使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长期以来,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之所以失去活力也正是因为其创新意识不强,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文创产品的发展效果也不理想。近年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文创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越来越重视,相继推出了一些具有逆向思维的文创产品,如故宫日历,作为一种较为社会大众所欢迎的文创产品,其设计理念是非常新颖的,从人们的日常出发,将文物知识融入其中,再通过日积月累的感受,潜移默化地进入故宫文化氛围,最终激发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消费者发生消费行为的同时也获取了较高的精神文化享受。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逆向思维的运用,以为消费者带来更高文化需求为目标展开文创产品的设计工作,使消费者在强化主观意识的同时能够自主探究文化风貌与文创产品背后的价值,这并不是“原比例仿品”所能呈现出的个性化与文艺性。
(二)角度转换,另辟蹊径
角度转换也是应用逆向思维的一种常见的形式,通常在无法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转换角度的思维模式可帮助设计者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设计师陷入某种思路的瓶颈期时,及时地调整分析问题的角度,可发现其中不一样的创意点,从而化解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首先,设计师可从转换气质方面入手,加强对文物展示的调整,如传统的文物陈列模式是逐一摆放,博物馆与观赏者之间缺乏明显的互动,虽然能够体现出文物庄严的气质,但也十分古板,难以吸引观赏者的兴趣。在当代科技的作用之下,博物馆可改善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紧随时代的脚步,可以当代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出发点,发展时代性的特征,转换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气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其次,设计师可从转换角色方面入手,加强文创产品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联。在传统模式中,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往往是被动地等待消费者的选择,然而在当今时代中,设计师应加强文创产品的内涵性,让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为主动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逆向思维就十分重要,如近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系列“宫廷风格”的文创产品,都是采用了这一思维方式,巧妙地进行主客置换,让大众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历史文化的语境中,以现代人的身份享受“皇家待遇”,从文创产品的自身增加了对大众的吸引力。
(三)缺点逆向,化弊为利
逆向思维中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对正向思维的弥补,善于抓住客观思维方式中的缺点,并发掘其隐藏的价值。這种化弊为利的方法,能够对思维中的缺陷予以弥补。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中,应对问题时会潜意识地择优,在优势并不明显的状态下,若能将“弊”转化为“利”,则也能实现出奇制胜。如苏州博物馆曾发行的个性化文创产品“文藤”,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植藤树的种子,这种文创产品的价值极高且无法量产,植物所带来的生命力是历经几千年也未能湮灭的,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但也能够在“物以稀为贵”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创意的亮点,让大众感到新奇。但这一文创产品从本质上呈现出了明显的“狭窄性”,植物种子受时令的限制严重,而且数量不多,无法大规模地推广,若以正向思维来衡量这一事物,则无法改善客观因素上的弊端,但设计师以逆向思维弥补客观缺点,化弊为利,将其缺陷性转变为稀有性,使该文创产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创意点鲜明,大众与其说购买文化产品,倒不如说是在“收藏”文创产品,消费者触碰到这一颗小小的种子,就仿佛置身于两百年前的江南中,与才子文徵明一同谈诗作画。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的优势与劣势并不是绝对性的,设计师加以思维方式上的正确应用,能够将文创产品的劣势与优势进行转化,甚至可将其某项缺点化为优点,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 结束语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是对文物情感的延伸,大众通过购买文创产品来提高观赏体验,那么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就应另辟蹊径,彰显其内在的文化含义。设计者要善于利用逆向思维的反转与优势,从平凡中找寻不平凡的设计源泉,敢于突破常规,探索新的设计路径,使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更具有新时代的新姿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文物元素向观赏者生活延伸的标志,别具一格的设计思路能够为大众带来更独特的体验,值得当代设计师加以研究和探索。
(作者工作单位:王羲之故居)
参考文献:
[1]易平、张沁芬,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逆向思维[J],设计艺术研究,2018,8(06):97—100;
[2]王茢,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青年观众消费群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5):101—102;
[3]赵丽颖,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转化[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3):34—39;
[4]钱晨、樊传果,体验经济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2019(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