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以来,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地引进国内,这就引发了当代文学理论的变革,同时也打开了全新的文论批评研究格局。强制阐释理论正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文论批评理论。强制阐释理论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将文本的意义及其决定权完全的归结在语言内在结构中,利用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理论,强制驱使文学研究向科学崇拜方向发展。强制阐释理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学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西方文化传统下文学理论的知识困境。强制阐释现象属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思维、科学崇拜思想,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正试图针对文学理论,找到普适性的理性模式,寻找稳定的价值根源。强制阐释理论与本土文论严重西化现象有一定的关联,影响了中国文论的话语构建。因此,针对西方文论进行学习与借鉴,同时形成独有的文化内涵,完成西方文论的吸收与消化,是当代东方文论的研究主题。本文探究强制阐释理论,并与本体阐释论进行合并分析,从强制阐释的角度,看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困境的知识根源。分析科学主义思维的路径传统,探究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同时以强制阐释作为基础,分析西方文学理论人文思潮缺乏稳定价值的困境知识根源。
关键词:强制阐释;西方文学;文学理论
2014年张军教授提出“强制阐释”,通过讲座、论文等形式,进行了论述扩展。对当代西方文论对我国文学理论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地阐释。将格局与思维,驻足于西方文论话语对东方文论的影响。一方面评价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探究在西方文论的影响下,如何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强制阐释是指西方文论内涵中存在的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特征的立场与模式。该理论对西方文论是批判性的反思。强制阐释理论的形成,与意识形态、民族国家话语权的逐步重视与重构紧密相连,同时与现代文学共同体建设息息相关。强制阐释理论,将西方文论中外延的理论作为批判对象,认为当下东方文学理论面临着西方理论带来的本土创造力锐减。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反思,同样是对当代东方文化的合理反应,是从道德、政治、文学的多角度文论思考,预示着本土批评家,对中国文论的主体性上升,对文学理论的反思和扩展。当下西方文学理论界产生的强制阐释理论现象,并不只是哲学及其他学术思想越界的结果,也并非仅是当下西方学界突然兴起的学术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西方文化传统背后的知识困境。
一、强制阐释与本体阐释论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理论界的讨论热点,这一理论抓住了西方文论中的强制性、解释性、科学论述性,从而挖掘出了更多的西方文论理论缺陷。当我们探究西方文论的理论本质时,通过强制阐释理论,就能够获得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张教授的这一理论,更趋向于代表现在西方文论的批判性理论姿态,其展示了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在矛盾,同时从理论建构、批评实践实现了西方文论自我终结的解释。当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当代西方文论,了解西方文论性质及特点时,通过“强制阐释论”作为基础,就能够更深入地分析,西方文论中的各类学术弊端,展现出这一理论的学术价值。在《强制阐释论》一文中。张江教授表现了具体的“强制阐释”归纳论点,分别为“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以及“混乱的认识路径”。这4个论点更能够从本质上证明,在批判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时,能够从逻辑上认证出,背离文本话语的文学特征。用“强制阐释”理论解读现代西方文论时,就能够发现文本与文学作品中与作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背离性。西方文论中,文本话语指代具体的文本,文学或文学特征只是指文学作品中文字所具备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文学性。在“强制阐释”理论中,作者所论述的文本话语,无视文本文学固有的本质属性,根据已有的理论强行解释作者的主观意图,进行强制性地阐释,这也就是教授所表述的一种阐释理论缺陷。
张江教授同时提出的,与西方文论相关的论述,是与“强制阐释”论完全相反的“本体阐释论”。这两个论点整体是紧密相关的。在“本体阐释论”中,文学及文学性是与强制阐释论呈现完全相反的观点。强制阐释论对于文学和文学性,提出了批判的态度,以科学论述论证文学的文学属性,而本体阐释论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指挥,认为西方文学无视文学的本质属性,混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对文学的入侵。只有将文学脱离出毫不相干的领域,真正地阐释其文学特性,才能够实现阐释地循环,逐步建立正确的东方文论系统。本体阐释论是文学属性的重建路径,是在强制阐释论中,西方文学背离文学属性的根本缺陷指证,也是论述西方文论诸多弊端的示例阐释。
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困境的知识根源
(一)西方知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
从整体上看,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呈现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形态。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视角,但更多偏离了文学理论的正常研究思路,有哗众取宠之嫌。然而,很多看似标新的文化理论,更能够代表传统思想的变革与延伸。我们在探究西方文学的科学主义系统设置时,不能够忽视古希腊欧洲文学传统,对于现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古希腊的文化中,所有的知识必须在经验范围内能够具备可验证性,展现出一定的普适规律。这与自然科学所表达的经验重复性验证相关。古希腊文化将知识定义为科学,必须要确保科学具有一定的验证理论,而这种包含了自然科学研究思路的验证方式,随着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走入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在苏格拉里,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究中,同样渗透了古希腊文化对经验科学的规律性思考。苏格拉里坚持认为,即使是美这种具备特殊特性的事物,在本质界定时,仍然需要通过经验科学进行研究与探讨。苏格拉底的思路,充分彰显了古希腊文化中对于知识验证性的态度,当我们对某一个对象进行特定的知识性陈述及论述时,根据苏格拉底的理论,这一论述对象必须包含内在规定的可传达性,也就是说,他的思维体系是能够经受经验范围内普遍规律的考验的。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这一著作中,同样表述了研究对象论述的本源,他在论述研究对象的原因、元素时,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内在本应的寻求。也就是说,他将根据研究对象与了解的科学,认为了解事物必须要探究其科学的本因、本源,直到确定其对应的元素。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这一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求,对于多数事物的认证、自然知识的理解,都被概括进入了古希腊文化传统的科学知识体系理解中,也就建立了西方知识传统的科学构建根基。
在此之后,笛卡尔将科学的理性怀疑精神投入到了外在的知识研究中。他将怀疑精神作为审视外在世界的眼光,将其他一切见解通通摒除出去,只以怀疑观点作为信仰的基础。笛卡尔个人是信仰基督教神学的,但这仍然不妨碍他将反思应用于西方哲学中,将科学思维奠定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为科学主义的兴盛贡献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科学上建立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才是立足于科学的根本,也是西方哲学的根本。
与笛卡尔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学术的自然科学研讨兴趣。这更加拓展了科学主义的思维,并将其向人文领域大幅度地渗透。这导致西方学术的哲学体系,向自然科学靠拢。例如,洛克在研究自然物体基础上,就建立了包含物质自身性质、物质给人的性质感觉,这种“两性理论”。这种与审美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思路,促使人文领域被科学主义进一步的覆盖。除此之外,莱布尼茨也是将科学主义带入人文思想,利用科学理论论述人类理智的代表,莱布尼茨从很大程度上将当时哲学的共识发展到极端的科学观点,将科学理性,进行了细致化的分析。
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不断发展,康德等学者对于人类理性进行了更为细致地革命性探讨,它将人作为主观主体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时空观念和知性范畴。也就是说,他认为人类所产生的自然科学及数学能力,其根源及适用范围都在可解决的经验范畴之内,人类只有控制在经验范围内的物质本体,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超越这一经验范围的内容,人类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超脱于自然科学的文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康德的前瞻性。然而依然不能够改变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在探究物质本质时,西方的知识理念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深厚的科学主义影响。即使是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科学主义也没有被完全地摒除于人文思考的理论研究之外。在康德的总结上,自然科学及数学能力更进一步成为了人们所认定的知识根源,即可概括的适用范围,成为了西方学术兴趣的重心,以及西方人文学科学主义传统的总体概括。
(二)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随着进一步的科学理论发展,纯粹的理性思维在应用领域上不仅覆盖了自然科学、数学领域,同时也向西方人文主义方向进行了拓展。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面,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批判,已经宣布了上帝的退场。正是这种新的理论方向,对后续的学者在现代西方文学思想的奠定基础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康德之后,叔本华在原有的人文思考之上,建立了人文领域新的理论方向。他不仅重新定义了宗教神学在人文主义中的影响,还将意志——也就是人们的思考方式,作为世界的本质。认为人作为个体,在社会发展中首先需要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在这样的理念下,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就凸显出来。
然而叔本华的研究,只是将研究的视线转向了人文主义中适合艺术的审美价值视域,但并没有将人文艺术、文学思想从科学及宗教神学的压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在人文学科知识价值根源的寻求上,狄尔泰等学者进行了自然主义认识论及价值论的探讨。在这种论述下,科学知识无论多么发达,其与人文艺术之间都永远存在着天然的鸿沟。也就是说,探讨的文学学科思想,与传统的理性分析、科学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才是人文领域的内在联系。人文领域应该向科学主义的侵袭,提出明确的抵制,应该以自身的规则,重新建立文学艺术所应当具备的审美价值。狄尔泰试图在人类整体存在中,建立个体的意义坐标,即个体的意义只存在于与整体的关系之中。
在狄尔泰的研究基础上,韦伯对于人文思想的研究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突破。他认为人文思想,或者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是不符合的。如果用科学认识的规律性,去描述人文科学,那么就割裂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意义,对人文科学是一种打压。韦伯提出了思维方式这一思考层面,他认为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普适性的规律,不允许存在变量或不合规则的个例。然而文化现象的意义关联或者说人文科学,是不存在完整规律的,但他们却打破了自然科学本质的普适性规律特性,真实地存在。
科学理论随着古希腊文化发展对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在建立过程中,通过人文学者的努力争取,正逐步摆脱科学理性的机械化程度。更多的学者逐步地关注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并认识到传统人文科学对西方文化理论造成的困境。然而客观地追寻,并没有改变科学理论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在历史价值上,很多关系着人生价值的承载及其追求的终极意义,都没有通过学者们的理性释放而获得本质性的追随与改变。
(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失范
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出现了多类型、多角度的强制阐释现象。这说明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传统思维对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这种思维导致科学与人文思潮在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强烈的对峙现实。文学学科作为人们关注的领域,受到科学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双重冲击。两者互相对峙的场面,影响了思维范式及文学审美领域的建立。无论是自然科学在普适性方面的影响,还是人文科学在有效性方面的影响,都加剧了当代文学理论中的诸多矛盾。一方面强化了强制阐释带来的不良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失范,引发了当代文学理论中的诸多发展局限。
从现在文学理论的发展来看,西方文学理论在推进的过程中,结合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内在艺术还是外在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很多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上。语言特定的修辞方式成为了反映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例如理查兹认为,科学是避开隐喻的有效方式。但隐喻在世界知识海洋中,仍然保有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隐喻,正是指文学语言的表意性或者说是文学理论中普遍的适用法则。这种隐喻的观点或者说对于文学作品语言形态的研究,正式确立了文学的独立性,建立了关于文学的范式,积极地推动了逆向的科学主义,文学思维方式寄托了渗透于文学内部深层结构的研究模式。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对于西方知识观念的结构有着深入的影响,但同样对人文学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构主义正是依托于自然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人文领域学术流派。结构主义,与当代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其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普适性。因而可以说,结构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从本质上来看,尽管结构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不直接关联,但结构主义将知识视为了各类关系的连接,其逻辑化处理的结构模式,仍然无法改变其整体作为科学主义影响下的知识结构途径。结构主义中,稳定的知识形态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同样还对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列维斯特劳斯,就曾试图通过打乱叙述顺序,将神话中的各项要素利用某种特定的关联性进行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可以视为寻求表述话语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或者说是寻求人文学科内部的结构形态。列维斯特劳斯相信,经过他重新调整的结构顺序,能够通过复杂的模式,揭示神话中生命深层认知结构的意义。他以语言学分析及结构主义的结构模式,在追求文学领域的叙事发展。基于这一叙事学研究的当代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科学主义思维进入文学,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体现。然而无论成果多么丰富,很显然这种结构将叙事学作为文学理论中的一类解码游戏,致使文学本身意义层面的蕴含内容被消解掉,促使叙事变成了一种客观表达的技巧,与文学的价值或者说文学表现的艺术内涵毫无关系。在这种科学主义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思维的模式被不断打破,这就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出现强制阐释的第一大原因。
另一个产生西方文学理论强制阐释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文学科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这与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分离后,人文科学自己的规则法则并未有效建立有关。人文学科要从内部建立脱离神学的规则的法则,寻求自身的终极价值坐标。然而,在多个学者的研究内容中,均未给文学学科、人文学科建立一定的有序性,也未赋予文学学科所应具有的独特性。加达默尔看来,任何个体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基础,并为理解提供保障。加达默尔赋予了文学理解者现代的独特性及历史的独特性,然而,从这种现代视域进入到理解活动中,加达默尔要求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参与性,或者说艺术必须在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独特性。艺术必须在真正的展现过程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加达默尔这种反对隔绝艺术存在的抽象式理解,指出只有在存在者视域下,也就是被理解的艺术视域下,才能实现文学艺术的融合。此外,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艺术研究中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认为时代将文化精神勾勒出来,促使人文学科出现了开放性的态势。这也客观上使各类方法向人文领域靠近。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艺术,本身都只能是成为人们的一种认知形式。这些研究者对于文学主观性及自由性的理解,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然而也造成了方法的泛滥,各类层出不穷的观点进入文学领域,造成了人文学科内部的失范。
三、结语
显然西方文论中,出现了大量的强制阐释现象。这是由于西方文化中主流思想的科学思维不断侵入,导致人们对于文论的认知方式,形成了多模式、多角度的理论观点。西方文论中,对人文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从而对文论理解范式进行了终极价值根源的相对主义阐释,导致文本阐释进入了无序的强制阐释状态。因此,西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需要考虑理论困境的知识根源,从西方知识学科学主义系统,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失范三个角度探究当代西方文学的理论困境,探索多角度的文学理论进化发展,关注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乱象。
参考文献:
〔1〕陈丽军.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境与出路——从“强制阐释论”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6:141-146.
〔2〕高岩.当代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与中国当代文论的经验重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4.
〔3〕孟庆雷,孙易君.强制阐释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困境的知识根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