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2020-01-01 00:00:00李凌云
雨露风 2020年2期

摘要:爱情是美好、善良和美丽的,它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和深远。爱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来自人类的本能,而且属于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爱是无止境的,并持续很长时间。《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男女社会交往的真实画面,并显示了封建伦理完成之初人们的情感状态。特别是其中的女性情感,使读者了解了当时的当地习俗。《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不仅外表美得难以形容,而且在气质上也无可替代。这些女性生活在独特的时空中,以独特的方式在文学的天空中绽放。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它具有丰富的优秀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诗经》中,人们确实记录了人们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其中一些作品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显示了来自诸如爱情和婚姻等生活描写的形象。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女性形象探究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学几乎就像主流文学的延续一样,贯穿于历代文学,赞美美丽。《诗经》是中国首部诗集,在这350首诗中,有70多首是男女爱情诗。女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的形象充满热情,对爱情的追求更加直率、热情、自然、持久,并没有受到后代封建伦理的束缚。正是这种自然、新鲜和纯真,才赋予《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纯真而真诚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仅体现在歌集的某些作品中对女性外表的精心描绘,而且还体现在某些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个性上。它使读者着迷并感染他们创作歌集,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的女性已经成为女性最真实、最有质感的形象。

一、《诗经》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据进行量化,在305首诗中有72首爱情诗。爱情诗充满情感,有些坦率坦诚,有些表现出仁慈,有些表现出鼓舞人心,有些表现出匠心。这些情绪主要通过女性形象的形成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情感丰富,代表着不同阶级,她们表达的情感可能是微妙的。《诗经》的爱情诗完美地表达了礼制相对完善的当时男女之间的纯粹交往,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独特的情感和冲动,是个人的自我选择。 《诗经》爱情诗中描写的爱情有跌宕起伏和各种情感色彩。例如,《邶风·静女》描写一对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郑风·溱洧》则讲述了一对情侣在春游中的幸福爱情。《召南·野有死麕》讲述的是恋人之间的野合欢娱。《诗经》中女性角色的描写具有独特的特征,其中大多数采用一个人一个事件的片段结构。虽然没有详细的外观描述,但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依靠自己的天性,以其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风格

(一)热情纯真的女性形象

在周朝,封建伦理没有渗透社会,男女的情感和婚姻更加自然。用三个词表示,意味着“思无邪恶”。《周礼》曾经录过一段话,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从《召南·有梅》的一段开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坦诚,同时又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开放、积极和大胆之态。在《邶风·静女》中,一个安静的女孩温柔美丽,应邀在一个偏僻的街角碰面。静女来到约会地点后,她调皮地藏起来。“我”的爱人很担心,茫然。这时,女孩忍不住继续作恶,最终露面。这种描绘技术完美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形象。

(二)羞怯彷徨的女性形象

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爱情表达,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非所有女孩都充满热情和奔放,无论别人怎么说;羞怯是女孩的本质,所以她不敢自由、轻松地表达爱意。这样的女性形象出现在《郑风·将仲子》中,意思是“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因为怕父母和兄弟的话,由于种种担忧,她们不得不切断自己的思想和爱。这种女人属于犹豫类型,她们羞怯,难以爱与恨。

(三)果敢热辣的女性形象

《诗经》以果敢和热辣的人物形象出彩。例如,《郑风·褰裳》是热辣的典型歌曲。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人站在河边,开玩笑说她的情人,她大喊:“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这段话似乎是在开玩笑,却揭示了女性的真正气质。这种初步的论述强调了对爱的大胆追求。另外,在《大王·风车》中,家庭和社会无法接受自由的爱情,许多妇女逃离了情人,对男人的爱情更加胆怯,这类妇女继续以勇气和激情追求爱情,尽管社会压力很大,但勇敢追求爱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凄凉悲怆的女性形象

像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一样,并非所有女性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因此,有很多温柔的女人在《诗经》的爱情诗中都没有得到爱与善,对他人不公平。例如,在《邶风·谷风》中,生动地描绘了被遗弃的妻子。她遭受了丈夫的痛苦,丈夫爱新事物,又讨厌旧事物。无论多么努力和善良,都无法重拾丈夫的悔改之心。面对这种情况,她们的内心充满了怨恨。

(五)温柔可人的女性形象

在《诗经》中,有些女人作为妻子,她们面临的是在家中为丈夫服务并照顾家人的生活。她们不仅拥有幸福的家庭,而且还不得不面对战争而离开的丈夫,这已经是直面生与死了。但是,研究表明,在各种情况下,可以充分看到女性的温柔和主动。 例如,《郑风·女曰鸡鸣》主要描绘了一对夫妻的和谐生活,他们作为夫妻相敬如宾。但是,仍然有些妇女忍受着因为离开丈夫而怀念丈夫的痛苦。例如,在《王风·君子于役》中,完成家庭工作的女人想念服役的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

(六)拥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

在《诗经》时代,道德开始萌芽,婚姻不再完全自由。人们已经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已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这些女孩知道礼貌和礼数,但是为了爱情,她们可以忽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抵制不和谐和残缺的爱。她们主动追求真正的幸福。《郑风·将仲子》描述了面对强大的仪式约束时女性的艰难选择。当《王风·大车》的男子犹豫时,该女子仍拒绝放弃与他一起逃跑的计划,《诗经》的悲痛与抵抗精神表明了这些女性的力量与决心。爱的大部分障碍来自父母和家人。父母总是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不是从青年的角度看待恋爱问题。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太多了,父母是这场悲剧的经营者和参与者。面对压力,需要强大的意志和勇气来抵抗压力和孤独,以保护伟大的爱情。例如,《都风·柏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奋斗了数千年的年轻男女的先驱。

(七)敢于控诉、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爱情是美丽的,但婚姻总是不幸福的。《诗经》中的“沉迷于无情男人的女人”被描述成了许多被遗弃的妻子形象,其中大多数人遵循同样的命运,喜欢新事物,讨厌旧事物,最终被丈夫和男人抛弃。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哀悼,她们不再抗拒被遗弃的命运。但是,有些妇女面对婚姻失败,她们不会盲目抱怨或寻求同情,同时显示出非凡的信心和力量。《邶风·谷风》和《卫风·氓》被认为是古代遗弃妻子诗歌的代表,对那些没有感情的人充满了批评。所不同的是,诗歌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基本相同,《卫风·氓》从正面表达女主人公的形象,《邶风·谷风》则从侧面或反面显示妇女形象,所做的事情可以带出女主人公的信心和力量。在《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观念基本形成,父权制的仪制不如中后期的封建社会那样完善,但妇女的社会地位由于其经济收入并不独立,婚后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伦理和道德观念总是和人们紧密联系,使无数寻求自由的人由于受到压迫无法呼吸,但是《诗经》中的妇女打破了伦理和礼节的桎梏,值得赞美。《红楼梦》中的女人美丽、聪明、知识渊博,但面对爱情,她们没有勇气大胆追求真爱,享受爱情。林黛玉对爱情充满仰慕之情,但她面对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中漫长而凄凉的夜晚。此外,年轻的妻子贾迎春在结婚一年后因丈夫的虐待而死亡。在《诗经》的爱情诗中,这些美丽女性的独立、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代。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眼中,爱是复杂而琐碎的。面对爱,人们缺乏这种坚韧、大胆和勇于追求的精神。爱一个人,但不敢承认或勇敢地追求他,只是把对别人的爱埋在心里,静静地看着他。面对爱情,却不敢反抗家庭阻挠;面对爱情,却不敢放弃想要的社会地位。在人们眼中,爱不再是神圣的,不再是无尽的渴望,更不用说生死相守的承诺了。有些夫妇看似和平与美丽,但只有内心深处知道爱情是否存在。在人们眼中,“闪婚”和“离婚”越来越多,中国的离婚率也在增加。还记得孟姜女在长城中哭泣并艰难地寻找丈夫吗?当有人面对爱情而单纯地爱着爱情时,有谁像《诗经》中的女人一样勇敢、热情。

三、《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多维表现

(一)自然之美

在先秦时代之前,人们追求的审美标准是自然之美,因此该阶段的大多数作品都表达了自然之美。作者使用自然物体来隐喻女性的美丽。随着美学和艺术想象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女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有了新的认识,并用语言来展示它们。例如,在《诗经》中,“水”用来表示女人的美丽,而“花”用来表示女人的优雅。

(二)纯朴之美

《诗经》爱情诗具有非常特殊的女性个性,她们的个性不仅相对朴实、大胆,而且对失落和离别的感情也表现得很真诚、坦率。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开放,对妇女的限制还不够普遍,因此在追求情感的过程中,她们充分展现了勇气。当时的社会,女性以热情、真挚去面对爱情和浪漫之情,她们非常重视爱情。另外,《诗经》的某些章节还用“桃花”来比喻女性的美丽,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尽管有些诗没有直接描述女人的外表或态度,但能给人朦胧而优雅的外观感受。例如,《蒹葭》中的伊人就具有朦胧的外观,只有角色的内在表达才能创造魅力并塑造形式和精神的美,这种美丽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除了对诗歌中女性形象的详尽、恰当和独特的描绘之外,《诗经》中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闪耀和流传了数千年的原因更为重要。此外,《诗经》中描绘的女人形象是珍贵的气质之美。

(三)率真之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经》中的爱情诗描写了一种更加正常的生活,并用这种正常的生活来表现出女性的气质。坦率的美丽可以说是女人气质的直接体现,《诗经》爱情诗中描绘的女人经常积极追求爱情。这样的性格可以增加女性的亲和力并让人感觉舒服。例如,《召南·野有死麕》描述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猎人之间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了她的个性。其次,女性的气质表现为勇敢,而在行动中,女性也表现出抵抗、爱与恨的勇气。因此,《诗经》的爱情诗很少具有胭脂粉的粘性,它们是关于对爱情的追求,并表现出我们爱情诗的价值和意义。

四、《诗经》的女性审美倾向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的诗,尤其是爱情的诗,表现出色彩艳丽的女性之美,也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审美倾向,这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诗经》的女性审美倾向

一是女性的外在形象美。外在的美感是各个年龄段女性审美观的要求。可以说,《诗经》中女性外表的描写既有形式又有精神。《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同一辆车上的女孩就像一朵花,它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体态也美丽,显示出优雅的姿态。“灿烂的笑容,期待美丽的眼睛”明亮的眼睛和凝视着的眼睛使女孩看上去很美。二是女性的内在美。《诗经》不仅对女性的外表有描述,而且具有内在的道德诉求。妇女应勤奋、善良、忠于自己的家庭。在《诗经》中描绘女性形象通常与工作密不可分。例如,《卫风·氓》中的女主角想念她的丈夫;《卫风·伯兮》赞扬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

(二)《诗经》的女性审美倾向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女性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审美趋势。描写女人的外表和赞美她的内在精神是一种普遍的创作手法,其后各朝代的中国文学,从曹植的《洛神赋》中的女性美和另一个世界的美,到《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刘兰芝的美丽、勤奋与奉献,到《西厢记》崔莺莺的美。追求爱情的行为是对《诗经》中女性审美倾向的继承和发展,是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第二是对后代爱情的影响。在《诗经》形成的时代,妇女仍然受到封建伦理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原始而自然的状态,对恋人的爱、感情和忠诚的追求和渴望影响了女性在后来文学中的形象。特别是当仇恨的束缚特别强烈时,需要解放人类爱的自由。例如,明代戏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是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使爱情开始在心中萌芽。杜丽娘的形象异常鲜亮,与《关雎》中赞美的苗条女人相吻合。汤显祖选择的诗歌《关雎》,显然体现了《诗经》自由恋爱观的影响。

总而言之,《诗经》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这能从对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描绘中看出。《诗经》爱情诗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是后来文学作品的瑰宝和典范,值得认真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樊向飞.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经贸实践,2016(23):200.

〔2〕黄晓辉,周兴柳.试析《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美[J].名作欣赏,2016(29):152-153.

〔3〕张妍苹.《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美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5(12):62-63.

〔4〕崔丹.脉脉此情谁诉?——浅析《诗经》《左传》中女性在婚姻爱情中形象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39.

〔5〕高晓玲.试析《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美[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5-17.

〔6〕池睿.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198-199.

〔7〕鄂川秀.《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5):20-22.

〔8〕张国际.《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2005(01):78-80.

〔9〕郑苏淮.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五)" 文明进步的颂歌——《诗经》中所体现的爱情意识[J].南昌高专学报,1994(Z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