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是著名的悲剧理论家,而且还是伟大的小说家。他用许多著名的小说丰富了悲剧理论,这些小说传到后代,反映了悲剧的历史荣耀和古典价值。根据理论,悲剧有三种类型:一是某个戏剧中的某个人是悲剧的肇事者,二是悲剧是由盲目命运或偶然的错误造成,三是悲剧是由苦难引起。剧中人的状态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此诞生。《祝福》正是这种“悲剧”,体现了鲁迅对悲剧故事的特殊对待和对悲剧含义的独特理解,反映了他对悲剧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还反映了鲁迅作为小说家的出色叙事技巧。
关键词:《祝福》;悲剧结构;艺术特征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祝福》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小说表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小说的悲剧性也反映了这一悲剧人物的生命价值和悲剧结构的艺术性。本文分析了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从悲剧冲突、悲剧因素、悲剧结局和悲剧矛盾等几个方面分析以《祝福》为代表的乐顺悲剧小说的艺术特征,此外,对社会、精神和美学进行分析。
一、鲁迅小说中的悲剧观念解读
中国美学家关注生命与悲剧的关系,其中,根据人类的存在得出结论“生命的命运与悲剧无异”,悲剧性的表现是理想的。生活是放在人造框架中的生活。这两位学者的悲剧理论本质上是现代西方的悲剧理论。鲁迅倡导“现实生活,捍卫正义”的悲剧观,认为悲剧是真实人类的舞台,面临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悲剧命运。从鲁迅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人民就像稻草在一块大石头下,生活在麻木和无知之中。如果不唤醒他们,他们将不会抵抗,只能在沉默中被摧毁。鲁迅认为,只有通过解释生活的苦难和痛苦,才能找到苦难和指导人们思考根本原因。同时,鲁迅将尼采的超人变成了当今社会的反叛者和敌对,并接受了尼采的美学思想。因此,他的小说人物分析了国籍,勾勒了人民的灵魂,并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给大多数普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伤逝》中的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老栓,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眼泪、笑声、痛苦和悲伤。最终,它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分析
(一)《祝福》悲剧性因素分析
悲剧人物的愿望、性格、其他有价值和理想的东西是悲剧因素,这些因素会阻止悲剧人物实现理想的事物、他的愿望、人和环境。简而言之,其是角色的悲剧性和追求,以及角色所处的外部环境。《祝福》的悲剧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第一个是历史环境所处的悲剧人物祥林嫂。祥林嫂是《祝福》悲剧的中心人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悲剧性因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她的个性,一方面,她善良,自重,热爱家庭,朴实,热爱生活,勤奋,有自尊心,工作努力,像大多数中国传统女性一样。另一方面,有相对落后的思想和消极的麻木无知心态,这些都被封建礼节深深地毒害了。当她不想再婚并想死时,她已经死于封建伦理所植入的“贞洁观”。她接受了“神与鬼的地狱”的教义并将其付诸实践,以带来新的生活变化。第二个是祥林嫂的愿望。她是一个追求生活和充满希望的人。她一再主张自己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叛逆行为中实践并实现了自己的情感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并摆脱现实问题,她甚至采取了超越性的手段,例如“捐门槛”,这体现了她的无知,但这也表明了她竭尽全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的决心。构成《祝福》悲剧因素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历史环境以及其中的个性和事件。文化、观念、时代系统和概念的上层建筑是具体体现历史时代环境的因素。《祝福》建立在鲁迅的思想意识基础上,其基础是特定的社会形式、文化观念和制度环境。例如,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管理生产资料,并处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工人压迫和剥削;另一个例子是特殊的伦理价值,其中人们被封建观念、心理麻木、缺乏人力等所毒害。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环境,即祥林嫂周围的人们。例如祥林嫂的婆婆、丈夫的叔叔、堂兄、中人卫的老妈子以及旁观者都被封建伦理和教育所毒害,这种仇恨文化和地主阶级的被压迫人民使他们成为悲剧的原动力。
(二)《祝福》悲剧性矛盾分析
悲剧性矛盾的基础是悲剧性因素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移动。双方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逐渐将悲剧推向了高潮,最终形成了悲剧性冲突。悲剧性矛盾在《祝福》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种因素与祥林嫂人格的矛盾关系,另一个是祥林嫂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存在的矛盾。在人格方面,祥林嫂的“善良、天真、坚强的人格”,“屈辱、屈服和意志丧失”,“出色的故意、愚蠢和麻木”,“信奉礼节,鄙视众神”可以说“对世界的向往,对未来的向往”,这是矛盾的复杂复合体。其人格矛盾的一个典型而生动的标志是使用封建伦理来抵制封建伦理,使用封建神话来抵制封建神话。其所追求的正是封建伦理无法给予或原谅的东西,她与封建伦理本身的疾病作斗争,并在追求和反抗的过程中依靠封建思想,她想逐步摆脱封建社会的毒药,摆脱婚姻,“捐门槛”并折磨自己的灵魂,这就是她非常矛盾的地方。她清楚地表明受封建伦理的摆布,被仇恨的道德规范所毒害,因此相信“从一而终”的想法。再婚时,“促进”再婚的权力恰恰是一个封建社会将妇女视为事物的意识形态,她表现出非凡的抵抗力,低下头。这种“影响”突显了她遵守封建伦理和抵制封建伦理的矛盾性。祥林嫂的矛盾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时代环境与封建社会之间不可逆转的矛盾表达。在阶级冲突的两个方面,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夫妇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鲁四老爷在道德上鄙视祥林嫂,以文化权利和制度权利,剥夺了她的牺牲权,以及直接剥夺了祥林嫂做人的权利。祥林嫂的婆婆、丈夫的叔叔、堂兄、中人卫的老妈子等人也是仇恨文化的受害者,成为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巨大力量。更可怕的是,整个镇上的人群和祥林嫂构成了最后的矛盾。鲁镇社会十分淡泊和偷偷摸摸的民俗习俗使观众组成了一个“无名而无意识的杀人团伙”,这完全形成了历史环境与祥林嫂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三)《祝福》悲剧性冲突分析
就悲剧性冲突与悲剧性矛盾之间的关系而言,笔者认为后者则是悲剧性的矛盾关系,而前者侧重于悲剧性因素和静态矛盾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是一个高潮,并且具有许多各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因此,悲剧性矛盾和悲剧性冲突有时统称为悲剧性冲突。悲剧冲突是悲剧发展过程中悲剧矛盾的重要结果,也是悲剧含义最集中的体现。悲剧性冲突的首次出现是《祝福》中“与失去丈夫的逃亡婚姻”。不幸的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但婆婆作为家庭的“权力”,独断地让“祥林嫂”再婚,可以说是封建宗族制度所赋予的权力,这是外部环境与祥林嫂之间的冲突。结果,她勇敢地逃脱了。但是好景不长,她没在鲁四老爷家住多久,她的婆婆派了一群人把她赶出去,强迫她嫁给贺老六,这又是一个悲剧。这是典型冲突的第二次出现。可悲的是,婆婆认为祥林嫂是个人财产。作为镇上的权威,鲁四老爷也容忍了这一事实,并给予了配合。整个鲁镇人都认为这是合理和合法的,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祥林嫂。祥林嫂辛辛苦苦挣来的三个半月的钱被送给了婆婆。祥林嫂在这场冲突中也表现出强烈的抵抗力——她拒绝追随自己的生活,撞墙自杀。
(四)《祝福》悲剧性结局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正如某些人所说,一个完美的布局需要一个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的结局。”“单一结局”主要是由于悲剧是迫害者压倒了力量平衡中有价值的东西。小说《祝福》的结局是主人公祥林嫂不幸去世,祥林嫂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而且由此造成人们的怜悯也很深。小说故事的主题“我”最终在结局中陈述如下:“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关于祥林嫂命运和悲剧的悖论性揭示,进一步加深了旧社会中封建制度的伦理和共进性,使新结构更加完美,并强调了小说的悲剧性。
三、《祝福》的悲剧艺术特征
(一)精神性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冲突在人类灵魂状态、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展开。小说通常使用各种方法来削弱阴谋,增加角色的心理困扰,增加思想观念之间的冲突,从而深刻地描述了悲剧的本质。这不同于通过连续而完整的悲剧情节不断制造矛盾和冲突的一般悲剧。《祝福》在祥林嫂的生活中选择了一些要点,削弱了情节,并着重于英雄精神的破坏。通过这种结构和布局,与情节传统相反,加剧了人物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表明了封建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未命名的杀戮集团,并突出了人物及其悲剧。此外,重点在于展现角色精神的二重性。鲁迅的悲剧小说不仅停留在生命毁灭的表面,而且更形象地再现了破坏者的精神状态。祥林嫂在《祝福》里的精神是双重的。她遵循争执的伦理和争执的神话,相信,抗拒,抗争,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影响,并向读者宣告“破坏人类精神是最大的悲伤”。
(二)审美性特征
鲁迅的悲剧小说具有黑暗和悲惨的风格。祥林嫂的性格与现代西方悲剧的主角相比没有崇高的审美品质,但是祥林嫂所反映的下层阶级的苦难比他们深得多。祥林嫂不再认为西方悲剧英雄的痛苦是痛苦的,因为她在这些方面完全不敏感。然而,祥林嫂所忍受的灵魂之痛超出了想象中的西方悲剧英雄。《祝福》的独特美学意义不是崇高而雄伟的美,而是朴素冷酷且令人沮丧的美,其现实比西方现代的悲伤更广泛。此外,鲁迅还注重将自己的审美欣赏和追求转化为充满活力和鼓舞人心的艺术形象,运用自己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意识在塑造这些艺术形象。经过长期理性过滤的感情是鲁迅给祥林嫂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深刻的、生动的和停滞的,在读者的脑海中产生了长时间的共鸣,使人们感到悲伤、遗憾和激动。同样,悲伤、愤怒和躁动导致祥林嫂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这种悲愤形成了强大的动力,并鼓励读者将内在的思想转化为行动。一方面,人们震惊于以家庭为基础的集体主义父权文化的本质,这种文化吞噬了人们,并强烈希望摧毁它并改变其现实。另一方面,读者对祥林嫂深表同情,对好的和有价值的东西被破坏感到沮丧,因此愿意为正义和光明而战。它通过毁灭性的冲突在构建《祝福》悲剧的美丽,冲突表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真理、善与美必须战胜虚假、邪恶和丑陋,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独特美学重要性。
(三)社会性特征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寡妇,悲剧社会特征体现在其深刻的社会意蕴中。千年来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渗透到每个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封建道德意识形态和家长制的控制下,人们的思想被牢牢地禁囚了。鲁迅小说中妇女的命运,尤其是寡妇的命运更加悲惨。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矛盾大多数是明确而具体的,但是会使角色更加典型,选择这种类型的人来揭示社会的黑暗,会更能从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概括社会意义。伤害他们的是“任何人”和“未知的虐待”。实际上,它吞没了对整个社会及其受害者的主要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这表明鲁迅悲剧小说中悲剧矛盾的不对称性。与传统的悲剧不同,在传统的悲剧中,双方都是实体。在《祝福》中,受害者是祥林嫂,鲁镇上的每个人都是帮凶,吞噬了祥林嫂。鲁迅强调并再现了整个社会对人类的迫害、折磨。因此,祥林嫂的悲剧表明某些人与社会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对称的。
(四)典型环境的营造
只有当一部文学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时代的复杂背景,并真正表达了社会环境在人物性格形成中的作用时,它所描绘的复杂性才有坚实的基础。为了描绘人物的个性,描述影响人物命运并铸造人物个性的复杂环境,作者巧妙地关注了在特殊环境下祥林嫂悲剧性格的一些重大变化。对“祝福”的两种解释,不仅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还印证了其悲剧性生活的足迹。首先,将解释在鲁镇准备“祝福”的各种家庭场景,并解释角色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典礼”,这不仅仅是富人的问题,“每年,每个家庭……只要能负担得起礼物。”这样的解释是,在1911年的革命之后,风俗保持不变,人们的意识形态保持不变,农村对于妇女的仇恨和统治地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这告诉人们,妇女低下的地位和精神束缚依然存在。这种对环境的描绘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质,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及其悲剧的典型性。其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解释。在旧社会中,祝福本身是一种非常仇视和神话般的民间活动,而在这一活动中,也充分证明了肖林妻子的悲惨命运,他是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是第一个来到鲁四家中的,他能够“享受”准备祝福的艰巨任务,但即使后来这艰巨的任务也丢失了对特定环境的描述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强角色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三、结语
《祝福》使读者感到悲伤,但没有沮丧,鲁迅否认黑暗的现实,肯定了光明的理想。在通过否认畸形的生活中,肯定有着理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何如意.鲁迅《祝福》中的艺术特色及人生哲学[J].大众文艺,2019(15):14-15.
〔2〕曾艳.从四种《祝福》看艺术的时代特征[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3):65-72.
〔3〕孙一峰,张圆圆.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J].名作欣赏,2015(11):46-47.
〔4〕张艳华.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J].文学教育(中),2014(07):42.
〔5〕王淼.略论《祝福》的悲剧结构及艺术特征[J].名作欣赏,2010(20):85-87.
〔6〕白志坚.从《祝福》的叙事结构谈祥林嫂的悲剧意义[J].集宁师专学报,2007(03):2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