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归来》于2014年正式上映,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议。但是不管观众们对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是如何评价的,核心都是在讨论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本文以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为例,首先对影片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概述,其次分别对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再次又对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深层本质,旨在能够探讨出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矛与盾,希望本文所作研究分析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学语言;电影语言;归来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语言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是人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有语言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在社会上自由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上一种约定俗成的具有系统性的文化符号。电影最早是在1895年出现的,那时就已经引发了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两大体系的争议。尽管电影和文学从表面上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两者却都归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一类,都有着传播文化的作用。本文则以电影《归来》为例,对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矛与盾进行了分析。
一、电影《归来》概述
《归来》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片是由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尾部分改编而来的,负责改编的是我国内地著名的编剧邹静之。整部影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名叫陆焉识的劳改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主义”错误,不得不与家人分离,一直都处于杳无音讯的状态。在一次劳改犯农场转迁的路途当中,陆焉识因为太过想念家人,便偷偷逃跑回了家中,然而陆焉识的到来却意外影响了女儿丹丹一直以来的芭蕾舞梦想。女儿丹丹为了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芭蕾舞梦想,一直都在极力阻挠陆焉识和她的母亲冯婉喻见面,甚至向上级组织报告了自己父亲私逃回家的事情,帮助上级组织把陆焉识抓了回去。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陆焉识才得到平反,平反以后陆焉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家中,但是在这个时候陆焉识才发现,家中早已物是人非。自己的女儿丹丹早已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芭蕾舞梦想,成为工厂里一名非常普通的女工,自己深爱的妻子冯婉喻也由于长期的心理压抑患上了重病,早就已经不认识自己。在经历了这些生活上的变故以后,陆焉识还是决定重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陪伴在妻子和女儿的身边,并且努力帮助妻子唤起曾经的记忆。
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特征
(一)文学语言
实际上,书面语言就包括了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经过加工处理以后,能够形成一种具有规范性的书面语言,比如说社会科学杂志、文艺作品,还有自然科学著作等,都运用了文学语言。在本文当中,研究和分析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文学小说作品,并且主要以《归来》为例。上文已经对《归来》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归来》是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严歌苓的文学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但是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地把小说作品改编成了电影作品,因为在电影《归来》当中只是节选了小说《陆犯焉识》当中非常小的一个部分,也就是结尾部分,并且还融入了编剧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是一部有着非常强的想象力的电影。有一句话叫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含义越是深刻,越能够给人无穷的回味,文学语言还有语言形象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不规则性和不规律性,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存在差异,也会使得其对不同文学作品或文学语言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想象。
(二)电影语言
不仅文学可以被视作是一种语言,电影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语言,只不过文学语言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电影语言却能够表现得更加形象,用语言来把艺术呈现出来。一般情况下,电影语言同一般语言存在比较大的不同,比如说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在工作当中,人们总会发现自己经常会受到电影当中的某一个具体的情境所感染,有的时候也会被电影当中人物的一段语言所吸引。电影经常会带给观众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官效应,这也就是电影和文学在语言表达上最大的差异性所在,因为在文学小说作品当中,作者只能通过文字来把一些重要的人物还有情境表现出来,需要读者有着非常强的想象力,并且把自己代入到小说当中,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但是电影却不同,导演可以让演员把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仿真化,使观众能够在视觉上直接看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人物和情境,更加生动形象。举个例子,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看过由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1983年上映的《神雕侠侣》中,杨过是由刘德华饰演的,小龙女是由陈玉莲饰演的,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原著作家金庸先生的青睐,金庸先生称赞说在电影当中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是远远要比文学作品当中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语言总是能够影响一代人,并且电影语言总是那样有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比较
(一)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构成元素方面,两者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两者在根本属性上的不同。在文学语言的构成元素当中可以发现,其中最小的语言单位可以说是音素和词素,书写符号和语言单位是文学语言构成元素的主要体现,一般在文学小说作品里文字都是由作者书写的,属于人为的书写符号,用到的语言单位一般也都是比较抽象的。不过电影语言就不同了,以电影《归来》为例,电影语言一般都是由自然符号作为主要的构成元素,大部分也没有最小语言信息单位这一说法。在电影的影片里面,构成电影语言最主要的内容是电影情境的设定、情节音乐的选择、编剧剧本的创作,还有演员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仔细观看影片《归来》可以发现,影片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运用了声音语言,其他大多数都是通过巧妙地刻画人物形象,应用场景变化,以此来把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带给观众一种只有电影才能赋予的视觉语言。
第二,在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方面,两者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在文学语言当中,因为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其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运用语言来表达议论、叙述、描写,还有抒情等写作手法的应用。比如说在读者阅读《陆犯焉识》这本文学小说作品时,如果读到一段文字语言,而这部分语言作者又恰恰运用了描述和概括的方式,那么读者就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还有精力,自己在脑海当中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景象和画面勾勒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境内容和人物形象。但是电影语言就不一样了,电影语言主要以叙述说明为主,它主要是通过演员来把一些主观的思维活动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一种直观的视觉感知,从而不需要观众自己来把原本抽象的文字理想化。从这一层面上就可以发现,电影语言是具有一定创造性和丰富性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只需要正常的感知,就能够对《归来》所要表达出来的电影语言效果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传播机制方面,两者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文化艺术的传播载体有很多种,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只是其中的两种,两者尽管都有着传播信息的任务,以及传播信息的效果,不过两者之间的不同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文学小说作品《陆犯焉识》,作者在向读者传达思想感情和人物灵魂时主要是把文字当作传播媒介,而在影片《归来》当中,导演主要是运用了光学镜头还有声波的变换,以此来转换电影情境。
第四,在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情趣方面,两者的差异性也是比较大的。当读者赏读文学作品,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时,一般都会给其留下不同的想象空间及审美情趣。因为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通常都会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在脑海当中形成一个画面,但是电影却不同,电影可以直接呈现给观众一个非常真实的画面还有音效,并且还能够通过人物的台词和对台等形式,把文学作品以一个直观并且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趣。实际上,同原著小说《陆犯焉识》比起来,电影《归来》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了。在小说《陆犯焉识》当中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还有他的家庭在近五十年的时代变迁当中的种种遭遇,而电影《归来》则主要是讲述了女儿为了自己的梦想举报父亲,使得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相见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影片当中的女儿已经显得非常残酷了,但是同原著小说比起来,电影可谓是非常光明温暖的了。小说是对社会现实最真实的批判,但是影片却留给了观众更多可以去想象的空间,并且大部分观众的心中都是留存着真善美的,他们也更愿意去相信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样也就会使得故事不是那么悲凉伤感。
(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相似之处
第一,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于人们通常都会把文学和电影都称作是“语言”,因此就代表两者在语言艺术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要优于自己在文学作品当中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想象的效果好,但是不得不承认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的。
第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文艺创作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观察小说《陆犯焉识》和影片《归来》不难发现,两者都用各自独有的“语言”对作品当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并且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非常鲜明、非常富有个性的,同时也是非常成功的。在小说《陆犯焉识》当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些故事情节,把人物的形象通过文字刻画了出来;而在影片《归来》当中,演员通过一些极富感情色彩的台词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也把人物的个性还有形象塑造了出来。所以说,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电影语言,两者都有着相当独特的风格韵味,还有文化所带出来的深刻内涵。
第三,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历史文化价值取向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电影《归来》当中的故事情节可以发现,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电影技术,两者在文化艺术表现风格上都有着一定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且都能够体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四、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深层本质
(一)文学语言正在逐渐向电影语言转型
张艺谋自打从事导演这一工作起,给观众带来了很多非常好的影视作品,但是电影《归来》无疑是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中,在电影语言方面最成功的一次突破。在电影《归来》当中观众可以找到很多与文学小说文本相匹配的电影语言,在此可以借鉴一种非常细致的语言结构划分方法,也就是德勒兹的划分方法,即把情感转换为影像,把感觉转换为影像,把运动转换为影像。其中,把感觉转换成影像可以说是比较关键也是比较困难的,把感觉用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用到言说符号,而言说符号主要指的是一种感知的感觉。反观电影《归来》可以发现,在影片当中有这样几个场景,首先是丹丹在同农场纠察队交谈的过程中被母亲冯婉喻看到了,当冯婉喻看到这一场景时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在自己的记忆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关系还有自己对丹丹的教育方式;其次是陆焉识逃回家中,并没有直接与妻子和女儿相见,而是一直躲在角落里,有一场戏陆焉识跟踪冯婉喻到了天桥上,他发现原来冯婉喻总是会到天桥这里来等自己,也正是因为有这场戏给之后陆焉识被平反以后真正回到家中,在处理自己同妻子还有女儿的关系时做了重要的铺垫。最后还是在这场戏当中,丹丹一直都在跟踪陆焉识,并且认为这个男人并非自己的父亲,而是由心怀不轨之人假冒的,在这里同样也是运用了电影的语言艺术,把女儿在对待父亲和母亲之间关系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通过上述三个影片当中非常重要的场景可以发现,实际上整部影片《归来》当中使用到的声音语言表达方式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有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以此来把人物形象鲜明的塑造出来。还是这三个场景,一是冯婉喻在农场里看到丹丹,二是陆焉识跟踪冯婉喻到天桥,三是丹丹跟踪陆焉识到天桥,在这三个场景当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也就是前文当中提到的“言说符号”,影片也是以此来把感觉转换成影像艺术,同时也表现出了电影《归来》真正的电影语言。
在文学语言的作品当中,作者可以充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诉说出来,无论是多细节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也可以应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把故事叙述出来,同时还可以强化叙事信度的维度,所以说文学语言作品通常都是更加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的。而在电影语言当中,最关键的是要把作品的中心思想还有故事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因此,在设计电影语言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把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处理好,特别是在设定作品当中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还有人物对白等方面。文学语言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时主要是需要用到大量的文字,以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电影语言却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一些拍摄出来的画面,以此来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呈现出来,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物之间的对白也会由于画面情节的改变而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在电影作品当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白往往不是仅靠想象就能表达出来的,而是需要结合剧情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此来对其进行设定。
(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本质联系
电影语言主要都是通过文学语言转换而成的,因此在研究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也是为了电影语言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不断寻求突破,而研究电影语言则更多的是从文学语言研究当中汲取营养,所以经常会有人认为文学语言是先于电影语言的。
一般情况下,文学语言都是用来对社会现实进行解读的,一些作家在创作自己的文学小说作品时,都会选择社会上一些具有针对性、代表性,或是可以把社会现实真正反映出来的画面进行创作。因此,应用文学语言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记述,另一方面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和批判。电影语言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电影当中呈现出来的电影语言通常都是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以电影《归来》为例,电影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事实都是相对比较客观的,即便导演没有把人物的对白拍摄出来,但是只需要给予人物一个镜头,演员就可以把最真实的情感通过面部表情呈现出来,同样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现实。
结语:综上所述,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影片《归来》无疑是我国文艺电影当中非常成功的一个典范,在电影当中,很好地实现了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相互转换,从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矛盾当中寻求到了未来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电影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把文艺电影的美感充分体现了出来,深刻影响了我国文艺片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陈嬿文.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矛与盾——以张艺谋电影《归来》为例[J].艺术百家,2014,(5):255-256.
〔2〕吕洁.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J].电影评介,2015(11):19-21.
〔3〕闫岑.基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矛盾[J].电影评介,2015(1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