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代的文学史料而言,其已经属于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沉淀,具备经久不息的特点,与历史上的文学发展相比,这两者具备一脉相承的特点。而在对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和位移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中,则必须要将其与历史上的古代文学全面结合在一起。文学史料发展至今,其不但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还会受到经济的影响,不仅如此,还会受到相应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对文学史料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相应的研究角度,还是研究的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对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和位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料;位置;位移
当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就是当代文学史料,其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以横向的角度来分析,当代文学史料不但与社会实际的环境形势密切相关,还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以纵向的角度来分析,其不论是与古代文学,还是与当代文学,又或者是与相应的史料自身,都存在着一种传承的关系,而且是无法割舍的。简而言之,对于当代文学史料而言,其就是将过往的历史和如今的现实全面地结合在了一起,进而进行实时地发展。基于历史的传递性特点,在如今的思想中,一种独特的时代属性则应运而生,而在对当代时代的位置和位移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历史史料结合进来,并且对历史史料的整理进行重视,对古代文学史料与当代文学史料的关联性进行全面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地对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进行剖析,对其位移进行深入探讨。
一、古代文学史料与当代文学史料的关联
对于当代的文学史料而言,其最重要的基础内容就是古代文学史料,而且是以古代文学史料为依据,进一步发展成了如今的当代文学史料,因此,这两者不论是从内,还是到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文学中,文献史料就是基础,而且在现如今的书籍中,只要是与历史文学内容或者素材相关的,都会将相应的史料出处标记出来。举例来讲,诗歌作品、现代史书等,在对这类作品进行实时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应作者的背景和生平履历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而在当代文学史料中,这就是最为宝贵的遗产。在当代的文学史料中,如《王立群读史记》,又如《明朝那些事儿》等,其都是以古代文学的史料为依据,可能是正史,也可能是野史,进而使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而且对于现代文学而言,其大多数也会参考和参照古代的文学史料,举例来讲,乡间笔记、墓志铭等,而且在对不同人物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历史影响进行记录时,也实现了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的分析和思考。
梁启超先生曾将文学史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文字记录者;第二类,就是文字记录以外者。对于此种分类而言,其主要针对的方向就是古代文学史料,而以如今人们的理解进行分类,则一类为宫廷正史,另一类为民间野史。对于当代文学史料而言,与古代学术研究相比,其本身具备着独特的文学个性,不仅如此,还具备着独特的政治化和历史化特点,而且古代文学大多数都会对形而下学的细节进行纠结。因此,不论是在分析问题还是在论述问题时,都会采取就题论题的方式,往往会对形态意识的理论总结过于忽视,因此,实际的时代局限性非常明显。但是对于现代文学而言,其不但将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全面地结合在了一起,还将多种思维方式运用进来,不但对以往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全面地否定,还具备现代化的意识优势。
在20世纪之后,古代文学史料逐渐演化为当代的文学史料进一步被凸显出来,以往的文言文被白话文取替,开始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外国的思想热潮也被逐步地引入,以往的文学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的研究者则对以往的治学方法进行了继承和传承,特别是清代时期的考据学派,其将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结合在了一起,又将西方的先进观念和思想吸收了进来,以传统的文学史料为实际的基础,对广大民众可以接受的文学研究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在此过程中,将二重证据分析法应用了进来。也就是说,加工“地下新史料”和“补充史料”全面结合在一起,使史料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使实际的研究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此同时,有机地结合当代文学时代和古代文学史料,使一种更加注重现代化的理解新层面得以形成。
在对当代文学史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将战争和动乱全面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其属于最为基础性的内容。在战争和动乱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无法对史料进行安心地写作,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才在如此的局势之中被完全淹没。当然,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将纷杂的时局作为写作的主要动力。举例来讲,对于汉代的司马迁而言,其为了对正义进行维护,则在忍受了宫刑之后,还能将《史记》写成,享誉后世。由此可见,基于战争和动乱使中国的文学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而在现代,在传播启蒙思想和改革思想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思想也进一步形成。举例来讲,梁启超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现代文学史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民战争时期,很多的作者为了对现实进行抨击,对新思想进行传播,则要对各种各样的政治嫌疑进行躲避,而相应的史料只能通过匿名的方式发表,此外,还要大部分的现代文学史料在实际的战争中被完全地破坏和摧毁。
二、固化的位置:作为文学史叙述填充物的史料
对于如今的当代文学史料而言,其从发展初期到如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因此,相应的历史基础也已经形成。但是在我国,却并没有对现代文学史料引起全面的重视,也没有将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构建起来,而且现代史料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进而限制其发展,而为了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则必须要具备源源不断的历史沉淀。从文学的总体角度来分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代文学史料不论是对实际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是相应的思维方式等均具备很大的差距,而且实际的发展局限难以突破。其根本原因,就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只对文学理论的研究过于重视,而对历史过于轻视,不仅如此,还与当代文学史料的实际存在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在对史料进行谈论的过程中,会对一个词进行大概率地使用,那就是“处理”,而对于“处理”这一词而言,其主要代表的就是相应的叙述者以一定的历史观为依据,对史料进行实时地运用和提取。对于史料本身而言,其具备物质性材料的特点,而且是对他者视域中的“言说材料”进行叙述的一种填缝剂。而且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史料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对史料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都只对史料自身的考辨和真伪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在构建当代文学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历史观念进行先行的惯性和逻辑遵循,而后,才归纳和应用史料,而且实际的路径也是以相应的成文范式或者文学观念为依据,对与之匹配的史料进行寻找,进而达到证明的目的。而史料本身不但对历史起到了构造的作用,也对历史起到了再造的作用,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现代文学史料,但是仍然无法对以往史料的寄生性位置观念进行全面的撼动。如果对这样的默许成规,就会过滤一些历史杂音,可是对于历史本身而言,其就具备复杂性的特点,而在对其进行丰富性的阐述同时,也需要杂质的填入。举例来讲,就文学史对文学思潮的命名问题而言,其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存在口语化的协作和朦胧诗派、先锋派的协作,而为了使观念的统一性得以实现,使历史的叙述方便性得到保证,则会将一些旁枝全部捡出,并且对一些文学流派的复杂性进行简化。而史料本身如果具备了任意装扮的特性,则史料实际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又无法得到保证。当代文学史料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竞争的态势,同时也存在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困境,而且相应的文学史范式则逐渐形成,其会是当代文学史料发展的一种新的限制牢笼。对当代的文学史料协作进行横纵观望,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的相似面孔,而且复制性的现象比比皆是,当代文学史料的创新性和创见性正在逐步缺失,并且在进一步转变为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三、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移展望
以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以1949年为临界点,对后三十年和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当代文学史料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自“文革”全面结束之后,邓小平在第四次文学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强当代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放松对文学思想内容的控制,要在制度上给予文学史料一定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史料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而且以往的单一文字和小说形态也在逐渐地脱离,使一种别具风格的文学派别得以形成,具备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制度不断放松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学史料实际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举例来讲,“政治主流话语”比比皆是,很多以暴力团体为主要依据的文学派别进一步形成,而且社会大众就将其称之为“黑文派”。其主要就是以思想为主要的媒介,对百姓和群众进行毒害和麻痹,制造消极的社会影响,而基于该形式的进一步衍生和发展,一大部分的激进分子存在着严重的不满心理,而且相应的保守派和激进派的矛盾则进一步升级,并且上升成主要矛盾。此类问题凸显的时期则是文革刚刚结束时,在这一时期,当代文学史料不论是实际的风格,还是相应的诗歌派别等,均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暴露无遗,而且严格地批判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正是由于如此的社会环境背景,才全面地激发出了文学的作用,当代文学史料的优秀著作者纷纷涌现出来,如鲁迅等,发挥出振聋发聩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史料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举例来讲,在《明朝那些事儿》这一文学史料中,就是在整理史料时将现代化的表达深入进来。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文学批判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潮流,起到了对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以社会的层面为实际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使“文革”时期的文学史料悲剧得以避免。而在当前阶段,文学史料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阶段,也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其不但将以往的消极文学思想全面去除,还以新的文学思潮为基点向前迈进。而广大创作者在开展当代文学史料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具备了制度的一定保障,则作者的写作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不但可以使现实全面反映出来,还能对自身的情感进行全面抒发。与此同时,也在逐渐形成新的文学史料,实际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与当代文学史料发展的初期进行对比,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这也是人们在对当代文学史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创新进行积极的追求,将新的思路和思维结合进来,结合史料进行全面的改进和调整,将一种以适应新形势的当代文学史料新形势创造出来。如今的文学史料研究工作者还要确保自身眼光的前瞻性和长远性,追求当代文学史料的持续发展,将更多的正能量传播出来。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也已经将当代文学史料纳入进来,基于新的时局和背景,我国当代文学史料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将其与现实结合的同时,还要将历史文学史料全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长效稳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能使人们的精神素养得以提高,还能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得以提升,在文化层面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长效地维护。
四、结语
本篇文章对当代文学史料的位置和位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如果以“流”比喻古代文学史料,则就要用“源”比喻当代的文学史料,而在对当代的文学史料位置及位移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则必须要对“源”与“流”的巧妙结合进行深入探讨,而且正是由于这两者的巧妙结合,在我国文学史料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其具体的位置存在固态化的特点,而究其根本就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文革”时期的政策保护撤销。因此,当代文学史料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语”状态,而且实际的发展局限在加大,不但使文学史料的创作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使文学史料的多元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学史料在实际“位移”的过程中,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给予当代文学史料政治保障的同时,当代文学史料也开始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论是实际的阐述形式,还是对于史料的整理重视程度,均得到了发展和重视,而且当代文学史料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位移”的平衡性,就要对古代文学史料全面地重视,并且注重对古代文学史料的整合,将其作为具体的依据和载体,将现代的精神和文化全面结合在一起,使当代文学史料的发展全面性和丰富性得到根本性的保障。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阶段,当代文学史料也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发展,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着前瞻性和长远性的眼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古代文学史料的整理进行重视,对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进行重视,并且以此为基石,进而促进当代文学史料的更广阔发展,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还能使人们的精神素养得到全面地提升,最终使当代文学史料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史识、史料与文学史的写作实践——从洪子诚钩沉的两则文学史料说起[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02):3-10.
〔2〕王贺.学问的尊严与魅力——陈子善教授荣休仪式暨“以史料为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侧记[J].当代文坛,2019(04):195-199.
〔3〕栗军.以史为本,深入精髓——读陈思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鉴识》[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03):3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