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人造肉”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今年4月,雀巢公司宣布在欧洲和美国相继推出“人造肉汉堡”。而在今年中秋节的月饼市场上,一款“人造肉月饼”一经推出就成为焦点。
时事鲜评
实事求是地讲,所谓“人造肉”只不过是一种偷换概念的“假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植物蛋白合成的“素肉”,另一种则是干细胞培育的类似肉。无论是口感、质地和品相,两种肉都与传统的肉食有明显区别,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什么肉。
由植物蛋白合成的“素肉”并不是什么新鲜产品,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肉食匮乏时就有一种被称为“蛋白肉”的东西出现在市场上。这种“蛋白肉”似肉非肉,之所以被消费者青睐,只不过是假肉之名,过嘴之瘾而已。据说,生产这种“蛋白肉”并不复杂,只要有大豆和一台简易的机器就行。
真正意义的“人造肉”应该是指干细胞培育的类似肉,这种肉目前还在研究阶段,离投放市场还有距离。有报道称,干细胞培育的“人造肉”成本为现在市场上普通肉类价格的1000倍以上,如“人造肉狮子头”“人造牛肉汉堡”等,其价格折算下来,让网友大呼“吃不起”。因此,要将其推而廣之仍需时间。
近年来,人造食品已经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市场在追求“高仿”风味的同时,也更注重健康生态与环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如果全球人口一直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而食品生产力和饮食偏好不发生任何改变,那么到2050年左右人类将遭遇严重的食品短缺。既要获得能量又要健康,既要满足口腹之欲又要绿色环保,于是,人造食品就成了“香饽饽”。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食品多样性还是从解决肉食品匮乏等角度考虑,研究、生产、推广、销售“人造肉”是大势所趋。
时代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享受着科研成果带来的好处。因此,不必排斥“人造肉”,也无需恐慌。对于新生事物,我们不妨审慎看待,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接受。
选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