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佳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一直以来在重庆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升级重庆制造业结构,提升重庆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存在龙头企业较少、配套环节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政策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文章深入研究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提炼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其影响因素,这对于促进重庆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重庆产业发展质量,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重庆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方向面临重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形成“重大项目牵引带动、龙头企业示范领军、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经济贡献日益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4-2016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为3466.95亿元、4327.03亿元、5013.4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22.3%,占当年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18.46%、20.22%、20.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充分发挥了高新技术辐射带动作用,但对比上文全国的数据,差距明显,重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2014-2016年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远远领先于其他六类产业,2016年达到3000多亿元,这主要得益于该市重点打造了西永微电园的笔电产业集群和南坪经开区的手机产业集群,并吸纳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处于第二阵营,年产值在400-600亿之间,这三个产业一直在该市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较低,表明这三个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产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市场还未打开。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重庆市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量引进高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这样使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16年劳动生产率达到138.25万元/人,取得了明显的提升。从就业人员的总量和结构来看,2016年,重庆就业人数达到45.67万人,同时,就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总就业人数达到8.92万人,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16年,重庆战略新兴产业共吸引创投基金15支,参股基金达到150亿,涉及股权基金将近900亿,主要投资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类项目接近100个,明显领先于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募集资金水平,是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增长速度较快的省市之一。
过去几年,重庆组建以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西部分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研发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已经在人脸识别、石墨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授权达到3.49万件,创新效率提升明显。从技术创新方面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授权量远远高于其他6大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汽车产业一直是重庆的支柱产业,有长安集团、力帆集团、北汽银翔等一批骨干企业,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较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了较大的研发投入,并获得了大量专利授权,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只有持续研发投入才能保持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
但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过于薄弱,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科研投入有进一步提高,以2016年为例,重庆全社会产业研发强度远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仅为1.67%,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强度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前文对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影响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主要因素究竟有哪些?接下来简要分析影响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太多的数据已经证明,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成正比,研发经费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正向的促进作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样的,当企业重视研发活动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就会增加,随之而来创新成果和技术水平就会提高,进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反之,当企业不重视研发活动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出现研发投入不足这一不利的情形,从而使得企业对于创新的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反映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上也受到制约。
发挥创新主体的优势对于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强盛十分有必要,企业通过更加广泛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协作才能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资源节约,同这些创新主体的协作也能加强企业自身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优势的发挥,更加推动企业自身走创新成长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更有效开拓一条知识资源共享、组织学习的协同创新道路,提升技术和知识双向结合的创新互动。
自从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后,重庆市也相继出台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举措。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市场失灵,政府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调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政府主要通过实施一些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专利保护等具体措施来推动企业自身进行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依旧对政府的支持十分依赖,而不是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政府的支持反而对企业创新有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产业协同创新需要十分关注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因为创新投入产生的产品最终还是要经过市场需求的检验。大多数企业均会视市场变化为自身产品创新的风向标,只有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尽企业自身的努力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发的投入力度上下功夫,积极推出满足市场预期的创新型产品。
对外开放产生的有利有弊的结果,需要国内企业在积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握国际市场,尽可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等优势生产要素来弥补国内市场的发展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