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课程整合初探

2019-12-22 13:44:59张春平段静雨么焕开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药学生药植物学

张春平,段静雨,李 岩,么焕开

(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应用植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具有保健功能的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课程学习内容分为植物的器官形态、植物的显微结构、药用植物的分类[1]。生药学是应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本草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采制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2]。这两门课有着极强的联系,尤其是实验教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课程整合的迫切性

在两门课程未整合前,总实验学时为36学时,共分9次实验进行,但是由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实验内容较多,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探究空间不足,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在目前的课程教学计划中,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作为两门课程进行设置,药用植物学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20学时;生药学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50学时。两门课实验课共有70学时,分10次进行,较之前未进行课程改革的36学时有较大幅度提高。充足的实验课时设置,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提供了条件。我院将两门课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第四学期),先后开课,这样设置使得理论课衔接更加紧密,实验课整合难度降低,避免了两门课因为开设学期不同而造成的内容重复。

2 重新编写实验讲义,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2.1 编写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讲义

依据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体系,调整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与内容,对一些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我们把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开设,对实验内容做适当调整。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课中,药用植物学实验是基础,实验以基本的实验方法为主,选择了识别植物细胞、后含物、组织类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后面的根、茎、叶的显微构造等实验则将药用植物学各类植物器官的观察和各类生药材的观察结合起来。生药学实验是进一步对生药进行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以及有效成分的定性鉴定等,选择了对几类常用生药的品种品质鉴定。将药用植物学实验和生药学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编写出适合本课程发展以及便于学生学习的实验讲义。通过两门课程的融合,减少了重复内容,可以安排新的实验项目,于是开设了部分选做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另外,对具体实验材料和实验内容的选择,根据前面实验课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针对药材的特点设定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但掌握生药的常用鉴定方法,而且充分理解不同药材的鉴别原理,可根据药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鉴别方法。在后期开设药用植物园实践实验,让学生在药用植物园实地考察,观察药用植物,与生药中的基源植物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2.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验设计,所做实验均为典型的验证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但学生会因此产生依赖性,独立操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激发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在实验课初期通知学生在后期的实验课有校园药用植物探索环节,并布置要预习和准备的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由观察、采集,达到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例如当课程内容涉及地黄和麦冬生药时,两者入药部位为块根和根部,实验课药材鉴别只给出两者的显微组织切片,学生对于麦冬和地黄这两味药材植株的根、茎、叶、花等植物形态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中,完全没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课前让学生预习,告知学生在植物园的位置,要求学生采集生药材叶、花、果实等标本供实验课鉴别应用。此外,结合该生药功效,要求学生在校园内采集具有相同功效的果实类药材,以便在生药学实验课进行不同根类及根茎类药材鉴别。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同为根类药材,但分属不同科属种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这就需要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总结问题,彻底改变了验证性实验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并得以升华。

3 建立新的实验考核体系

新的实验课程设置后,相应的考核体系也会发生改变[4]。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识别药用植物和掌握生药的鉴定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将实验考核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实验报告和实验课随堂评价,占总成绩的15%。第二部分为药用植物园调研报告,占15%,需要学生对本校药用植物园进行仔细调查后写出调查报告。第三部分为实验课现场考核,占总成绩的50%。现场考核分以下几部分:(1)掌握各类重点生药识别,一般会随机选择10味生药进行识别;(2)各类代表性生药显微切片的组织观察;(3)代表性生药粉末中组织的寻找;(4)随机抽取显微组织切片一张,通过观察回答为何种生药的显微构造。第四部分为探究性实验总评,每学期开设探究性实验1~2个,占综合实验成绩的30%。通过以上评价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既保证了实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本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也符合生药学实验大纲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的要求。

4 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加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突破口之一[5]。通过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生药学生药植物学
基于偏振光显微镜与λ波长补偿器联用在生药显微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古今农业(2021年3期)2021-11-20 06:03:42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生药学研究进展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1:06
植物学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长花忍冬生药学初步研究
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