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思考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2019-12-22 13:12:42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通州医养

殷 连

(南通市通州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通 226300)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医养相融共享,健康养老美好生活愿景渐行渐近,应作为通州“十三五”时期重点民生工程加以培育和发展。

1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是美好通州建设所在

养老问题是家事更是国事,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效利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对美好通州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1 是养老政策的普惠性要求

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份文件,将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列为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具体的政策指导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指明了方向。2016年6月南通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之一。通州积极参与,在贯彻落实“医养结合”养老惠民政策方面先行先试,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是通州老龄化的严峻性要求

通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通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64 2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截至2017年底,通州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4.31万人,约占全区户籍总人数的30.1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老龄人口13个和8个百分点,远超10%的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预计通州老年人口递增速度将年均超过3.1%。随着老龄化加剧,高龄、空巢、患病和失能老人日益剧增,养老与医护服务需求的叠加迫切要求打破现有医疗与养老的分割局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理想选择。

1.3 是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的客观性要求

随着一定时期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区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4+2+1或2”家庭模式已成为主流,即一个家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及一个或两个孩子。随着年龄增加,各类疾病随之而来,特别是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半失能、失能老人将越来越多,无形中加重了家庭负担。而迫于生活压力,作为家庭顶梁柱的“2”势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这就意味着家庭赡养照顾老年人将越发困难,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成为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需求。

1.4 是“医养结合”的优越性要求

与传统养老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解决了老年人养老中的医疗问题。只有身体得到良好的疾病预防和医疗护理,养老方可持续、质量方能提高。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下,老人不仅在日常养老中能得到及时、便利、权威的医疗服务,而且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需要救护措施时能迅速做出反应,这就弥补了由于传统养老中不能及时提供医疗服务,从而影响救治效果这一缺陷。因此,民众尤其是老年人对加强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更为期盼。

2 通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基本生活照顾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养老的同时充分享受便捷、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一种新型养老形式。近年来,通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文件精神,着眼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整合医养资源,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3种“医养结合”模式。

2.1 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的模式

该模式是“医养结合”的最佳形式。目前,通州共有养老机构39家,养老床位计7 124张。其中,以医养融合服务体模式运营的养老机构只有2家,一家是公建民营的南山颐养中心内设的南山护理院,其拥有医养结合型床位215张;另一家是公办的刘桥镇新联护理院,其拥有医养结合型床位50张,共计床位265张,仅占养老总床位数的3.72%,这不仅远远低于南通市区的标准,同时相较通州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而言,现有的这些医养结合型床位也只是杯水车薪,缺口还非常大,优质医养结合资源供需矛盾及其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医养融合综合服务体建设,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深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扶持,创新融资模式。

2.2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的模式

针对入住老年人集中、外出就医不便的实际,一些养老机构结合自身需求,与就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健康服务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一般每月定期到养老机构为老人进行医疗咨询服务、常规身体检查、测量血压、血糖等,或指派一位全科医生定期到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若老人出现病症,提供上门服务,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比如,区社会福利院依托区第二人民医院,由二院向其常年配备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常规医疗服务工作。从实践情况来看,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有限,医疗水平也达不到专业医准,医护水平偏低,在满足病患老人的需求时,稍显力不从心,尤其是康复性的系统训练、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紧急急救等难以满足。同时由于地域距离因素和夜间“缝隙”,不能完全应付突发情况。

2.3 养老机构自聘保健医生的模式

一些养老机构根据自身规模及需求,自行聘请数量不等的保健医生及护士,如西亭镇鸿祥托老院聘有2名医生、石港镇颐和舒雅老年公寓及平潮镇源芸老年公寓等聘有1名医生和1名护士。每天上班时,保健医生及护士对全院老人进行“查房”,定时检查和发现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对需治疗的老人第一时间给予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同时,给老人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但是,受工作性质、福利待遇等所限,养老机构招聘专职服务的全科医生或老年科医生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设施及医疗器械,保健医生无法及时对危重老人或者急性发病的老人进行检查、诊疗,医疗服务项目不能真正有效地满足入住老人的需求。

3 扎实推进通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思考

解决养老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中制度创新是重要的手段。政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源头上把握老年人需求,完善政策,制定配套制度和措施。

3.1 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医疗报销机制,将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在定点医院健康体检部分和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疗报销范畴,增强老年人护理照料等的经济支付能力。建立强制性护理保险制度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与医疗保险等制度有机结合,发挥医保付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改善晚年生活质量。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对商业养老保险进行适当补充。

3.2 健全引才留才机制

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机制,多种渠道引进医护学生,输送到全区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工作站,开展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为保障医护队伍的稳定性,可将其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吸引更多的医护人员投入养老护理队伍中。

3.3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

政府要发挥强有力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出台税收、金融、土地、资金等配套优惠政策,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医养老结合建设,优化医养结合发展软环境,鼓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收费标准,形成不同的服务层次,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质服务惠及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群。

总体来看,通州现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通州医养
雪落通州
医养当兴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8:54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12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2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金色年代(2016年1期)2016-10-21 17:32:23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7:51:18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