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冰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漯河 462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富有开创性,意义重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决定》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是支撑中国崛起的坚定力量。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中国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亮眼成绩,才能长时间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自信,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被接纳,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被倾听,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现代的制度文明是我国人民经历了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慢慢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总书记说我们的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新、最全面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建国70 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今年7 月1 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显示:201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 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显著优势和巨大优越性,但还没有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地步。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制度自信,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坚持和巩固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的可发展性和可完善性上,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坚持的基础上丰富、发展和完善。今后我们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点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和相关方针政策上,重点还在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的建设上,要将我们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提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完成的13 个方面的任务。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了首位;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表述,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增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的内容,反映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经济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方面,《决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顺应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决定》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对照这个时间表,很显然,我们还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全会强调,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毛泽东曾形象地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现在中央提出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就是四个重要的治理原则和方法,是将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不可或缺的中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还要回答“怎样治理国家”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问题,集中研究了国家治理的问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担当。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