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铁燕
(广西贵港市图书馆,广西 贵港 537100)
引言:在采编一体化下,编与采实现了全面结合,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强化了图书馆和出版社、馆配商等多方联系,让图书资源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编目、统一采访,这就对调整传统图书馆采访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使采访工作能够与采编一体化下的采编工作相适应。
伴随数字化与网络化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内资源结构产生了一定变化,部分图书馆将资源采购的主要内容逐渐过渡为电子资源。部分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开始同步出版,让读者各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传统的电子图书采购与纸质图书采购彼此分离,对应工作人员负责采购对应种类的图书资源,不过,在采编一体化下,即便图书资源种类不同也能够做到共同采购。由于采编一体化能够前置编目,这使得采访工作人员能够在得到书目有关信息以后,同时掌握图书全貌,将采访工作人员的采访负担大大减轻。
采编一体化还能够便于图书馆调整资源的结构,若纸质资源为已购买状态,那么采访工作人员能够登陆图书馆系统查阅,对图书馆是否存在相应电子资源进行了解。若纸质图书有较高的需求量与较大的借阅量,采访工作人员能够优先对这些图书电子资源进行及时配套。若纸质图书没有较高的利用率,采访工作人员只需采购其电子资源。通过这种措施,不但能够让图书馆采购经费大大节省,还能使读者各方面阅读需求得到完全满足。例如,某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对采编一体化特点与优势进行充分利用,深入把握图书资源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对电子资源具有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将电子资源当成纸质馆藏的一种有效补充,使该图书馆不断增加的图书阅读数字化需求得以满足,奠定特色数据库构建、学科服务开展的良好基础。
采编一体化下,各个图书馆与馆配商能够集中到一个平台,让原有资源文献建设的各自为政现状发生变革。图书馆采购时,馆内书目和馆配商书目能够开展交换、查重与比对等工作。协同建设文献资源时,不同图书馆间能够直观的看到彼此订购数与馆藏,这就要馆配商与各个图书馆提交编目、书目、订单、馆藏等数据时应遵守统一标准与格式,从而让馆配业务与采访工作规范化发展。
当前图书馆采访的主要形式就是招标采购,并且招标采购属于一种采访制度的安排。图书馆需要在招标投标中联系馆配商,馆配商为图书馆提供书目的价格与信息。部分馆配商为了使自己中标,就会将有较高折扣率的书目提供给图书馆,并未充分考虑图书重复率与质量[1]。而在采编一体化下,实现了图书馆直接联系相关出版社,该模式使图书馆采访变得更加方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图书馆能够在展开需求分析以后再作出图书采购的决定。进入大数据的时代以后,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中搜集任何类型的图书评价,对图书评价基础模型进行构建,确定相应图书的理论价值,以此来帮助图书馆展开采访的工作。而且图书馆能够采取图书荐购、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读者需求有一个大致了解,确定与读者实际需要相符的书目信息,让采访的工作更具针对性。第二,在采编一体化下,招投标工作能够被量化。图书馆要想对图书全面有一个深入了解可通过前置编目的信息来实现,转变了原来的不观看内容、只观看价格的采访方法,让采购的图书大大提升了质量。尤其是对于招标投标协议,图书馆能够进行细化评价指标的有效制定,充分控制图书内容、类型与主题等。第三,该招投标方法能够让图书馆联合采购综合质量得到提高。在国内,图书馆主要联合编目的机构是calis,借助采编一体化还能够实现联合采购,不同图书馆联合机构成员能够依靠机构品牌实力对物美价廉的书籍进行采购,让图书采访整个工作流程得到全面优化。
在出现采编一体化以后,图书馆原有的工作岗位与方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种变化使采访工作受到了影响。受前置编目所影响,采访的整体工作质量一般由编目质量决定,这使得编目质量变为图书馆各项业务核心所在,部分控制质量的岗位会有所增多,采访岗位会有所减少。与此同时,采编一体化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二者的编目有机结合,使二者采购也能够同步完成。不过,在揭示内容的方式上,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揭示与标引元数据时,原有纸质图书相应采访工作人员难以完全胜任电子图书各项采访工作,这要求采访人员应形成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通过编目电子资源知识的学习,让自己能够在不断变革中充分适应岗位[2]。
除此之外,编目在采编一体化整个工作过程变成首个工序,表明采购图书后就能够直接上架,这使图书采访的工作流程被简化,并对采访的各项工作提出较高要求。要想让精准采购馆藏资源的目的得以实现,采访工作人员应将评估图书质量、分析图书荐购、调查读者需求等当成工作的重心,这要求采访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数据分析、统计等多种技能,然后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来进行图书一体化纸电采购的工作。
结语:总而言之,研究采编一体化下采访工作发生的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人员应对采编一体化概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采访资源的结构、采访的标准规范、采访的招投标工作、采访人员的岗位等变革并有效适应,从而促进国内图书馆的平稳、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