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然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从发明到现在,已从最初的简单人像和风景记录发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从发明到现在,已从最初的简单人像和风景记录发展到扩散在各个领域的实用范畴。
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写实摄影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现在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之一。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一方面,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像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19世纪60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拍摄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例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写实摄影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摄影家雅各布,里斯拍摄的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影像,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罗伯特·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不胜枚举。
绘画主义摄影是通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19 世纪中叶的英国。绘画主义摄影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摄影分为绘画派和画意派两种。绘画派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
该流派的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其流派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抽象主义摄影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抽象主义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流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总之;摄影的意义在于用这种表现形式,展现现实世界,展示美的发现,表达思想情绪,反映艺术追求,体现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