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勇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贵州 铜仁 554300)
生物课外实验灵活多样,趣味十足,直观性强,操作性强,且基本上不占用课堂时间,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在课外适当的选择一些易行且具有意义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动的实验,在实验中快乐的学习生活。通过开展这些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形成,还是在情感、价值的培养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生物课外实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并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在做“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实验教师提前准备材料,即培养大蒜以获得根。笔者特意将学生按照所在的组为单位,分成5个组,并提供了250ml的烧杯25个、大蒜2斤和细铁丝若干。课堂上3分钟简单明了的讲述了培养方法,学生当天中午就积极的、兴趣高昂的开始了实验。掰开大蒜,扣掉老根,去了蒜皮,用铁丝将蒜瓣四个一串穿起来架在烧杯口。一个烧杯放两串,向烧杯中加入适量自来水,刚好接触蒜瓣底部,然后将烧杯放在阳台上开始培养,并每天早上换水一次。学生开始对在这样的培养条件下,大蒜是否能长出健壮的根是持怀疑态度的,对培养结果充满期待。3天过后,健壮的根已经很明显了,学生欣喜不已。拿着自己精心呵护培养出来的根去实验室做“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那更是积极投入,效果明显。除了这个课外实验以外,笔者还将一台显微镜放于教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用它观察各种各样自己想观察的东西。在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这个实验之前,笔者向学生“求助”实验材料小黑藻,第二天好几个组都为笔者带来了各自采集的小黑藻。
学习,绝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是不行的,而是应该多动动脑,多动动手,善于去思考问题,去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外生物实验恰好就能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这个知识点后,笔者让学生用教室阳台上和家里的盆栽亲自动手验证。有的学生将盆栽放在窗户里,有的学生利用废旧纸盒罩住整个植株,在一侧开个孔。20天后,消息反馈,学生处理的植株都向光源弯曲生长了。在学习了“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这个现象后,学生自发开始设计课外实验。有的将花生幼苗横放在教室阳台上的花盆里,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后还轻轻的扒开根部的土,看根是否向地生长。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制作MS培养基的条件,有的学生甚至将小麦直接横放在了果冻表面培养。虽然最后果冻霉变,小麦没有发芽生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他们积极的动脑,亲自动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了经验,并有所感悟。
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实和现象、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和原理。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然而,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抽象,这个抽象过程一般来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探索生物规律时,无论是从实验出发,分析概括总结规律,还是先用理论推出结论或提出假设,然后再用实验加以验证,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因此,实验是进行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在课本已有实验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设计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生物学现象和规律。在学习了渗透作用后,笔者特意从淘宝网买来了玻璃纸,并准备好其它相关的材料和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渗透装置,观察渗透现象。通过这个课外实验,既验证了渗透作用的正确性,也能巩固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记忆和有关技能的掌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四大教育理念的第一位。其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成各项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并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在学习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节后,学生对家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际的调查。通过这个调查,增进了学生与家人的情感与相互了解。
以上就是笔者在近两年引领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与体会。通过开展这些趣味十足的课外活动,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更积极、更有兴趣,也增进了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情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也感受到了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无限喜悦。课外实验巩固了课堂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物学素养,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帮助。随着我国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展开与深入,巧妙开展适当的课外实验,对于更好的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将会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