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贵州 息烽 5511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引领经济的发展热潮。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而纪念馆既是人们了解过去的最直观,最简单的认知方式,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加快,信息化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资多充实,在各地相继建立新的纪念馆,对老的纪念馆也实行了维修、改建,在纪念馆建设维修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新时代科学技术进行纪念馆保护。在纪念馆的保护工作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通常纪念馆在使用高科技防预技术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视对人的管理,使得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空岗、缺岗现象严重,一旦纪念馆信息防预系统出现问题,纪念馆就会出现脱离保护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
首先,革命历史纪念馆是革命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历史见证,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进程中,形成了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为突出代表的革命精神谱系,它们构成了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需要实物的见证。其次,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是有形的实物,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听党指挥、无私奉献、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作为保护、继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主要媒介和渠道,也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证物。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激发生机的营养剂,也是催生力量的正能量。它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它是凝固的,又是生长的。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蕴含其中的无形遗产的发掘与继承,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革命历史纪念馆文物是中国道路形成的见证,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场所。在中国道路探索和形成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留下了遍布全国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革命文物以鲜活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例如,淮海战役精神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内涵,对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与启示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纪念馆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一是加强思想认识,由于纪念馆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纪念馆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纪念馆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纪念馆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不仅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能体现纪念馆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大纪念馆保护资金投入,纪念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纪念馆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纪念馆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纪念馆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纪念馆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纪念馆的提取与交接制度,纪念馆的提取必须根据纪念馆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纪念馆出库依据,登记清楚名称、编号、纪念馆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纪念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纪念馆万无一失。四是纪念馆保护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纪念馆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纪念馆的价值,纪念馆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因为纪念馆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纪念馆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纪念馆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纪念馆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纪念馆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纪念馆的公众形象,纪念馆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纪念馆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力量,使新时代下纪念馆的纪念馆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使纪念馆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纪念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纪念馆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纪念馆管理与保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