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峰 王静
(江苏省宿迁市水上运动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自行车项目作为一项速度项目,自行车项目训练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速度耐力,其他一般性耐力素质并不作为运动员训练过程当中的主要因素。另外,由于代谢供能耐力训练目的之不同,在组织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过程当中,应注重多样化的训练方法的开创,同时与专项能力训练的相结合,使整体训练方法得以完善的同时,切实推动自行车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有效发展。
运动员应当根据自身代谢情况控制身体代谢情况,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数量,适当增加训练负荷,实施阶段性无氧阈值有利于快速提升身体有氧代谢训练速度,提升运动训练效果。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可以采用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身体功能耐力素质,参加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可以适当调整速度的各种运动方式结合来实现代谢供能持续运动,提升混合代谢耐力,全面提升运动训练效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配比,并加以巩固练习,并不断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耐力项目运动员需要实现乳酸能速度和磷酸能速度的同步发展,这两种速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实际速度耐力水平。这是因为运动员想要维持基本的运动能力,是需要依靠其自身体内的糖酵解供能来实现无氧运动供给的,所以也可以说其是一种在有氧代谢耐力和混合代谢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这有利于改进速度耐力水平,实现科学、计划的有氧代谢耐力配比,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体内的运动潜能,培养运行员的专项运动能力。由于实际的训练项目往往与比赛之间的缺氧程度存在着一些差别,因此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糖酵解供能运动距离延长的方式,进而实现运动员高速度运动能力。无氧代谢功能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可以结合这一点,从专项比赛项目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训练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无氧代谢供能耐力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代谢速度耐力。通过相关运动训练研究可以看出,运动员要不断加强无氧代谢速度耐力训练,使身体各因素参与到耐力专项训练当中,提升训练的效率,更好地适应“综合训练效应”,满足各项比赛运动需求。
所谓间隔训练,指的是运动员在每次骑行一个较短时间段(一般为1~10min)之后,逐步上升运动强度。基于间隔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将所吸收的氧气在转化为乳酸之前,通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高运动负荷的过程,使之有效传送到肌肉当中。可以说,当最大强度低于75%这个标准的时候,基于间隔训练,可有效提升自行车运动员的“无氧”极限。
爬山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过程当中的一个较为常见和实用的训练方式,对于提升运动员耐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爬山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参与到锻炼过程,其中也包括在日常训练当中常常被忽视的肌纤维,能够通过爬山训练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具体来讲,爬山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在马鞍形山口以最大速比和交底转动数而进行训练。
通过组织自行车运动员到海拔较高的地区而进行的高原训练,基于高原低氧环境可对运动造成高强度刺激,对于改善运动员机体的氧运转机制,提升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自行车运动员耐力水平也能够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获得提升。由此,高原训练也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为提升耐力水平发展的主要选择。
就极限训练而言,通过组织自行车运动员进行的极限训练,可使其在乳酸升高导致运动员产生疲劳感从而影响最终成绩之前,以高强度状态来完成全部行程,从而保证成绩的优异。具体来讲,在训练过程当中,应保持最高心率的85%左右的训练强度,训练速度可相对正式比赛慢些,但是在训练的后半程,运动员应尽力实现剩余行程的尽快完成。
就速度训练而言,主要针对的是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形成与发展。然而,运动员速度耐力的高低决定着成绩的高低。对此,在组织自行车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的过程当中,要切实提升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注重运动员自身速度提升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与其它能够影响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提升的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就比赛训练而言,比赛过程对于运动员生理与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以说,运动员的生理承受力与心理承受力共同构成了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对此,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生理承受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以期实现整体耐力水平的提升,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当中,除了开展基础训练活动之外,还需要加入比赛训练。通过组织自行车运动员开展比赛训练,使其可以看出并平衡当前训练负荷与高强度负荷之间的差距,通过改善和提升训练强度并最终实现耐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自行车运动中,对运动员的自身体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能够考验速度耐力,也能考验力量耐力。同时,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选择有效的方式来掌握训练的内涵,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因此,教练员需要选择多种训练方法,不断加强运动员体能基础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