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9-12-16 09:20:18曾海文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铜鼓广西校企

□ 叶 军 曾海文

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一体化育人为特征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2015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 号)。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已进入实质推行阶段。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依托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也参考借鉴了国外的类似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德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校企双元制被认为是现代学徒制的典范,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施行。总体而言,现代学徒制的形成和发展与各国的顶层设计有关,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关。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也有差距,这决定了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同时必须以开放的态度,走有自己特色的多样化发展途径。

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校企一体化育人,强调“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由校企联合招生,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相应的校企双元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它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针对性。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通知,都包含有“现代学徒制”的内容内涵,教育部更侧重于院校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的新模式,人社部和财政部更强调企业在职业培训及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实践中往往需要校企产教的深度融合与合作,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重点和难点。

二、广西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十二个世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有铜鼓、壮锦、绣球、坭兴陶、贝雕、南珠、木雕、民族服饰、刺绣、蜡染、民族餐饮、侗族大歌、天琴、彩调剧、长鼓舞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民族文化民族技艺相关的技能型人才有广泛的需求。

但由于多因素作用影响,广西不少传统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堪忧,企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目前民族工艺及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可归纳为“成本高效率低,方式方法落后”。其人才培养模式多是传统工坊师徒制,或是家族世代传承,技能培养周期长且知识结构片面,就业回报偏低,对现在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其生产模式多是手工或小作坊生产,因为缺乏现代化生产工艺与技术,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产量少、价格高。从市场角度看,其产品的实用性弱,竞争力不强,通常是作为小众的工艺品、美术品销售,距离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居装饰用品及文创产品等市场有点远。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本来就是依托传统学徒制的特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而形成的新时代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创新。针对民族工艺及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方式方法落后”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一个解决之道。应用现代学徒制来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高效培养民族文化技能人才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传统师徒传承效率低,主要是因为依靠师父口传身授,缺乏标准,而且师父数量少,知识技能结构单一,有的技艺水平高但教授能力低。而现代职业院校教育有较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估及监控体系,能实现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知识技能结构完整合理,能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一般2—3年可完成某项专业技能的学习,方法方式科学,人才培养效率高。在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将学校的科学系统教学模式与文化工艺传承企业的特色技艺及实践结合,双方优势互补,深度合作,联合育人,对民族文化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必要。

广西的民族文化产业中,民族技艺及民间工艺企业还是以小微型居多,校企深度合作及联合培养,对这类企业而言负担压力会增大。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减税或增加学徒培养补贴等。行业协会则有相对中立的地位,应起到落实政策、行业指导、组织沟通、监督协调等作用,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强力粘合剂。尤其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时,如果小微型企业受限于规模及成本,无法为学生学徒提供完整的企业实践培训,行业协会或职教集团等大型实体可牵头主办跨企业、跨学校的行业/集团联合培训中心,组织多个同行同类企业和学校入驻进行联合培养,充分整合利用师资、人力、物力、场地、设备等资源,提高效率,提升效果。

图1 现代学徒制下的政校行企关系示意图

四、现代学徒制下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6年,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产品设计现代学徒制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和探讨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该校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广西民族技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产品项目,共同实施教学,校企“把实践教学的教室搬进企业,把课堂搬到制作现场”,共建现代学徒制,共同推动民间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第一生产线,在民间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检验所学技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广西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服务广西民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为立足点,深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设计各环节作为学习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研究既符合当前现状,又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民族技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相配合,自主设计开发民族传统工艺产品相关的衍生文化创意产品;探索现代学徒制及大师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相关工艺大师作为导师引入学校课堂,将广西民族工艺相关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推动民间手工艺传承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改革

校企“把课堂搬到制作现场”,共建现代学徒制,共同推动民间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地了解铜鼓的历史及其生产、制作工艺,开阔眼界,提升艺术设计能力,让民间技艺大师手把手地传帮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团队师生开展“我与非遗铜鼓有个约会”实践活动,把民族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课堂“搬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铜鼓厂,学生与铜鼓制作手艺人面对面交流,在直径超过6 米的大铜鼓下写生,在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制作和打磨铜鼓胚胎,近距离感受铜鼓的艺术魅力,被人民网、新华社、参考消息、凤凰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三)构建一支精通广西民族文化的师资队伍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共建“韦氏铜鼓大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和技术革新等合作。此外,该校还聘请音乐铜鼓传承人姚亮、壮锦传承人李村灵、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毛南族傩面传承人方文展、靖西绣球传承人黄肖琴等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校企融通、骨干互兼、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为主力,定期选派人员到相关院校及合作单位培训和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双能”队伍。

(四)校企共同开发民族文化特色课程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发设置了“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传统工艺实训”等在线开放课程,采取“线上自主慕课学习,线下非遗师父集中授课”的混合教学和现场师徒“一对一”轮岗操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民族文化产品特色课程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联结互动,进行铜鼓项目研发,与广西环江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合作,共同设计研发铜鼓及其相关衍生文化创新创意产品,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学校参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开发、宣传推广销售环节。

(五)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与传承广西传统文化获好评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铜鼓文化跨境电商创新之路”为主题,利用广西地缘优势,将铜鼓文化及相关产品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推广传播,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2017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第七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2018年广西工业和信息产品展示会上,展示学院专业办学实力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成果,被广西日报等媒体关注和广泛报道。

五、结语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互聘共用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产品项目、共同实施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基于现代学徒制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仍处于试点尝试中,实施效果还有待检验。现代学徒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的应用和实践中,校企双方应继续彼此信任、相互协作、不断完善,共同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互赢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民族文化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铜鼓广西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