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爽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小提琴家、作曲家拉罗,闻名于19世纪的下半叶,1823年在法国的某一个城市出生,于1892年4月22日在巴黎逝世,享年69岁。
拉罗自幼便热爱音乐、热爱小提琴,他的父母也相当重视对他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他自幼便在他家乡的里尔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兼修大提琴,直到1839年时,为了更加深入的学习音乐,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小提琴,并且正式、全面的开始学习和研究作曲。他对室内乐的创作和演奏寄以浓厚的兴趣,曾在“阿尔米尼亚•雅加尔四重奏团”里担任过小提琴和中提琴,随后他又组建了自己的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团。拉罗早期的创作并不怎么有名,直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年起才开始逐渐步入成功的殿堂。
拉罗1873年完成的杰作《西班牙交响曲》上演之后,引起了世人的巨大反响。从此之后《西班牙交响曲》成为了演奏家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协奏曲之一,深受听众的喜爱。著名的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第是拉罗的好友,他对拉罗多部作品的首演和鼎力支持,为拉罗以及《西班牙交响曲》的成功起到了极其深厚的影响。
拉罗的创作领域有歌剧、舞剧、管弦乐、室内乐等方面,主要有歌剧《菲斯柯》、《伊斯国王》;管弦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g小调交响曲》;和舞剧《纳莫纳》。其中最优秀卓越的是《西班牙交响曲》,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拉罗音乐创作的风格,与当时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迅速的蔓延和民族乐派的兴起与发展不无关系,拉罗创作的高峰期正是浪漫主义色彩广泛传播的历史时期。欧洲各个国家不断涌现出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新型协奏曲,以及新颖别致的“大歌剧”、“抒情歌剧”、“轻歌剧”的传播,对拉罗创作手法的影响以及风格特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他的祖父一辈是地道的西班牙人,使得他也深受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影响。他对以大自然和民族民间内容为题材的喜爱,直接的决定了他的作品大多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亲近大自然的,明朗、向上的,具有抒发内心情感特色的。拉罗音乐创作的成熟期是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强调个性独立、表现个人情感的浪漫乐派对拉罗创作的影响很深刻,而拉罗在创作形式、写作体裁上的创新与突破,也给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添加了新鲜的能量。
作为一个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拉罗在创作中遵循了法国音乐的匀称严整性和强烈的旋律性,音乐华丽、典雅,具有典型的法国特征。在此基础上同时还兼容了西班牙、挪威、俄罗斯等国家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和舞蹈节奏,使得其音乐具有别样的风格。
《西班牙交响曲》是拉罗最受广大观众喜爱、最为闻名的佳作,是为了献给小提琴演奏家家萨拉萨第而作。这首作品最为特别的就是它的标题,虽称作交响曲,但并不是常规的交响曲结构,它的乐曲结构像是一部组曲,演奏方式上却与小提琴协奏曲相差无几,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协奏曲。
要说《西班牙交响曲》最令人感到别具一格的便是它的名字,虽然叫做交响曲,但实际上是有小提琴独奏和乐队相互竞奏的协奏曲,可普通的协奏曲通常是由三个乐章组成,而《西班牙交响曲》却有五个乐章之多,这样的乐章形式更像是一部组曲,而且,《西班牙交响曲》中也没有协奏曲特有的华彩乐段,只是有一些经过性的乐句与整部作品是一体的。这突破了原有普遍的协奏曲结构,使音乐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五个乐章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演奏一、四、五这三个乐章,偶尔也会加入诙谐欢快的第二乐章。这是因为第一、三乐章在速度、风格、情感等方面较为接近,所以演奏时一般选择具有对比性的第一、四、五乐章,而且因为萨拉萨第在首演时便省去了第三乐章,所以后人便保留了这种演奏方式。
《西班牙交响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标题中所示的,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元素。此曲相较于其他曲目来说别有一番异域风情,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将大量的西班牙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节奏和西班牙民族音乐语言与高水平的写作技巧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再经过小提琴特有的婉转迷人的音色与精致丰富的表现,加上完美且无比震撼的乐队配合,使得作品瑰丽多彩,韵味丰盈,震撼心灵。虽然此曲充满了西班牙情调,但在整体的结构与形态上作者依旧秉承了法国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具有匀称、典雅、有节制的特点,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头至尾大量出现的三连音,三连音在音乐作品中不是经常频繁运用的节奏型,因为三连音的节奏会让人觉得不平稳,而这首乐曲中却多处运用了三连音,从乐曲开始小提琴独奏的引子部分,就率先出现了一个突强的三连音,紧接着又是一个强烈的三连音,三连音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特别有韵味而又充满朝气。
这首乐曲精巧细致地刻画了人的内在感情世界,使人感到真实的感人肺腑。
爱德华•拉罗的一生都在为音乐艺术而耕耘不止,纵观音乐史将他与杰出的天才音乐家相比,他所取得的成就并不那么瞩目的,但他的创作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他对音乐界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