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危害及抵御之策
——以学报编辑的视角

2019-12-15 08:26:03
南都学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

张 天 景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巩固并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加旗帜鲜明地肯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界长期持续地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着深入、持久的揭露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时变换门庭,沉渣泛起,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学报编辑作为学术文化传播的守门员、把关者,要深入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为有效阻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蔓延,筑起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其危害

(一)以“反思、重评”的方式虚无历史

一是抓住特定的时间节点对已有定论的历史

事件重新评价。例如在2015年的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都举行了相关的纪念活动。在此关键时间节点,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地提出要重评中国抗战,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却肆意夸大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再如2017年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就有一些微信公众号趁机推出一系列长篇文章,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要传播对象,宣传介绍西方包括俄罗斯出版的批判十月革命的学术著作、回忆录和小说。这类文章看似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其实质却是打着“反思”的旗号,批判甚至否定俄国布尔什维克和十月革命,其深层意图是为了进一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必然的、历史的选择[2]。

二是提出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要重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有选择、有目的地推出一些已有历史公论的反面或正面人物,提出要对他们进行重新认识。如美化李鸿章的“外交成就”、汪精

卫的所谓“气节”,说慈禧太后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明太后”, 为汉奸卖国行径翻案喊冤;把孙中山描绘为“中国20世纪的乱臣罪子”[3]。历史虚无主义为了重评甚至颠覆某些已有历史公论的反面或正面人物,不惜用“假设”来代替客观事实,臆造、虚构或夸大历史反面人物的所谓“善良”的本性,以抽象的人性回避其社会性;与此同时,却无限放大正面人物的性格缺陷,借机进行全面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以其错误的立场观点选取史料,从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入手,脱离客观具体的历史环境,回避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从抽象的人性或抽象的概念出发,以貌似客观公允的话语姿态,打着“反思、重评”的旗号,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肢解和臆造历史,使人们陷入思想混乱,以至于精神消解、萎靡不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歪曲历史,尤其是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式虚无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已经过时,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历史话语、历史叙述充满了教条主义。他们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以西方价值观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文明的榜样。他们割裂中国历史,看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英勇不屈地抗击侵略者的壮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事实,而这一切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检验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取得伟大成就。

中国革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前景。历史虚无主义却把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割裂开来,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割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看不到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中的前进,肆意夸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的失误。或借学术研究之名,“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虚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并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迅速传播、蔓延,对社会和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打着文艺“创新”的幌子虚无历史

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标榜文艺“创新”,对历史人物的改写、塑造刻意追求其抽象的人性,却回避其作为人的社会性,用人的内在需求、情欲、感受等主观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有的把封建专制时代的帝王将相美化为可亲可近的仁者;有的渲染历史“阴谋论”、封建官场的“潜规则”、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还有的冠名严肃的历史剧作品,竟然不顾历史的记载和事实,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好恶,任意进行虚构编造,为某些反面历史人物随意翻案,讥笑、丑化正面历史人物。这些被冠以“创新” 之名、貌似真实的影视作品,以其“时尚”的话题和外表,迅速占领了市场,使全社会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歪风。个别以近现代史为背景的作品,更是不同程度地美化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反动统治者, 表现他们诸多“善良” 的品质,并以所谓人性的挖掘,把他们描绘为历史悲剧人物,却对维新派、革命派形象肆意歪曲,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4]。

(四)以“戏说、调侃”的方式虚无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媒介传播的即时、迅速、交互等特点,以诸如专栏、论坛、微博、微信、博客等方式,或隐或现地表达和传播着其虚无历史、虚无革命的观点,且日益呈现出碎片化、泛大众化的特征。他们否定崇高,调侃和亵渎革命英雄,颠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历史,出现了恶搞 《黄河大合唱》、恶搞雷锋和邱少云的恶性事件,甚至调侃“黄继光是因为摔倒才堵住枪眼的”[3]……肆意质疑和丑化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诋毁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罔顾历史真相,模糊民众历史认知,以消解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进而达到消解革命的目的,若任其蔓延必将动摇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价值追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5]

二、学报编辑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一)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处理和解决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变革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历史研究引上真正的科学轨道,开辟了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想变成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新纪元。

学报编辑作为学术文化传播的把关者,尤其应注重深入学习历史,丰富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唯物的历史文化体系。审稿时能够善于运用历史智慧和历史思维,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方位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唯物史观,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前行,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编辑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来评价历史重大事件和历史重要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6]这是我们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对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有重大指导意义。

其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编辑不断加强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对中共党史和国史的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革命和奋斗的历史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怎样的国际复杂局势,都将劈波前行,勇往直前。这是我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基石和永恒动力。

最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深挖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社会历史根源。学报编辑作为学术文化传播的把关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并且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用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消解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导致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紧接着又对中国搞“和平演变”,诋毁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宣扬西方价值理念和培养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代言人,使人们渐渐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忌惮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会打破旧的世界经济格局而危害到他们的利益,别有用心地在中国大肆散播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扰乱人心,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阻止中国崛起。

(三)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一是正确的民族观要求我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二是正确的国家观要求我们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一切诋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言行,反对任何企图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三是正确的文化观要求我们编辑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铸造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激发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指引。

学报编辑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的编辑工作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我党关于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编辑出版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阐释和支持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三、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历史不可分割,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历史观问题。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历史为基本面貌和特征,从史实、史料问题入手,在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节和历史逻辑上大做文章,一方面缩小、歪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另一方面却对那些有利于其立场观点的所谓史实、历史碎片和所谓历史逻辑关系加以夸大、杜撰、颠倒。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不仅进行形式上的“粉饰”,而且更多的是进行内涵上的“改造”。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试图从源头上动摇马史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目的是进一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必然选择这一基本史实。

学报编辑要认真学习和传播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从中学会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分析、解决编辑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历史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才能充分把握好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选择并出版优秀的学术论文,引导人们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学术研究只有深深植根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能焕发生机。学术研究若是服务错了对象,选错了方向,就成了历史的阻碍者而不是推动者。我们每一位学界同仁都应当提高警惕,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引导人们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