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9)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经过多年的努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我国高级专门人才队伍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但是,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业分化问题就是较为突出的难题,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业态度、学业方法以及学业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层次性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过大,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业分化问题成为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造成学业分化问题的背后影响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问题的专业对策。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前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自主编制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业分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因素、同伴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等四大维度,共计20题。经试测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大学广陵学院,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技术,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了调查样本80、70、70、50名学生,共计270名。总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7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91.9%。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影响因素对于学业分化的总体影响程度为4.15(p<0.001),显著高于中等水平(3.00)。其中,个人因素的影响程度为4.43(p<0.01),排位第一,即对学业分化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为学校因素,均值为4.24(p<0.001);排位第三的是同伴因素,均值为4.15(p<0.05);最后为家庭因素,均值为3.78(p<0.05)。由此可见,个人、同伴、家庭以及学校都对学业分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且程度不一。
表1 学业分化的影响因素水平
1.个人因素
学生是学业学习的主体,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而言,学生个人需要对自己的学业成就承担最为主要的责任,因此,导致学业分化的首要影响因素就在于学生个体。一般而言,可以从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其一,学习是一项需要智力投入的活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加需要一定的智力水平作为学业发展的基本支撑。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并且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距还十分显著,这种差异水平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此其一,但是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业活动除了需要智力投入以外,事实上,还与学习者本人的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时,那么影响学业分化的主要个人因素就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了学习态度与情感、注意力、持久力、抗挫力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表现。所以,从个人主观因素而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业分化的主要内因。
2.同伴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强调成长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程度。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同伴在其成长环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非常渴望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希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在大学中,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而言,同学之间长时间相处于同一个时空,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休闲,从而对彼此的学业生活影响非常之深。首先,从榜样的角度看,如果身边同伴多为热爱学习、用功读书、常常自习的同学,那么对于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学生共同学习;其次,从学习互助的角度看,学业成绩的提升除了教师的教学指导之外,很大程度还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而同伴之间如能建立这种学业互助关系,无疑对于学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身边的同伴不爱学习、沉溺游玩、学业较差,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学业必然造成负面的影响。由此可见,不同的同伴会对学生在学业表现方面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好的同伴能够促进学业发展,坏的同伴只会阻碍学业发展,最终造成了学业分化的局面。
3.家庭因素
尽管大学生已经相对独立于家庭,父母也不再能够像中小学阶段一般,每天教育管理着自家孩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父母对子女生涯发展的规划。在良好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般都能够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会一以贯之地对子女进行学习生涯发展的指导与规划,升入大学阶段,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这种长远的生涯规划意识已经植入了孩子的内心,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发展规划非常清晰,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如此便能对学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二,父母对子女学业发展提供的资源。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家庭,往往能够持续为子女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资源。在孩子升入大学之后,一方面父母能够为子女联系、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会为今后子女的就业、出国、升学等发展提前铺垫必要的社会资源,例如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联系国外学校等等,而这些无疑也将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反之,在上述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家庭,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业发展贡献则相对较少,而一些不正常家庭(单亲、离异、家暴)等,甚至对于子女的学业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综合以上,不同的家庭背景是影响学生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
4.学校因素
上述因素都属于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因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家庭都会增进学业的分化,而学校教育则是具有同一性的因素,即学生在校接受了大体相当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这一因素理应是对于以上三者分化性因素产生抑制作用的反作用因素。也就是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来消除其他因素对学业分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担负了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的学业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学校教育制度的安排以及人才培养、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水平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学校能够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并且将此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增进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感;其二,在教学方面,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专业教学,以此来减小不同背景学生在学业发展方面的固有差距;其三,在学生管理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业发展管理,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需加以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发展。反之,假如学校在上述方面无法取得应有的工作成效,那么,非但无法缩小学生之间由于其他因素而存在的学业分化,反而会更进一步加剧这种分化。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改善当前独立学院学业分化问题,尝试提出以下针对性专业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在对学生基本学情、家庭背景等作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制定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措施,针对性地解决该层次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强化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与风气。
第二,转变学生个人学习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热情,将学习与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部分学生厌学、惰学,甚至逃学等不良现状,缩小这部分学困生与好学生之间的学业水平差距。
第三,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在班级组建、寝室构成等方面,优化学生管理,有意识地将优秀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先进带动后进,促进独立学院学生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