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娇
亚临床甲减指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诱发因素出现血清甲状腺激素正常及促甲状腺激素上升等临床症状的内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肌肉抽搐无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及皮肤干燥等[1]。同时,有学者经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状态与脂质代谢间关系密切,而亚临床甲减患者往往合并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普遍高于正常人群[2]。目前临床治疗亚临床甲减以甲状腺激素替代为主要方法,主张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保证治疗效果,左旋甲状腺素为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本文探究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减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16 例亚临床甲减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 例。观察组男37 例,女21 例;年龄45~73 岁,平均年龄(58.6±4.9)岁。对照组男38 例,女20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58.5±4.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抗感染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六味地黄丸(山东孔圣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3129)2 次/d,1 丸/次。观察组患者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纳(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19)1 次/d,20~60 g/次,结合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加减药物,控制其最大用药剂量≤150 g/次,直至血清促甲状腺素指标恢复正常后调整至12.5~25.0 g/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各项体征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消除,部分体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消除,体征未改善[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亚临床甲减又称轻微性甲减,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则存在发展为典型甲减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会造成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水平锐减,导致循环中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摄取量明显减少,使降解率及清除率下降,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等上升[3,4]。同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削弱脂蛋白酶活性,造成血液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提升,大大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5]。
左旋甲状腺素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主要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等改善其具体功能,大大降低甲状腺激素总体水平,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增强脂代谢调节能力,控制血脂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风险[6-8]。结合药代力学研究结果发现,左旋甲状腺素起效缓慢且停药后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有效预防病情反复,保证治疗效果。此外,左旋甲状腺素安全性较强,不受哺乳期或妊娠期等因素的限制。
本研究中,采取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采取六味地黄丸治疗的对照组的7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61±0.51)、(2.03±0.47)、(1.15±0.26)、(1.35±0.36)mmol/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93±0.73)、(3.28±0.52)、(2.31±0.73)、(1.21±0.3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左旋甲状腺素方案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控制药物剂量,确保药物的药效发挥到最佳。
综上所述,亚临床甲减疾病患者采取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