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学 张静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的季节,古城西安迎来了“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同步启幕的还有“201 9文旅融合发展论坛暨‘中国演艺之都发布仪式”。11家演艺团体结盟并发布了《中国演艺之都西安宣言》,提出将西安打造为“中国演艺之都”,把西安树立为文化演艺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9月7日。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及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深圳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西安旅游演艺联盟。联盟秘书处发布《中国演艺之都西安宣言》倡议:要打好组合牌,避免马太效应;要完善产业链,形成演艺生态;要智能化运营,建设智慧演艺;要做好市场营销,赢得流量红利;要有序管理,搭建良性的联动平台;开放资本市场,搭建投资平台,用好旅游产业基金。宣言昭示。陕西赶文化旅游融合之大潮,谋文旅消费升级之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推进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这些利好政策,给西安打造“演艺之都”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顾劲松在“2019文旅融合发展论坛暨‘中国演艺之都发布仪式”致辞时说:“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刚刚起步,道路还很长。陕西省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打造‘中国演艺之都过程中,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深度探讨、充分交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协力推动我省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西安旅游演艺联盟的成立将助推西安成为中国旅游演艺之都。”陕旅集团董事长周冰表示。“西安在中国所有城市里,旅游演艺、台次、节目最多,西安也汇聚了诸多一流的旅游演艺单位,这就决定了将西安打造成为中国旅游‘演艺之都有其必然性”。
随着西安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参观景点之外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而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可以通过提供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助力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推动城市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演艺产业兼具经济功能和文化属性,既是无污染高产出行业,又是流行的时尚前卫和艺术先锋。将西安打造成“中国演艺之都”,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张小可曾是陕旅集团董事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是陕西旅游界标杆式的人物。他认为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是在担负着一个历史责任。他说,“西安是集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为一体,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极高的知名度、极富足的演艺创作资源和极广泛的市场需求。”
据本刊记者了解,现代“演艺之都”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演艺产业有相当的规模,剧场数量多、剧目品种高、观众人数大。和运用的可持续性强,包括拥有一大批创作、制作演艺队伍;第二,演艺市场对这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能力;第三,演艺业对这个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很强的提升力。
放眼国际层面,具备上述特点并可以称之为“演艺之都”的奠过于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城市。伦敦作为国际上著名的“演艺之都”,是建立在数百年文学、戏剧创作传统和观演习惯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成果。在伦敦旅游,若说音乐剧是游客眼里金字塔的塔尖。泰晤士河南岸的环球莎士比亚剧场、英国国家剧院、青年维克剧院和更小众的戏剧演出场所,就是这座“演艺之都”的塔身。基础夯实牢固,顶端高雅绝伦!伦敦西区戏剧、音乐剧产业与影视、旅游的深切互动,是作为“演艺之都”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纽约,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已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从上游的创意、策划、投资、剧场整修到演出组织、演员培训、票房推销、宣传活动、纪念品销售等,都按照社会化规模生产。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有若干专业公司承接业务。伦敦和纽约,是世界各地打造“演艺之都”的标尺。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先后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个城市发出了打造“演艺之都”的号令,比如说:张家界要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桂林要打造国际演艺之都、横店要打造中国旅游演艺之都,合肥要打造东方百老汇、重庆要打造西部特色演艺之都,甘肃敦煌也提出“我们要逐步地把敦煌打造成演艺之都”。
张小可认为,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命题,是中国城市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表现。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恰逢其时,应当从历史題材、民俗题材、革命题材剧目创作以及海外剧目引进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陕西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西安快速建设成“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等五大中心。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正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之一。
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大幕已经拉起。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目前西安市建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座国际化标准大剧院——“陕西大剧院”,总座位数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江苏大剧院,位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一。此外,西安还拥有1303座位的西安音乐厅交响大厅、134座位的室内音乐厅和149座位的流行音乐斤,这都是西安的精品文化设施和文化地标。
从演艺发展视角来说,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已经有了深厚基础。回望过去,西安演艺在全国不仅起步早而且具有较高的演艺品牌知名度。1982年推出的《仿唐乐舞》是中国旅游演艺的开山之作。2004年至2015年,是国内旅游演艺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阶段。这期间,2005年大唐芙蓉园推出的《梦回大唐》是演艺在景区常态化演出的一个先行者。2006年华清池推出的实景演出《长恨歌》如今在百度热度和微信热度上仍遥遥领先。以《长恨歌》演出管理为范本的三项标准列入实景演出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填补了全国旅游演艺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2013年。《梦回大唐》共接待观众13万人次,实现收入2000万元。2015年至今,国内旅游演艺进入“爆发增长期”,西安也迎来了新一波爆发,出现了10多部旅游演艺作品,既包括室外实景演艺,也包括室内剧场演艺,还有新兴的沉浸式演艺。据统计,目前陕西有各类旅游演艺24台,其中西安市有16台。
西安旅游演艺优势很明显,不仅类型和体量多样。而且题材内容丰富、制作标准高带来了市场良好的口碑,已经初步显示出集聚效应。在2019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专家都认为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有着深厚的基础。
从市场需求视角来看,西安游客人气暴增,需求旺盛。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其接待游客1.39亿人次,同比增长21 89%;旅游业总收入1457.77亿元,同比增长27.03%。这些数据,增强了西安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底气。
今年9月中旬起,西安市就启动了“秋炫中国·赏西安”秋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围绕“秋味、秋影、秋音、秋行、秋山、秋慧”6大主题。综合休闲、生态、音乐、健身、康养、研学等文化旅游元素,47项具体活动陆续在国庆假日开展,吸引大量人气。特别是国庆假日期间,西安市各种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魅力诱人。城墙“我和我的祖国一西安城墙光影展演”、大唐不夜城《我和我的祖国》及大雁塔北广场水舞灯光秀、高新区嘉会坊·嘉会巷“与你同声”音乐会、白鹿原影视城“祖国有我,我有祖国——千人红歌快闪”、白鹿原·白鹿仓万人共唱《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活动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此外,在高新·果核剧场、西安音乐厅一交响大厅等组织“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高清放映,西蒙·拉特爵士、伊曼纽尔·艾克斯与伦敦交响乐团2019西安音乐会,儿童音乐戏剧《缤纷世界之中华经典》,西安珍友社十二周年庆典演出——西安站等演出。西安汉城湖己亥年汉式集体婚礼、“武韵雄姿·金甲城垣”——城墙武士文化展演、“秋炫中国·赏西安”2019新城金秋文化旅游消费季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七天假日,西安市共接待游客1736.74万人次,收入151.87亿元。根据携程自由行数据显示,西安名列国庆国内自由行人气目的地城市第9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明城墙、华清宫上榜携程国庆十大人气历史景区。
西安必将迎来“中国演艺之都”的美好未来。“主题公园+演艺是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成功模式。西安在原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也吸引着国内大型文旅集团主题公园的落地”。陕旅集团副总经理李军说,“例如华夏文旅的《驼铃传奇》、宋城演艺集团的《中华千古情》、华侨城的‘歡乐谷等演艺节目和项目近几年陆续落地西安,会进一步提升西安的演艺氛围。进而打造西安旅游+演艺的新高地。”
李军认为未来的西安演艺可能会呈现演艺多元化、主题精准化、场景沉浸化、规模收缩化、创作精品化、市场分层化等六个趋势。“大型演艺项目虽然依旧市场火热,但中小型、特色类的旅游演艺产品将会是未来演艺市场的主力军”。他说,“更多演艺产品会走向商业综合体、综合性街区、三四线城市等。演艺更加贴近人群,从而打破传统演艺市场格局,走进市民的各类生活空间。”
走向城市社区,走进市民生活的演艺活动,是夯实“中国演艺之都”的基础。
打造“演艺之都”之路,虽然遥远而艰辛,但会快速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使西安早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旅游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