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强
图1 寒梅
中国江苏宜兴,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制陶重镇,素有“陶的古都”之称。而世界闻名的紫砂壶也正是诞生于此,百余年前,紫砂壶就诞生在宜兴丁蜀镇的一间寺庙中,或许是一次偶然的人与自然的沟通,供春就这样被制作出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灿烂星空又增添了一颗闪耀的紫色明星。
紫砂壶在古代经常是文人雅士们把玩的茗器,因此紫砂壶有着深厚的文化韵味,这也使紫砂壶得以传承。即使是在今天,有着前卫几何体造型的紫砂壶其内涵往往也是来源于传统,可以说人们在赏析一件紫砂壶时对于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相当看重的。
本文以图1“寒梅”紫砂壶为例,分析其内涵,该壶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以梅为主题的紫砂壶作品十分常见,无论是梅花壶还是梅桩壶,都造型各异,精致非常,但其内涵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梅文化,因此大多有一种自强不息,铁骨冰心的高洁风格。
棕红、紫红或是黄绿色的紫砂壶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种类,而此件紫砂壶却以“黑面”示人。整件壶通体黑色,细腻而又有淡淡光泽,所以不显沉闷。其实黑色的紫砂壶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它是紫砂窑变品种,取材于黄龙山上的一种特殊泥料,极为珍贵,因此在明清两代,黑紫砂是专供皇家贵族使用的。清代时由于制作方法失传,黑紫砂一度消失。后来的人们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烧制黑色紫砂壶,但其工艺始终无法与天然的相比。直至2015年著名画家袁野通过不断研究,才使黑紫砂重现人间。
除了泥料的特殊之外,此件紫砂壶在造型上也有其个性。为了展现泥料的特质,此件紫砂壶以光器设计为主,壶身呈微扁圆形,小巧精致,壶腹饱满圆润,线条柔美流畅。壶嘴与壶把手设计简约,上有梅枝花纹点缀。壶盖与壶身子母线贴合紧实,表面平整光滑,上有梅枝环形壶钮,既方便人们拿取,又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主题。整件紫砂壶造型设计以一个“简”字为主,与梅的纯洁无暇和清新自然配合的恰到好处。
此壶虽看似简单,但在细微之处却是充满了手工艺人的“小心机”。紫砂壶虽本是静物,但如何将其表现的生动、不死板却是重要的艺术主题。此件紫砂壶在壶盖上首先就有似在生长的枝干,而在把手处,梅竹已经伸展开来,上面点缀着些花苞,似在向严寒宣告着自己的决心。手工艺人精湛的陶刻技艺将梅花表现的十分真实,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于茫茫白雪之中飘来的沁人心脾的芬芳。
梅花不仅是“岁寒三友”之一,更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的数量是最多的。中国人认为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着奋勇当先、坚毅不屈和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在表现梅花时往往会赋予其不同的情感,并通过不同形貌的梅花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国的梅文化,在人们情感的表达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件紫砂壶以黑紫砂来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更能表达出梅花所具有的感人的内在力量。紫砂壶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梅文化有了更好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使自己更具创新精神,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之下,手工艺人以情感注入,最终使我们欣赏到这傲骨非常,毅然美丽的“寒梅”。
此件“寒梅”在表达传统造型和情绪的同时不乏创新精神,黑色的外表说明了手工艺人制壶技巧的高超。在感悟此件紫砂壶的艺术创新和情感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对独特的黑紫砂和梅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也惊叹于紫砂壶艺术的丰富和开阔,只有真正包容多样的艺术形式,才能在发展之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艺术生命更为持久和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