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春
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网络剧也好,都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故事是影视项目的主体,也是它的核心。
诗歌、散文、寓言、神话、童话、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与故事相关的产业则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戏剧、游戏、文学出版等等。这无疑是个庞大的产业,而它所创造的价值甚至与很多庞大的实体产业相比都毫不逊色。
故事的魅力难以衡量,故事的价值难以估量。细细想来,孔子、老子、庄子、释加牟尼这些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不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圣经》堪称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其实不也是在讲故事?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这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其实也不过是讲了几个好的故事而已。到了今天,我们为了一个好的故事,居然可以投入数千万乃至数亿巨款,一个好的故事也可以令数以亿计的读者或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甚至影响几代乃至整个人类。这就是故事的魅力,也是故事的价值之所在。
很多伟大的故事也是看似平淡无奇的。《圣经》堪称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部故事书,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中的故事如人类祖先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诺亚方舟以及耶稣受难的故事等等,似乎也都很平常。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是讲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讲的同样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看起来也很平常,可它们为什么就能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倾倒呢?
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品性所决定的,人有品性,故事同样有品性,人的品性由人的外貌和灵魂所决定,故事的品性则是由故事戏核、戏魂,故事的形态、戏剧模式、戏剧冲突以及叙事方式所决定的。
人有肉体和灵魂,故事同样也有躯体和灵魂,戏核是故事的躯体,故事的戏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的主题思想。
戏核是指故事的核心,它是故事的内容形态,决定故事发展的走向。故事无论多长、内容多庞杂,有多少个桥段,总得有个核心,否则故事就会乱无头绪,令人不知所云。譬如《灰姑娘》就是讲一个出身贫贱的姑娘与王子相爱成婚的故事,这个戏核就决定了故事的内容形态,它一定是个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是出身穷贱的女孩,而男主人公是个出身高贵的王子,故事的结局肯定也是美好的。倘若女主人公是个富家女而男主人公是个穷小子,结局是个悲剧,那就完全不是这个故事了。
戏魂是故事的灵魂,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或者说是作者讲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譬如灰姑娘的故事是想告诉人们,人不分贵贱,只要保持善良,努力向上,就能梦想成真。
故事的“戏核”和“戏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故事的品性。譬如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戏核可以概括为“一位印度青年冒着生命危险送一位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巴基斯坦女孩回家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看上去平淡无奇,但联系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便有了新意: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后来却分裂成为两个国家,相互仇视,甚至经常发生战争,致使国民饱受战乱之苦。而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冲突也往往是由于不同种族和不同文明的冲突造成的,人们都渴望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消除宗教及种族之间的隔离和冲突,实现和平。电影中的主人公原本也是个有强烈宗教信仰的青年,但他却能打破种族和宗教的束缚,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送一位素不相识的巴基斯坦女孩回家,这是一种大爱,一种超越种族和信仰的爱,这也是这个故事的灵魂之所在。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讲的是一队士兵拯救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倘若一队士兵拯救一位将军或者一队士兵拯救另一队士兵,这样的故事也就是个常态的故事,因为它太符合常理了,不会超越普通观众的思维,而在常人眼里,将军的生命自然比士兵的生命更为珍贵。可是,要用可能会牺牲多位士兵生命的代价去拯救另一个普通的士兵,这就超越了常规的思维和常人的价值观,而这个故事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因为按照当时美国的法令,如果一个家里仅剩下一位男人,这个男人就应该离开战场。当时美军司令部发现瑞恩的父亲和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所以决定派一队士兵到敌后去把这家唯一的男人瑞恩从战场上拯救出来。编剧试图通过这个故事表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用一队士兵去拯救一位将军,同样也可以用一队士兵去拯救一位普通的士兵,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和所谓的美国精神,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感动全世界的原因。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故事就是叙述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感行为。人物和事件是故事的两个要素,但人物才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剧情就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及命运的,任何事件只有当它与人物发生关系并对人物命运产生影响时才有价值和意义,也才可能作为故事中的情节。
故事一般分为两种:一为写人为主,以人物及人物关系推动故事剧情发展,如《士兵突击》是励志剧,写一个士兵的成长,《我不是药神》写一个市井小贩的逆袭,最终成为为他人牺牲自我的另类英雄;二为写事件为主,以事件推动故事剧情发展,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但无论如何,人物总是故事的主体,没有人物,故事将没有灵性,没有生命。
影视剧中,故事大致分为四种形态,即大情节、小情节、中情节和反情节。所谓大情节,一般是指以事件为主导,以事带人,主要以事件驱动剧情发展,如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战役》《西安事变》《辽沈战役》以及电视剧《太平洋战争》《长征》《罗马》等;小情节则是以人物为主导,以人带事,主要以人物驱动剧情的发展,如电影《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以及电视剧《斯巴达克斯》《绝命毒师》《大长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中情节则是兼顾人物和事件,兼以人物和事件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如电影《血战钢锯岭》以及电视剧《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而反情节则是强调故事的非情节化,如电影《八部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反情节故事可以存在于电影里,但在电视剧里却很难存在,因为电影故事较短,可以追求意境,不必讲究情节,而电视剧故事太长,没有情节绝不可能吸引观众看下去。
电视剧主要靠人物及人物命运吸引观众,人物是故事的主体。只要人物写好了,故事必然精彩,倘若人物没立起来,剧情再好看也很难达到一流的艺术境界。《血战钢锯岭》原本可以写成以事件为主导的大情节,但编剧却另辟蹊径,从一位有宗教信仰、反对战争流血的军医的角度来写,写了一个反对战争的小人物逆袭成长为一个英雄的故事。《敦刻尔克》本来也是写英法联军撤退的历史事件,但导演诺兰却写了三个小人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表现了他们在死亡面前的恐惧、挣扎和牺牲。
人物和情境是故事的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非常态包括人物的非常态和情境的非常态,这里所说的情境包括事件、人物关系及时空环境。非常态的人物包括超越常态的人物和异于常态的人物,而非常态的情境包括非常态的事件、非常态的人物关系和非常态的生活环境等。一般说来,有以下四种戏剧模式可以使常态的故事非常态化。
1.把常态的人物放在常态的情境中
人物是常态的,遭遇的情境也是常态的,这样的故事一般属于小情节,人物性格平庸,与周围人物和环境较为和谐,很难发生戏剧冲突,故事戏剧性较弱,这样的故事一般都很平庸、很乏味,但若编剧功力深厚也可创作出惊人的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士兵突击》等。
2.把常态的人物放在非常态的情境中
人物过于常态,却经历非常态的情境如死亡、战争或灾难等,这样的故事往往属于大情节,都是以事件来驱动的。如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人公程勇原本是个小人物,是个渣男,他向病人贩卖从印度走私的低价药来赚钱,后来良心发现,用自己赚来的钱救助病人,不惜犯罪坐牢,逆袭成为一位英雄。常态的人物经历非常态的事件后超越常态成为了英雄。
3.把非常态的人物放在常态的情境中
所谓非常态的人物是指他的思想性格或行为方式超越常人或异于常人,这就使他与周围人物或环境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从而产生戏剧冲突。我们经常说某个人有故事,其实是说这个人与常人不一样,或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性格,或者行为迥异,或者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样的人无论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能无事生非,生出“戏”来。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超越常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能做出非常态的举动来。向人求爱原本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件,但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向李云芳求爱的那段戏却绝对令人意想不到。
4.把非常态的人物放在非常态的情境中
人物是非常态的,面临的情境也是非常态的,这可以说是最戏剧化的一种故事形态。《亮剑》中的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都是非常态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敢作敢为,跟谁都能生出“戏”来。而他们处在战争环境中,每天面临着生死考验,这样的人物原本就是能出戏的,这样的生活也是戏剧化的,把戏剧化的人物放在戏剧化的情境中,自然会生出戏剧化的故事来。
对人类来说,和谐的生活是幸福的,但这样的生活却未必符合故事的逻辑。戏剧性的人生往往是非常态的,它经常与“变故”“错位”或“断裂”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罗密欧爱上了朱丽叶,倘若他们最终能顺利走在一起,过上幸福的一生,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的,但从故事的角度看,这样的人生却是缺乏戏剧性的,没有趣味,也就没有讲述的价值。
所谓故事其实是把特定性格的人物放在特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当主人公的思想行为遭遇障碍时就可能产生冲突,人物性格在产生冲突的情境下才可能表现得更为充分,人物命运脱离原有的轨道,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或逆转,这样的故事也才更加吸引人、打动人。
欲望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欲望的满足使人达到心理和谐,获得所谓的幸福感。但人类欲望的增长是永无止境的,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会产生新的更大的欲望,欲望与现实由此产生矛盾,引发戏剧冲突。而故事的发展总是靠引发新的戏剧冲突来催动的,故事往往需要通过不断引入新的情境激发新的戏剧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动剧情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推动人物命运的变化,最终把剧情推向高潮。所以,戏剧冲突就是故事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故事的动力系统是由人物和事件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而言,人物性格越强大,人物关系越复杂,对立性越强,戏剧冲突就越强。就事件来说,延展度越高,纵深感越强,其故事发展的空间也越大。电视剧《猎场》中主人公郑秋冬性格平庸,随波逐流,事业上没有强大的对手,爱情上他与罗伊人、熊青春及贾衣玫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戏剧冲突,故事缺乏动力,让人觉得无聊乏味。而《和平饭店》的人物性格很突出,人物关系的设计也很出彩,但由于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只有10天,又都是在同一个饭店里,故事的延展度受到限制,第10集以后的故事发展就显得有些勉强了。
故事的风格与精神气质与叙事者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叙事者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气质风格,很多平庸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出来就可能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地久天长》讲的是一个失独家庭的故事,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倘若采取一般的讲述方式,可能不会令人感动,但导演完全采取一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反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统,有自己的血脉传承,其实故事也是,任何故事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血脉,这就是所谓的故事的基因。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故事其实都很相似,都在重复着过去的老故事,譬如电视剧《士兵突击》讲的是一个傻子士兵逆袭成为兵王的励志故事。许三多其实是个坚守士兵本份的人,但在他人看来却是个傻子,这样的傻子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并不少见,如《阿甘正传》。类似的人物更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个傻子,也是个疯子,他生活在骑士制度已经衰落的时代,却幻想自己是个骑士,固守骑士的道德准则,横冲直撞,结果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作家在嘲笑他的同时也流露出些许对旧时代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批判。电影《老炮儿》的故事其实也表现了类似的情绪,还有俄国小说中所谓“多余的人”也都是这样的人,它们都属于同类型的故事,而《堂·吉诃德》则可以算得上这类故事的祖先,也就是故事原型。
只有最深刻地表现出人性的故事才能成为原型故事,很多故事都可以从神话故事或宗教故事中找到故事原型。古希腊神话向来被看作西方文学的母胎,很多作家都从那里获得创作灵感,很多战争剧的故事原型都与《伊利亚特》有关。我们可以在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阿基里斯身上找到几乎所有当代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影子,也可以从“伊娥的故事”以及美狄亚的爱情悲剧中找到现代各种爱情悲剧的源头。《圣经》则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故事,它以故事的形式解释了宇宙及人类的来源,以寓言式的故事描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人类即便生活在伊甸园里也始终是孤独的,人类祖先亚当与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有了智慧,能够分辨善恶,有羞耻之心,因而被赶出了伊甸园。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不分善恶,那人类还有什么快乐?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类有了自由意志,有了智慧,便建造起巴别塔,很快靠近了天堂,这令上帝感到恐惧,于是便搞乱了人类的语言,人类变得无法沟通,塔就建不起来了。这故事其实预示了人类智慧及科学的两面性,智慧和科学能够给人类带来福祉,但也可能毁灭人类,它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而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故事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科幻电影中。伊甸园的故事、巴别塔的故事以及诺亚方舟的故事也就成为很多科幻影视故事的原型。
很多经典作家创作的经典故事因为深刻表现出了人性而被世人学习和摹仿,成为故事模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由此衍生了许多类似的故事出来,而这些故事后来也都成为了故事原型。
人类故事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人类在地球繁衍生息百万年,沧海桑田,人性却不曾改变,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也没有根本改变,无非是恩怨情仇,或是生老病死,所以人类所发生的故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模型。
故事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记录,人类行为则是受欲望支配的,人活着,或为生,或为情,或为信仰。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是根本,要想活得好,就要有财有名有利,为此而奋斗,为此而争夺,为此而杀人,于是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有了权谋,有了战争,胜利者成为英雄,也就有了所谓的战争故事或英雄故事。人也是为感情而活的,男女相爱,天经地义,倘若有情人成了眷属,皆大欢喜,那就是喜剧。而在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如愿以偿,罗密欧爱上朱丽叶,却因为两个家族是世仇,罗密欧又误杀了朱丽叶的家人,两个家族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所有的爱情无非只有这样两个结局,也就形成了两种故事模型。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会发现其中很多故事都似曾相识,因为它们可能出身于相同的故事原型,都是根据相同的故事模型创作的。事实上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故事桥段都在不断重复着,这也显示着这些故事不同寻常的生命力,但这不是抄袭,而应是一种故事的传承和创造。(见表1)
表1 经典影视剧故事品质分析表
我们可以把人类生活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物质生活是为了生存,而精神生活则是为了活得幸福。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精神生活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而幸福其实是心理感觉,通常当人类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心灵达到和谐,便得到了所谓的幸福,所以幸福感其实是属于精神层次的,追求物质也是为了个人欲望的满足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灵满足。而艺术作为精神产品,能够直接触及人类心灵,给人带来直接的精神享受。
1.造梦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实艺术家是可以按生活原样去描绘和叙述的,他们之所以把生活描绘得比现实生活更加美好,是因为他们想为自己也为别人制造美丽的梦想,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增加对生活的欲望和信心。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是白日梦者,他们原本欲望强烈,在现实生活中又十分软弱无能,致使个人欲望受到压抑,因而只能借助于艺术梦想来使个人的欲望得以满足。
观众看影视剧其实是为了寻梦,而艺术原本就具有造梦的功能,观众和创作者在这里寻找到了契合点。人们大多数的生活可能都枯燥乏味甚至充满着苦难,但却可以在电影《音乐之声》《泰坦尼克号》以及电视剧《流星花园》《奋斗》中找到浪漫有趣的人生;人性原本包含许多丑陋,我们经常感叹人性的自私和残忍,但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以及电视剧《渴望》《大长今》中却可以看到人性最美好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脆弱和无助,但却可以从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如巴顿(电影《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电影《艾森豪威尔》)、石光荣(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姜大牙(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李云龙(电视剧《亮剑》)身上找到无往不胜的智慧和力量;生活中的爱情或许是无趣的,但我们却可以从电影《魂断蓝桥》《生死恋》以及电视剧《蓝色生死恋》中找到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那种纯洁而浪漫的爱情。
2.纪实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只有电影和电视能够用影像同步记录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以前所有的艺术都是叙述已经发生的故事,而电影和电视却有可能记录正在发生的故事。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或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虚构事件,小说可以用语言进行追述,用的是过去式,而电影或电视的创作者却必须把场景复制出来并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事件再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它其实也只是在记录复制过后的事件进程,所以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事件始终是现在进行式而不是过去时或过去进行式。
3.教化
无论是虚构故事还是非虚构故事,电影和电视剧记录生活的目的绝不是复制生活,而是要在复制生活的过程中剖析人性和人生。观众之所以看影视剧,也是希望从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自己的人生。
艺术归根到底是艺术家心灵的载体,艺术家在生活中有所感悟,然后把所感悟到的东西融入所叙述的事件中,并赋予它们以灵性,所以艺术作品里的事件即便完全是生活的记录也不同于现实中的生活。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在与创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并从这种对话中受到教益,提升自己的灵魂。
4.娱乐
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和电视剧也是一种娱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影视剧是一种视觉艺术,更容易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作用,这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更强的大众娱乐功能。
图1 影视剧叙事功能与人类需求的对应关系
所有艺术作品都可能成为产品或商品,而它之所以能作为商品是因为它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某些功能。艺术属于精神产品,它主要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故事作为艺术作品的主体或内核,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性。
故事好不好,受不受欢迎,关键看它能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在什么层次上满足受众的需求。故事功能无非是造梦、纪实、教化和娱乐,观众看故事也无非是为了寻梦、增长见识、交流情感、获得教益和寻求乐趣。故事记录了人类生活,是人类生活的记忆,其中包含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可以从故事中学习知识、了解生活、认识自我人生、交流思想和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共享喜怒哀乐,获得精神的抚慰。
故事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其中所蕴含的叙事功能来实现的,每个故事的创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都自觉不自觉地使故事本身承载某些叙事功能,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实现这些功能和目标的过程。如果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观众造梦,那么它所描述的生活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其中的人物也都是超越现实的英雄人物;如果是为了通过记录生活给人带来人生的启迪,它会采用的方式是写一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如果它想给观众带来某些乐趣,则会使现实生活喜剧化或娱乐化。
对于编剧来说,写剧本不只是编好一个故事那么简单,他应该知道,他不仅是在创作,也是在设计产品。所以他要考虑到未来的市场,要保证自己设计的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他要了解市场,知道自己的产品适应怎样的市场;他要了解观众,知道观众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他要按照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故事。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高明的厨师,他要知道讲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打动观众,这个故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造梦,还是情感思想,或者是娱乐。然后他再分清故事的主料是什么,配料是什么,佐料是什么,然后凭着自己高超的手艺,按照预定的程序,把握好火候,最终炒出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来。
在项目运作中,我们看故事的好与坏,看它是否具有拍成影视剧的潜质,一般是从它的创新性、戏剧性和功能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故事的戏核、戏魂、故事模式及传承基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故事的创新性,从故事形态、戏剧模式和故事的动力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故事的戏剧性,而从故事的功能可以看出故事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的商品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