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彩
摘 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为数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数学则将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以理论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将生活素材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了数学课程的教学规律,因为脱离生活而讲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是弊大于利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素材搬进教学课堂,挖掘和深化生活素材,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文章将以此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素材;教学探析;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数学素养的培养,就是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观念,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素养,是学生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变化的基础品质,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有效地将生活素材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融入生活素材的数学教学符合《标准》的改革要求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句话也说明了数学教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素材而独立存在和教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杜绝纯知识的单一传授,并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把生活素材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提炼总结和理论化体现,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处处有数学,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就没有数学课程的具体表现。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生活,尽量贴近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比如,我们逛街买东西涉及数学计算,建造房子涉及面积计算和形状规划,运动员比赛要通过时间计时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即是数学生活化的本来回归,是教育理念的重新组合和更新。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生活这一基础,学生的学习将会只是由书本到大脑的简单复制和搬运。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意识数学源于生活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导向作用。
(三)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数学教学与生活脱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教育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曾经有一个教师说过:“我让同学们回答12点到1点之间,分针与秒针会重复几次?外国的学生立马查看自己手上的手表,调试时间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学生直接通过数学计算就得出了答案,根本不需要看手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学生虽然在计算速度上远超于外国学生,但是中国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直接跳过了生活這一环节。说到底,这不是计算效率的问题,而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我国的教育过去只注重知识的直接灌输,忽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计算快,但是动手能力与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是当前数学教学乃至其他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理念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关键步骤。
(四)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简单的二元循环,压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具体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抽象的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同时,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素材,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现象与数学问题为内容,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驱动学生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去学习知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开启学生关注生活大门的钥匙,所以有了兴趣这把钥匙,学生就会更加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了解数学的生活价值,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融入生活素材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析
(一)寻找生活素材,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处处有数学,所以,数学从来不缺乏生活素材,只是缺乏发现生活素材的眼睛。基于此,教师要关注生活与数学教学的关系,选择适合的生活素材,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生活问题为教学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关注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1.以生活素材为引导,以问题促思考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通常是“直入虎穴”,过度关注知识的讲授,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直入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此,用生活结合理论,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授“简单的乘法运算”的时候,学生通过背诵乘法口诀掌握了1到9的乘法运算,也通过习题巩固了知识。但是,如果教师以某个生活素材为例,效果可能也就不一样了。比如,以此为题:小明的妈妈烙一张饼要两分钟,一口锅最多同时烙两张饼。问,烙两张饼要几分钟?三张饼要几分钟?很多学生可能套用计算公式就直接回答,两张饼要四分钟,三张饼要六分钟。然后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就是养成了惯性思维,缺乏生活经验。一口锅最多同时烙两张饼,很显然,烙两张饼的时间和一张饼的时间一样,所以烙两张饼是大约为两分钟。而烙三张饼时,可以先烙两张饼,其中一张只烙一分钟就拿出,换第三张饼,一分钟以后,最先烙的那张饼烙好,此时再将才烙一分钟的饼重新拿回锅内,一分钟以后就烙好了两张饼,最后计算下来,三张饼只用了三分钟。由此可见,以生活素材为例,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思考。
2.以常识性生活素材为主,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笔者发现,很多看似简单不过的常识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一定就是简单的,学生很可能受观察对象与思维习惯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回答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授学生“长度单位比较”时,在简单地讲授“毫米,厘米,分米与米”的长度单位换算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约3(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都是“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原因是学生说,他们看见的黄瓜是只有长约三厘米的黄瓜片。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数量词的概念并不是很明晰,对“一片”和“一根”的常识性表述没有概念。直到笔者将一片黄瓜和一根黄瓜直接对比给学生看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才意识到一片黄瓜应该是3厘米,而一根黄瓜是3分米。
如果教师不以这些常识性的生活素材为例,学生很可能还认为一片黄瓜就是一根黄瓜。这些知识,如果不结合生活素材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二)挖掘生活素材,提高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
寻找生活素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与数学思维,但是生活素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跟小学数学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因为没有这个意识,所以不会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需要教师主动去挖掘生活素材中的数学知识,并把它们引入數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尽管我们现在教科书中呈现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有很多融合处,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还有开发空间,关键是老师如何进行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 。”挖掘生活素材,并用于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和套用,而是要紧贴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后,以“发票的认识与填写”为例开展教学。首先,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例子,说明发票在解决消费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其次,填写一张空白纸模拟发票,让学生在正确填写发票数字的同时,了解发票的填写方式。最后,假设一个情景,“如果发票部分信息损坏,如何通过已有的信息补全发票内容”。因为发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以发票之类的生活素材为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数学,除了提高学习成绩之外,最终还是要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的教学和素材的应用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将课本教学引用到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而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材内容生活化,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明之外,教材内容与习题都与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内容,适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室,离开书本,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测量”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测量工具,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亲自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指定区域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记录数据,计算测量物体的面积。测量物体可以选择多种,可以是规则的,可以是圆柱或圆锥的,可以是多边形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测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数学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但是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从而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未来的数学教学,也应该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也能关注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寒梅.探析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素材教学效果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30.
[2]杨财英.融入生活,体会小学数学教学之趣[J].学周刊,2019(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