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雯 谢晗进 包嘉轩
会展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新型产业,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不仅创造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会展产业对社会经济效益拉动比例在1:9以上,对促进区域合作、经济往来、信息互通、技术交流和增加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江西如何攻坚克难,启动经济增长新引擎,需要借助会展思维和会展力量,由“会展产业”到“大会展产业”,再到“产业会展”路径推进会展产业服务效能提升,实现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
江西共有专业会展场馆3个。与湖南并列最后,其中2个专业展馆聚集于南昌。南昌拥有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和江西省展览中心共计13.72万平方米。从中部六省展馆使用率情况可知, 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建成和运营较晚,使用率较低,初步估计使用率为3.14%。运营时间较长的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使用率也只有14.12%,仅高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郴州国际会展中心和湖南省展览馆。与使用率高于40%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相比,差距较大。虽然,提升主要展馆使用率非常重要,但江西展馆数量少且限制了会展产业的发展及南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江西专业展馆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以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经调研,周边公共交通不便利,到2017年8月才有地铁2号线可达;仅有绿地五洲皇冠酒店(五星)于2016年11月投入运营;与南昌重要旅游景点,如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均相距10公里以上,距离最近的万达主题乐园也有3公里以上。
由于周边配套不齐全,会展业对组展、参展、商务、观展等群体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2015年江西会展产业拉动比例仅为1:6.79,同年湖南会展产业拉动比例为1:9.12,西部地区的重庆会展产业拉动比例为1:8.02,贵州会展产业拉动比例1:7.5,均高于江西。
虽然,江西集约化优势领先中部地区,但整体办展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鲜有规模大、品牌响、吸引力强、聚集程度高的大型或超大型展会。2016年,展会面积前100名中,中部地区仅有长沙、郑州和武汉三个城市会展项目位列其中,而江西无一上榜,分别为:第十二届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展会面积26万平方米;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展会面积22万平方米;中国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展会面积13.06万平方米。而且,在超过2万平方米展会面积的所有会展项目中,江西仅有12个,其中第十一届南昌国际汽车展览会为展会面积最大项目,仅为8万平方米。而河南拥有65个超2万平方米展会项目,其中2个超10万平方米;湖北拥有41个,其中3个超10万平方米;湖南拥有26个,其中1个超10万平方米。从会展项目细分行业来看,2016年每个细分行业会展面积前3位的办展省份中,江西仅在绿色有机和珠宝两个细分行业展览面积位列全国前三位;湖北和河南也分别仅有2和3个细分行业;湖南和安徽各有6个。
此外,2016年江西办展项目中逐渐呈现出具有本土特色化展览项目,如第九届中国(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江西旅游商品博览会。而樟树药材药品交易会、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等展会规模则较小。
2016年,江西共拥有82家办展主体单位,数量居中部地区第3;湖南拥有101家,安徽有87家,而山西和湖北分别有50家和48家。综合办展数量可知,江西办展主体单位平均举办2.21个展会,高于河南的1.62个展会,略高于湖南的2.08个展会;而湖北、安徽和山西办展主体单位规模较大,平均举办展会分别为6.125,3.02和2.58个。另外根据中国排名前100位办展主体资料可知,仅有武汉尚格会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和安徽林凯会议展览有限公司进入榜单。
因此,江西办展主体单位规模较小,UFI会员与认证项目空白,会展品牌化、规模化进程缓慢的特点。2016年,中国UFI会员数量达到100家,其中河南郑州有2家公司,分别为励展宏达(河南)有限公司和郑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会展中心);湖北武汉有1家,为湖北浩博塔苏斯成都分公司。UFI认证项目在我国共计80个项目,然而中部地区仍然空白。
2016年,全国展览细分行业类型中,展会数量在100以上的行业包括车展、家居家装、艺术品、食品饮料、文化创意等。江西超过2万平方米的展会项目大部分与上述市场需求较大细分行业相匹配。然而,会展产业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其直接收入来拉动交通、旅游、住宿和餐饮等消费,而更应实现其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积极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沟通交流的创新型服务平台的作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健康产业、航空制造、新能源等5大产业是江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工业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江西支柱产业,也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然而,江西具有一定规模的展会类型集中在汽车、绿色食品和文化娱乐等消费等方面,与上述江西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背离状态。针对江西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主办过有效的专业性会展和产业类会展,未能形成优势产业更优势、劣势产业补短板的长期向好态势。因此,江西会展产业的服务效能亟待提升。
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168所专科院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江西专科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有8所开设了会展专业专科院校,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然而,全国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108所,中部六省中开设会展本科专业的高校,湖北有8所,湖南、河南、安徽分别有4所、3所、3所,而江西和山西均仅有1所。这意味着,江西本地培养的会展专业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而继续深造和进行会展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的人才较少。不仅如此,从许多会展专业院校、甚至广东财经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到,大部分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并非会展企业。会展产业市场需求大,但实际人才供给不足,科研力量薄弱,会展科研机构空白,这对于江西乃至全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江西会展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会展企业发现:应重点从扩大会展需求出发,做好需求侧管理,再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和改革会展业供给侧。具体而言,应沿着“产业会展化”思路,重点解决会展规模小、展馆少、“会展不会展”和人才供给不平衡等问题。为了提升会展产业服务效能,提出以下5点建议:
由于地方政府更加熟悉本土产业优势和劣势,更加知晓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痛点,因此,以地方政府牵头主办展会更能适应当地经济需要,同时也更具生命力。然而,地方政府缺乏会展专业化人才,难以较好地发挥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需要借助市场化引擎发挥会展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课题组专门调研了服务政府主导型展会16年的厦门契合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以第十四届福建“双创展”为例,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组展方面有心无力,遂以契合展览为组展方创新尝试会展新模式,以“坛”(双创论坛)为引流入口,广泛宣传论坛价值;以“会”(对接会议)拓宽创业者与创业导师、著名企业家交流渠道,增进交流效果;以“展”(双创展)为主打产品,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产品和成果。通过“坛、会、展”一体化会展形式,创造的实际价值远超过会议或展览单一创造的价值,吸引力也更胜一筹。有效地聚集了以政府为主体,创客和导师交流学习,投资商积极辅导,社会群体热情观展的多方资源,成功地推进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大会展新模式。
江西高铁网络发展仍然滞后,把南昌作为高铁网络规划重要枢纽具有战略意义。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应确立南昌为会展中心城市,提高南昌会展产业集中度,不仅在办展数量、办展规模、会展品牌等方面发挥集聚优势,还应在场馆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会展质量和场馆使用率。鉴于此,应着力打造会展服务一体化平台,提高会展业定位策划、造势传播、招展招商、设计执行和精准对接五个环节实施效率;以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应将南昌西站、地铁2号线国博站为交通枢纽,加速完善酒店会场、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南昌会展经济圈;再以举办展会为契机,整合全南昌市旅游资源,乃至全省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会展旅游“一条龙”高品质服务,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展会期间,各主办单位应高度关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至展馆“最后一公里”的引导服务质量。
此外,江西会展产业中长期目标应有效引导南昌会展集聚优势扩散至周边城市,从产业拉动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两个方面展现江西“大会展产业”,真正实现“南昌会展大都市圈”。
在我国办展规模前100名办展主体中,排名第4位的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医药展览公司,是由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全球最具规模的展览会主办机构——励展博览集团合作设立的医药相关的专业会展公司。此类办展主体还有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国流机电(上海)有限公司等。因此,建议以江西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与国内外知名展览会主办机构合作或请这些公司进行辅导,设立专业化会展公司,提高会展专业化程度。农业产业依旧是江西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有色金属产业(铜、钨、稀土)、电子信息产业(LED)、健康产业(中医药、健康食品)、航空制造产业(直升机、无人机)和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五大产业也是江西特色鲜明、优势性强的产业。可依托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设立农产品加工类专业会展公司;依托江铜集团、江钨集团设立有色金属全产业链专业会展公司;依托联创光电、晶能光电打造LED全产业链专业会展公司;依托江中集团、济民可信设立大健康产业专业会展公司;依托洪都飞机、昌河飞机打造大飞机、无人机等大型航空展览会展公司;依托江铃汽车设立新能源汽车专业会展公司以及依托赣锋锂业设立新能源动力电池专业会展公司。从而加快江西制造业会展化进程,开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创新局面。
产业集群成长经历了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最终才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类型可以依托龙头企业内部规模化,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母公司,多家子公司形成产业链配套及服务业配套而成的产业集群;也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聚集多家中小型企业产业配套以及各类服务业企业进行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的会展公司,一是如上述所说由龙头企业选择合作或单独设立会展公司;一是选择国内外最具规模的会展企业进入江西产业集群,进行调研、分析并协助办展。但课题组建议,应以政府为主体,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辅导和培育江西本土品牌的会展企业,深入根植于江西产业集群土壤之中,与集群内企业共同成长,逐渐做大做强,从而产生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从产业会展化升级路径来看,提前将会展业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中,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战略意义。从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角度组织展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进行对接等,也可从“坛、会、展”融合角度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
要解决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进入会展企业的问题,着力提高会展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会展企业规模效应是首要任务。但仅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或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本、专科学生难以完成“大会展”以及“产业会展化”渐进型升级。因此,建议在政府合理引导下,鼓励具有品牌影响力、规模效应的大会展企业能够自主办学,开办集“设计、策划、营销、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于一体的会展类专业性院校。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会展产业人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坚持以技能、职业培训为主的办学思路,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社会闲散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使他们不仅能在会展行业有工作机会,也能有效楔入社会生产中,提高就业率。
此外,由政府牵头,组建“政、产、学”协同作用的社会科研机构,或依托高校建立科研机构。唯有借助多方智力资源,开辟会展经济研究、会展管理研究创新道路,才能着眼当下,布局未来,实现“会展永动、持续拉动、产业联动”协同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