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花 崔奇珩/.江苏理工学院;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指南》与《纲要》的相继出台,凸显了游戏活动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班幼儿处于4-5岁阶段,该时期多以联合游戏为主。他们身上刚刚出现共同游戏的影子,从一开始的相互间的松散关系,逐渐变得有了相同的游戏目的,但这种目的有效时长很有限。例如幼儿一会儿说“咱们一起搭积木吧”,在搭积木途中缺少一块长条积木,在寻找到长条积木后把它当做长枪模拟枪战游戏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 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其中社会领域目标提到: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而区域游戏是游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设的多样性学习区域。幼儿在区域中自我选择游戏材料,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和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幼儿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细化,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区域游戏这一教育形式的重要性,为了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达到“最近发展区”,区域游戏得环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国内关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受到关注,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区域环境创设的行动研究及实践等;对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研究为主,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进行调查研究,由此获取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如林清华认为幼儿园部分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材料缺乏延伸性与创新性、灵活性,教师的干预与指导能力不强。陆晓益认为良好的区域游戏设置,需要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应投入适当、丰富的区域游戏材料,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侯琼花学者认为中班幼儿具备了集体生活学习经验,己养成较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交往经验,在自主性表达能力保证的基础上,应设置融合有关科学、数学等方面内容的益智区,增加思维性、探究性内容的比重。材料投放要形式多样,努力为幼儿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区域环境。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学者研究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理论还不足,大多集中在现状及策略上,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有关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但并没有针对性地提出或总结出问题所在。例如目前教育部门对民办园的抽查次数较少,所以很多民办园不愿将资金用在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上,认为环境创设就是墙面设计等,只有上级部门下来检查时临时搭建几个区域角“装模作样”,实则并不关心幼儿能通过区域游戏获得的发展,因而错过了幼儿的最佳发展期。
本次选取吉林省松原市某具有典型特征的民办幼儿园,由于中班(4-5岁)幼儿已经具备基本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环境理解和创造能力,固在该园选择一个示范型中班作为研究班级。该班级共创设了四个活动区域,分别为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与益智区,除建构区外的三个区域设在一处,建构区单独设立。由于益智区主要为桌面游戏,固笔者选取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作为研究区域。该班级的区域活动时间为每日早上正式开展活动前,以及每周二、周三的下午2:00—3:00。
1、文献法
笔者通过对知网上期刊、硕博论文,及纸质书籍的查阅、浏览,了解并收集了关于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区域游戏开展的现状以及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现状等论文及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为本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并将一些观察现象作为笔者观察的重点与中心,将资料中的优点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为本研究的民办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现状及对策提供依据和借鉴与融合。
2、观察法
笔者根据《观察记录表》在所在地松原市选取一所典型民办园对其对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创设情况进行六次不规律间隔时段观察,其中选取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为代表进行观察研究,笔者采用非参与视频观察法,将两台手机分别安放在区域左右两侧,不介入幼儿与区域游戏的互动,随后撰写记录表。在观察视频过程中,如若遇到不解问题或录制不清晰的情况会向园长或主班教师询问、求证,以保证论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3、研究过程
在正式研究前,笔者以非参与性观察的身份前往该班级,但幼儿对于外来人员表现出了明显的拘束和不自然状态,于是笔者决定直接以录像的方式来观察幼儿表现。笔者分别六次观察为不同区域——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每个区域观察两次,时长不低于30分钟。在观察开始前,笔者向主班教师了解到,每个区域旁都会张贴一副图片,图片上有几个小人就代表该区域所能容纳人数。
在第一次视频观察中,有3位幼儿先后来到建构区,第一位幼儿熟练地拿出所有的积木筐摆放在地上,开始玩积木游戏,积木全部为单元积木,第二、三位幼儿也是自己从筐中拿积木后占据区域一角进行独自游戏,期间三位幼儿没有与积木相关的交流。直到第四、五位幼儿进入建构区,开始拿出软质小块海绵拼凑游戏,由于其余三人占据三个角落,于是这两位幼儿坐到最后一个角落进行合作游戏,所有材料摆放在中心位置。在30分钟建构游戏期间,“两组”幼儿没有关于彼此游戏的交流。
通过第二次视频观察,在前15分钟有两位幼儿共同来到阅读区,从书包中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绘本,一起坐在软垫上向彼此介绍自己绘本的内容,15分钟后第三位幼儿来到阅读区,在矮柜中翻找自己喜欢的绘本,看了不足2分钟被隔壁益智区的讨论声吸引而离开。第四位幼儿找到一本国外绘本坐在另两人对面阅读,后来被阳光晃到眼睛而选择侧身倚靠在矮柜上阅读,直至离开没有与另外两位幼儿讨论绘本内容。
在第三次视频观察中,三位幼儿先来到美工区,分别拿了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放到长桌上,自己坐在椅子上按照说明书上的图案自己进行创作,第四位幼儿在前三位幼儿取完材料后选择了仅剩两张的正方形彩纸,坐到其余三人对面,共用一张桌子。在折纸后第四位幼儿跑到柜子前跳起来取在柜子最上面格子的剪刀后回到座位继续剪纸。剪完后发现纸被剪断,于是把纸团作一团扔进垃圾桶,离开了美工区。
根据中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应以联合游戏为主要游戏形式。而交流是联合游戏的核心,在笔者观察三个区域游戏过程中,发现在积木区每个幼儿都是拿取积木进行独自游戏,在没有多余空间的情况下两位幼儿才“不得不”进行合作游戏。在美工区中,大家采用一种游戏材料,并且共用一本使用说明,但没有选择合作完成作品。期间虽然有个别幼儿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
在游戏区域里,幼儿越能直接看到材料,就会越多地使用材料。如果区域环境创设过于空旷或简单,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兴趣会大大减少。例如在阅读区里,第三位来到阅读区的幼儿在看了不足两分钟时就被隔壁益智区的讨论声吸引走了,环境的单调导致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快的融入一个环境中。
建构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单有积木游戏,还有积塑游戏、金属构造游戏,拼棒游戏等等。在阅读区中,即便有国内外的绘本,但形式过于固定化,让幼儿认为阅读只是阅读绘本。格鲁斯的“生活预备说”认为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游戏是有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于单一的游戏形式不能达到让幼儿习得生活经验的目的。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幼儿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见游戏材料在幼儿的游戏中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来投放不同的材料。在该班的建构区里,所有的积木均为单元积木,材料种类单一且数量不足。中班幼儿的平均身高为115cm,但在该班的美工区中,教师把手工剪刀放在高柜的最上层,虽然幼儿平时不用时避免了危险,但在幼儿需要剪刀时,由于身高限制,他们需跳起来才可够到剪刀,这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他们受伤害的几率更大。
区域环境对幼儿在游戏时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有极大的影响,根据史密斯和科纳利的研究表明,只有当活动空间大于或等于2.3平方米时,空间密度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才会没有影响,而该班级并没有达到规定,面积过小不利于幼儿肌肉发展。活动区既是幼儿的“游戏区”,也是幼儿的“学习区”,但阅读区与其他区域有所差别,需要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该班级没有将阅读区独立设置在一旁,这也是阅读区幼儿注意力被分散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研究表明,4-5岁幼儿对单元积木的需求量为192-220块,该班级也未达到标准。
该园在环境创设上,没有基本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例如美工区中,对于幼儿来说,涂鸦绘画、做手工也都是游戏。通过游戏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想象和愿望。由于一些美工活动需要染料的使用,因此应当把美工区设置在靠近水源的地方。4-5岁幼儿的视力已逐渐成熟,清晰度增加,视力发育达到1.0,基本为成人水平,处于发展状态中,更应该得到维持和保护。
如果在一个教室里只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种活动或一种材料,就会出现厌烦、纠纷等问题。如果游戏活动的种类和项目比幼儿人数多出50%,就会出现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所以,如果有30个幼儿,至少应当随时有45种游戏活动或材料可供幼儿选择。在有限数量材料的情况下,材料更换不及时,幼儿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产生倦怠感。
幼儿园为幼儿选择什么样的玩具材料,反映了其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好的材料不应只给幼儿带来快乐,还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和社会文化历史经验。该班级的区域创设中材料的投放没有更多地考虑到玩具材料是否有助于促进该阶段幼儿的思维、想象及创造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阅读区只有一个幼儿,其余幼儿都在其他区域,于是教师在班级内部公开评选了4名幼儿做“阅读区管理员”,负责阅读区的图书整理,在教师的合理干预下,阅读区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但对于其他区域幼儿不当的游戏行为没有任何指导及干预行为。
有研究表明,过大的游戏空间不利于幼儿进行联合游戏,但过小的空间更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所以要按照规定合理地创设区角,但不可盲目地创设不顾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于可利用空间较大的班级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参与度高的区域可适当扩大面积,参与度低的区域相应缩小面积。葛红梅在让“区角”跨越围墙中提到:投放材料既要考虑到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到发展的慢的幼儿。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某些家长向幼儿园提供的游戏材料多半是幼儿在家不玩的材料,所以幼儿园在丰富游戏材料的同时要谨慎地选择材料。
教师在对幼儿区域游戏进行干预时,可以参照High Scope的计划—执行计划—总结分享的方式。让幼儿在教师的扶持和帮助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划自己的游戏行为,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并按照计划来进行游戏,最后和同伴进行联合游戏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情绪体验。
幼儿园或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要更多地注意材料的教育功能。材料的颜色、形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幼儿的审美心理。这些教育功能应该被列为选择区域环境创设材料的第一准则。
注释:
①空间密度=幼儿的人数/房间面积-不可供幼儿活动用的空间面积(不可供幼儿活动的空间面积包括家具所占用空间、狭窄的过道等).
②引自Elisabeth S. Hirsch, The Block Bo ok,NAEYC,1984.
③葛红梅.让“区角”跨越围墙[J].新课程,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