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春天,蒋光慈(1901-1931,左翼作家)、钱杏邨(1900-1977,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等在上海组织革命文艺团体“太阳社”,杨匏安与瞿秋白等参加了成立大会并用笔名为“太阳社”写过小说。其后,杨匏安被派赴南洋,在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做党的工作。
当时,他曾寄回两首诗,被亲友保存下来。其一题为《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诗云:
故乡回首战云深,漏刃投荒万里临。馀日可消行坐卧,感怀休问去来今。
江南有梦迷蛮瘴,海外何人辨雅音?自笑身闲心独苦,当头皓月伴微吟。
另一首题为《寄小梅》: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逃生来绝域,同禁入危邦。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在“漏刃投荒”、流亡异国的时候,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充分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他的家人,则先后移居澳门、香港和上海,他的家则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作为党的地下机关,常常掩护党的活动。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在中央机关工作,并参加编辑党的刊物。他家的成员,则分散住在党的印刷、出版机关或交通机关。不久,由于印刷所遭破坏,杨匏安被捕。这时,周恩来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经常去看望杨匏安的母亲和家人,并大力组织营救。杨匏安幸因没有暴露身份,在提篮桥监狱关禁8个月后,即获释放。出狱后,仍留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1930年,杨匏安和阮啸仙一起,以中国互济会名义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训练党的各级干部。每期学员有三四十人,参加学习的多是从各省党的机关和各根据地调来的中层干部。
杨匏安在上海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还进行翻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0年7月,他用“王纯一”的笔名,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
这本书不但阐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地租学说,而且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农村消灭封建地主,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无限期、无代价地将土地转给农民使用,以及限制在农业中雇佣劳动的情况和做法,作了具体的介绍。而这些对当时国内各革命根据地深入进行的土地革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当时,杨匏安还用同一个笔名,编译了一本30多万字的《西洋史要》,系统扼要地叙述了西欧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和评论。这是一本较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作的西洋史著作,也是在当时颇为难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参考书。
杨匏安编译的这两本书,都由共产党员林伯修(杜国庠)主持的上海南强书局出版,其中《西洋史要》一书,在杨匏安牺牲之后,仍在刊行,到1936年5月,已再版5次。
1931年春,担任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罗绮园因行为不检,被人告密,累及杨匏安等10多人一起被捕。杨匏安在狱中,立场坚定,忠贞不屈。蒋介石连写两封劝降信,都被他撕毁。蒋介石又直接打电话到狱中向他劝降,也被他摔掉话筒。
他在狱中托人带出了一封给亲属的信,信中说,他的处境很危险,难免要为革命而牺牲,告诫家人不要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财物或资助,如果实在没办法生活,就回老家去……
当时,党组织曾通过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但没有结果。周恩来还策划武装营救,准备一旦敌人将他解往南京或苏州时,就在半途劫夺囚车。但蒋介石却下达了就地秘密枪决的命令。
杨匏安与罗绮园共事多年,关系密切。在狱中,他已觉察到罗绮园经不起敌人的利诱威迫,有动摇变节的可能。为了教育、争取罗绮园,他在就义之前,作《死前一夕作·示难友》一诗,给罗绮园并告别难友。诗曰: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禇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诗中所说的张俭,是东汉人,被人诬告出走,认识他的人皆不恤破家相容,终于无路可逃。禇渊,南北朝人。宋明帝很信任他,尝谓:“禇渊迟行缓步,便得宰相矣。”宋明帝临死,封之为中书令,使与袁粲共理国事。不料禇渊却出卖袁粲,助齐篡宋。人们讥刺说:“宁为袁粲死,不作禇渊生。”杨匏安这首诗,意在教育罗绮园,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全气节,不可像出卖灵魂的叛徒禇渊那样,永为世人耻笑。
这首绝命诗,充分表现了杨匏安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抗战时在重庆,周恩来曾经用这首诗教育同志们,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要像杨匏安那样,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勇于献身。
1931年8月,杨匏安遇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