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燕
河北省衡水中学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师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堂课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重提问而轻反馈 一些老师也在課堂上认真准备一些问题。当学生回答时,他们经常被单独留下。有时学生只是回答,老师拿着学生的答案,说到最后。从长远来看,学生不能参与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但很容易使学生对问题麻木,依赖教师的自我回答。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学则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而缺乏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数量多就是启发式教学。从表面上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看似热闹,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4)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 给学生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而且往往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的和谐。
(1)目的性 任何一门好的数学课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因此,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当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时,他们可以立即判断学生是否知道或理解了某个知识点,是否掌握了某种数学方法,是否真正掌握了数学思想。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会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针对性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当然是为学生思考并回答,因此,老师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任何太难或太简单的数学问题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因人而异。
(3)激励性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因此,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老师的问题不能起到引导激励效果,将会很难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还要考虑提问的艺术。他们应该尽力拥有幽默感和兴趣。
(4)梯度性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1)把提问情境化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高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则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跃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例如,在研究“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 和”时、在设计“算法的程序”时,教学情境均可以引入“印度国王向国际象棋棋盘放麦子的故事”。
(2)把提问梯度化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设计的提问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还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找到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对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求函数值域”时,按以下顺序设置问题:①;②;③,就是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难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