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金晋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耳石症,是指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殊位置时,导致机体发生短暂性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具有自限性,患者发病时常伴有眼震、恶心或呕吐等现象,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及女性为主[1]。临床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综合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33~65岁,平均(48.92±5.43)岁。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67±5.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锻炼等方面。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流程如下:①眩晕咨询: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持续时间以及症状,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②健康宣教:采取恰当的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等内容,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举例说明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③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采用音乐、倾听、诉说等方法,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④前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我院自制的康复训练操中选择适当的训练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训练时间及强度由患者自身耐受程度决定。⑤定时随访:护理人员每周一次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督促患者坚持进行前庭康复锻炼,并准时到医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DHI:护理前后采用DHI对患者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功能性得分、情绪性得分、躯体性得分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影响患者眩晕的因素,该表共25个题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残障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DHI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比较两组患者DHI评分(分,±s)
附表 比较两组患者DHI评分(分,±s)
组别(n=40)功能性得分 情绪性得分 躯体性得分 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12.3±4.4 5.5±2.9 7.5±3.0 4.9±2.6 6.1±2.2 4.5±1.1 25.9±9.5 14.8±6.7观察组 12.6±5.9 4.2±2.1 7.6±3.1 3.8±2.5 6.0±2.1 3.8±1.2 26.3±11.2 11.8±5.8 t 0.250 2.160 0.248 2.032 0.826 2.061 0.181 2.096 P 0.803 0.034 0.805 0.046 0.9344 0.043 0.857 0.03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以短暂性眩晕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前庭半规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研究证明,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及沟通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2]。
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全方面的护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通常情况下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之对残余症状的恐惧,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观念。同时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功能性得分、情绪性等分、躯体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功能、情绪、躯体均起到改善的作用,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残余症状,可行性高,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