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463000)任海凤
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新生儿常见合并症之一,是新生儿出现呼吸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危重症专职化护理小组模式不仅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通气功能,降低再插管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还可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1]。基于此,本研究就专职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2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胎龄26~35周,平均(30.49±3.12)周;体重810~972g,平均(891.37±42.62)g。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胎龄25~35周,平均(30.32±3.24)周;体重815~976g,平均(895.53±45.48)g。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等。观察组接受专职护理干预,具体过程如下:①建立小组:建立专职护理小组并制定护理计划对患儿进行专职护理。②培训小组成员:由两名呼吸机使用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培训小组成员使用呼吸机,同时进行每月1次的危重症护理学习。③加强监护:暖箱湿度维持在90%左右,同时注意保暖,维持患儿体温36℃~37℃,并对患儿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④营养摄入:呼吸机治疗时,针对未进行母乳喂养的患儿静脉输注1/5含钠液维持营养摄入。⑤呼吸道管理:及时清理患儿咽部的黏液,保持呼吸道畅通。⑥护患关系建立:小组成员与患儿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同时给予患儿家属一定鼓励,建立治疗积极性及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统计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②并发症:统计两组出现的腹胀、感染、脑室出血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并发症 观察组腹胀发生率(1.96%)较对照组(15.69%)低(P<0.05);观察组感染(1.96%)及脑室出血率(0.00)较对照组(11.76%、5.88%)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有肺透明膜病之称,多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曹芳芹[2]等研究报道,加强产前监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围生期窒息的发生,才能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其住院时间。本研究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且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说明专职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可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其治疗费用,且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因而,本研究认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专职护理可以从建立专职护理小组、培训小组成员、加强暖箱湿度、患儿体温监护、保证营养摄入、呼吸道管理及护患关系建立等方面着手以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提升治疗安全性。
附表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附表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住院费用(万元)对照组(n=51) 13.27±3.48 25.12±2.63 2.37±0.62观察组(n=51) 7.30±2.41 16.17±2.44 1.86±0.46 t 10.072 17.816 4.718 P 0.000 0.000 0.000组别 机械通气治疗时间(d)住院时间(d)
综上所述,专职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可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不仅可缩减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而且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提升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