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462000)蒋亚明
卵巢囊肿属于卵巢肿瘤的一种,多为良性肿瘤,好发于20~50岁之间[1]。本文旨在研究在不同月经时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85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MRI等检查均为单侧良性卵巢囊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不全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卵泡组43例,年龄25~40(32.64±2.47)岁;黄体组42例,年龄24~39(31.46±3.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卵泡组患者在卵泡期进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黄体组则在黄体期进行。具体方法如下:两组患者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全程检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对患者腹部消毒,铺无菌布,并置入16号双腔导尿管;于脐轮上缘穿刺,建立CO2气腹,维持压力13mmHg,于脐部穿入10mm套管并置入腹腔镜(德国生产,型号:26003BA),并在下腹部左右两侧置入5mm穿刺套管;探查囊肿大小、质地,分离盆腔粘连,钝性剥离卵巢皮质间隙分离囊肿,对剥离面采用普通双极电凝止血,避免损伤卵巢组织,待创面无出血现象后缝合创面,将卵巢放回原处,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卵巢血流情况、术中出血量:经B超检测患者卵巢间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PSV),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患者术前卵巢血流情况及术中出血量比较(x±s)
黄体组患者术前RI值明显低于卵泡期,PSV值高于卵泡期,卵泡组术中出血量低于黄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2],在手术过程中会造成卵巢血流循环异常,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影响女性卵巢功能恢复。
卵巢基质血流情况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在卵泡期卵巢内为高压力快速血流,使PSV达到最低值,卵巢内部血管迂曲程度增大,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在血流频谱上可表现为:收缩期振幅较低,舒张期少血流量的多普勒血流速度频谱,RI较为增高;而在黄体期卵巢动脉迅速扩张,PSV增加,并导致血管阻力降低,进一步使血供增加,血流频谱则表现为:舒张期及收缩期均是较高振幅并连续型的双峰低阻力血流频谱,RI较小。有研究表明[3],PSV值的降低及RI的增高可维护卵巢功能。在本次术前中检测得知,卵泡期的PSV低于黄体组,RI高于对照组,可见,卵泡期对维护女性的卵巢功能具有良好作用,在此时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影响较小。另有研究资料显示[4],卵巢动脉血流情况与术中出血量有关。在女性月经周期中发现,卵泡期主要是产生卵泡及促使其发育成熟,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使卵泡周围血流量增加,增大优势卵巢组织卵泡的供血量;黄体期中发现卵巢体积增大,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分支,如形成创面后,会导致出血增加,并出现止血困难的局面。在两组术中发现,卵泡组出血量低于黄体组,表明在卵泡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能有效避免出血量过多的现象,减少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破坏。
综上所述,在卵泡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