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陈静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0岁,平均(5.69±1.30)岁;病程1~7d,平均(3.62±0.35)d;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9岁,平均(5.58±1.26)岁;病程1~6d,平均(3.58±0.41)d;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呼吸道护理等。
观察组行PDCA护理:①计划:负责本组护理工作的护士,共同探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发生原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关键因素,提出解决措施,将之制定成护理方案,在护士中培训并确保护士掌握。②实施: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护理计划开展护理,针对影响患儿肺功能、呼吸道通畅的相关因素(如缺氧、哭闹、体位、排痰不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如注意治疗期间观察患儿情绪变化,给予安抚、肯定、鼓励、劝慰,减少哭闹;在治疗中给予患儿抚触、安抚,及时清理分泌道中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患儿采取头高脚低位或半卧体位,对家长说明照护患儿的方法、饮食原则。③检查:检查护理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护理方案执行情况、预定护理目标一一比对,定时检查护理的有效性,查看患儿鼻孔是否通畅、氧流量准确与否,记录检查结果。④处理:按照计划方案检查结果,对护理期间的问题再次总结,总结经验,制定改进计划,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结,在下一阶段循环中解决。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儿止咳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②统计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鼻道管脱落、哭闹不休、痰液堵塞等。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1 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止咳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d)
附表 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d)
组别(n=50) 止咳时间 退热时间 啰音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 6.84±1.03 3.46±0.57 7.24±1.46 11.75±1.94观察组 5.02±0.89 2.25±0.41 6.30±1.20 10.12±1.34 t 9.558 172.186 3.517 4.88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均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组间比较,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P<0.05)。
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过程离不开有效护理干预,而常规护理缺少规范性、计划性,辅助治疗的效果并不突出,且因患儿的特殊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较高[1]。近年来,各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均在探讨有效的护理改进措施。PDCA为戴明博士(美国,统计学家)提出,是一种工作循环,在每一级工作中均存在。在实施中,管理者需不断提出一个目标,经质控、管理、完善之后再次循环,体现全程、全员、全面的质控管理。PDCA护理是在PDCA环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指的是基于常规护理,对各护理干预措施不断评估、修正、总结并完善,经由循环质控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得临床护理更加个体化、人性化,更加有针对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2]。
近年来,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PDCA护理的应用日益广泛。我科尝试为支原体肺炎患儿实施PDCA护理,发现观察组止咳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见,PDCA护理能够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及病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这是因为,PDCA护理过程更加个性化、细致化,患儿可获得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PDCA可使得常规护理中的各项护理措施更为完善、优化,临床护理对治疗的辅助作用更加突出;PDCA护理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目标,使得护士人员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提高工作责任心,促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有效、科学,能提高护理水平。
总之,为支原体肺炎患儿实施PDCA护理,可促使患儿症状尽快改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